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_科学发展观论文

转变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_科学发展观论文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真学习论文,全会精神论文,十六届五中论文,观念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我国今后五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一字之改——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这一重大变化,第一次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一字之改,正是为了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的痕迹,真正将“十一五”规划变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年规划,致力于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十一五”规划,是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精神。《建议》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五个统筹”,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到“十一五”规划中去,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对于指导我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和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该说,“十一五”规划将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规划,是一个转变发展观念和创新发展模式的五年规划。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创造了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奇迹。今后我国还能否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发展成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无论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新思路、新方式、新体制实现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六个原则——发展过程必须遵循

《建议》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

第一,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发展既要较快,又要平稳。我国正处在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应有较快发展,但增长速度也要适当。经济发展速度慢了不行。慢了,不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较快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也不好。快了,会造成经济运行各方面的紧张,加剧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矛盾,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失调和失衡,甚至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始终是我们要把握的重大原则。

第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靠消耗大量资源和污染环境来实现的。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1.2%,与先进国家相差约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先进国家高出30%以上。我国消费的钢材、煤炭、水泥,分别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36%、30%和55%,而创造的GDP只约占世界的4%。这样发展下去,必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已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突出问题。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第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议》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第六,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七个目标——发展目标的重要变化

《建议》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建议》提出的发展目标涉及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七个方面,构成了一个重点突出、综合全面的目标体系。这些发展目标着眼于重大战略性、宏观性问题,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注重了与“十五”时期发展的衔接,保持了我国发展步骤的连续性。这就明确了我国未来五年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阶段性任务,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进的方向。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几个重要变化。一是特别强调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都提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把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体现了更高的目标,因为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更不容易达到。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7086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是856美元,到2010年翻一番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172元,折合1712美元。这是一个更加艰巨也更加鼓舞人心、而通过奋斗能够达到的目标。二是特别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体现了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重视。三是特别强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是具有一批强大实力的企业的发展。而要发展一批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关键在三个方面,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建议》把这方面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表明了对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四是特别强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扶贫、物价、居住、交通、文化、卫生、环境、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等多方面,提出了各项目标任务。这些发展目标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展示了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五是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六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七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标签:;  ;  ;  ;  ;  ;  ;  ;  ;  

转变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