高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励机制_激励模式论文

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励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激励机制论文,工作积极性论文,高校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校管理的各种因素中,人是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而教师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效能的决定性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最应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还是教师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只满足于一般号召,而对利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深入研究很少。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不从理论上探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规律,不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促进缴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教师工作积极性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校教育管理和科研水平就不能提高。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找出其运行规律,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以便加强和改善学校管理工作,迎接21世纪教育革命的更大挑战。

一 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励模式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是由需要、动机和行为构成的。需要和动机是积极性的内在因素,行为是内在因素的外显活动,心理因素的外部表现。需要是积极性的原动力,行为动机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

激励一词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派生于激励理论,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影响下,使人始终保持在一种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慨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讲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它是针对教师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激发教师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管理原则,即激励原则(见图一)。如图一所示,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是有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需要可以转化为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达到,原来的需要实现,又会产生新的需求,新需求又会引起新的动机……这样循环往复,人的知识就会不断增长,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也就可以长时间维持。要想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就得掌握当今教师的主要需要,并且想方设法满足教师的各种合理需要,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更好地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二 教师工作需要的特点与满足

由于需要是人一切行动的最初原动力,因而它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是它的目的性意义。需要是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个体的需要,并不是个人利益,更不同于个人主义。有效的组织管理目标应该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与集体成员需要的满足这样两个统一的内容。所以说满足每个成员的需要,也是管理目标的内容之一。因为只有当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相一致时,才能充分、持久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保证学校任务的完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二是它的动力性意义。需要是外部行为的内部驱动力,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源泉。在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教书育人的创造性活动中,没有自觉的积极性是不可思议的。正确对待教师的需要,是学校领导者调动教师积极性办好学校的重要前提。

教师的需要多种多样,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需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强烈的精神需要。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业务上进修提高的需要,创造成就的需要,荣誉和自尊的需要等。业务进修、提高素质是中青年教师的突出需要;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是中老年教师的突出需要。而创造成就的需要是教师精神需要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是迫切的物质需要。加工资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比较低,住房条件比较差,在这种困难条件下,他们仍然保持高层次精神需要,这是难能可贵、令人佩服的。

那么,如何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呢?学校领导者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在合理需要中还要区分能够满足的需要和暂时不能满足的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认真解决。如果教师的合理需要得不到解决而一味强调积极性,那么积极性便不能长久,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个别积极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教师需要不平衡的心理只能使其一般地完成任务,他们的潜力和聪明才智会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

在满足教师合理物质需要的同时学校领导者还应引导教师向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发展。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也是对低层次需要或不良需要的控制力量。在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中,教师的创造性成就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教师“需要系统”的中心。历史实践证明,哪一个学校高成就需要的人越多,哪个学校就会兴旺发达。所以对教师正在形成中的高成就需要,领导者要给予支持,促使实现,同时创造条件激发和培养教师的高层次精神需要,使教师焕发新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

三 教师的工作动机与激发

动机是直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实现目标的内部原因。工作动机则是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内部动因。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但又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当需要既具有明确的目标,又成为强烈的诱因时才能转变为工作动机.有益的思想交流也可以使动机加强、稳定而持久。这就是思想教育能起作用的理论依据。

高尔基说过:“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因为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性质,而动机的内容又总是代表一个人内在的心理面貌。总的来说,为社会主义培养新一代是我国高校教师普遍而长期起作用的主导工作动机,但是具体到每个教师,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觉悟程度及教育实践经验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和强烈程度也不同。高校教师个人的工作动机,一般地是由他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的。但直接影响其工作动机性质和内容的,主要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所谓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是指一个教师不仅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具有追求教育事业成就的强烈愿望,是指教师的胜任感和责任感。教师的心理成熟度与其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与年龄的增长完全等量或同步。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根据不同成熟度在工作动机、工作积极性方面的表现,目前可以把高校教师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其一是服从型。其表现是让我教书不得不教,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只满足于“过得去”,他们的需要层次以物质、低层次的精神需要为主,缺少创造和贡献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往往在考核、评比或某些现实激励因素出现时才表现出积极性。其二是自尊型。其表现是不甘落后,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力求使自己的工作符合要求,他们的需要层次以获得尊重需要为主,当受到表扬、奖励时劲头就大,遇到挫折失败时情绪低落,积极性呈波浪式。其三是事业型。其表现是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不计时间与报酬,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扑在教育工作上,不惜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他们的需要层次以成就和创造贡献需要为主导,其工作积极性自觉、稳定而持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成熟度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又是教师稳定、持久积极性的核心品质。其理论模式就是动机推动下的具体行动过程。见图二。

图二说明,教师的工作行为,是在社会需要,集体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对立统一中开始的,是在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索的相互作用下,在成功与失败的反馈作用下变化发展的。每个教师正是在这些矛盾中逐渐成熟起来。因此,遵循教师心理发展变化成熟的规律,培养大批成熟度高的教师,是学校领导者的艰巨而光荣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调动和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关心、培养、提高教师的过程。所以,学校领导者应该经常关心教师的成长,而不是单纯使用,其相应的科学管理方式应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心理成熟度,而不应该只考虑限制、约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教师旺盛不衰的工作积极性。

四 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励措施

1.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学校管理中的主要激励方法。目标是人们行动的预期结果,目标激励是人们努力奋进的外在动力。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根据教师的合理需要,运用目标的功能,可以激发教师的正确动机,调动其积极性,把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导向新的境界,推进到新的高度。

目标激励主要有五个具体方法。其一,提高对目标价值的认识。一般来说,人们在选择目标时要受到目标效价的影响。“期望理论”的计算公式是: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目标的效价越大,其引力也就越大,这时激发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就越大。因此在提出某种目标任务时,领导者必须考虑教师心理满足情况,只有这样,任务才能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其二,掌握好目标设置的难度水平。人们在选择、确定目标时,还受着目标的成功规律的影响。领导者提出的任务要求,只有当教师感到意义大,又有很大可能实现时,激励作用才会大。这就要求领导者确定目标的高低、难易程度要适当,并根据不同教师不同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三,要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当一个具体目标实现之后,要及时将教师引向一个新的目标,把学校的各个目标组织成一个目标体系,使他们不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其四,大小目标、远近目标相结合。大目标与远景目标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但若不与小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就会使人感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影响积极性,所以必须两者结合,使教师逐渐接近目标,使正常需要得到满足。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又不会失掉总目标。其五,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积极性,才能在实现集体目标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强化——奖励激励。“强化”原是生理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的联系。管理心理学强调用强化来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强化——奖励激励,就是对某种积极行为给以肯定和鼓励,使这种行为得以巩固和保持。假如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一定的场合给以表扬或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奖等,他们便会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如果教师既有精神上的奖励又获得物质上的满足,那么他们将会发挥出更大的干劲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强化—-奖励激励的作用,应注意遵循以下心理原则:其一,公平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贡献与报酬是否相等,或者说自己的贡献与报酬之比与他人贡献与报酬之比是否相等。”教师的积极性受其公平感的影响。其二,及时性原则。表扬、奖励是对教师积极行为的一种直接肯定与强化,因此,这种强化要及时,要选择记忆犹新的最佳时刻,否则就会失去意义和作用。其三、适度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表扬、奖励要适当,恰到好处,不能太频繁。

3.情感——关怀激励。这是指领导者对下属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所产生的激励作用。领导者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是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是激励其积极性的一种情感——关怀激励方式。让广大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以商讨的方式安排工作和处理问题等,都可使教师产生被领导信任、尊重的愉快感受。如果领导者经常深入到教师中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要求,从生活上关怀他们,帮助他门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而且从政治上关怀他们,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可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的情感和主人翁精神,心甘情愿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努力。

4.智力激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四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当前教师肩负着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又深感自己旧有的知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教育科研的发展离不开智力投资。因此,领导者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进修和培训,以便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这是教师精神需要的又一重要方面。所以领导者要尽力满足教师这一方面的需要,进一步发挥智力激励的良好作用。通过智力激励需要的满足,也可以促进教师群体智力结构的优化,增加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快地完成组织目标。

5.领导与榜样激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有诸多因素,其中的关键因素是领导。广大教师对领导者的人格、作风和能力等都寄于很高的期望。这也是教师的高级精神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者个人的德智体的修养以及他们的领导行为、领导形象,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领导者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和高于一般人的知识才能,都会激发教师的信赖感和敬佩感。德高望众的领导者给教师带来自豪感,精明强干的领导者使教师振奋向上,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增强教师队伍的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战斗集体,为实现组织目标积极工作。领导者模范带头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榜样激励。此外,领导者也要善于用先进入物等为榜样,激励教师,引导教师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6.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教育工作中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包含有高深的激励内容与原则,激励方法与艺术,也是以上各种激励的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转变一些人自私落后的意识,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大公无私努力向前的境界,其实质就是提高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使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努力奋斗。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教育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显示出了它的青春活力与巨大的威力。它已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引导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力量源泉。

标签:;  ;  ;  

高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励机制_激励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