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向”的战略高度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_素质教育论文

从“三个方向”的战略高度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_素质教育论文

从“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施素质教育论文,高度论文,战略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为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审视教育的发展所得出的结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三个面向”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回顾历史,我国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曾提出过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角度出发,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这种形势,邓小平同志在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

“三个面向”中的每一项都具有战略意义,“三个面向”是一种富于层次性的战略构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把教育同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和今后较长时期需要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结合了起来。将教育深深植根于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之中,这是第一层次的战略目标。“面向世界”,把教育同民族生存和发展联系了起来。面向世界的教育,即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第二层次的战略目标。“面向未来”,把教育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去考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三个面向”战略方针的核心。

“三个面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教育只有在面向现代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面向世界和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将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我国工农业和国防、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而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教育,必须以“面向现代化”为前提。

“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是对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的战略构想,对教育方针的具体实施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三个面向”不仅注重教育发展的现实性,还强调其发展性,它把教育现象看做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事业,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方针,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应试教育”背离了“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

“三个面向”为当代我国的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它既要求我们培养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又要求其具有参与世界竞争和适应未来时代的能力。然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现状,远不可能满足这种要求。

首先,多年来我国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育教学活动,过多地注重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以此做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这样,不仅使教育面向了少数学生,还使学生德、体、美、劳的培养处于从属地位,造成人才成长的局限性。试想:一个虽有丰富文化科学知识,但缺乏敬业精神、体能低下、缺少劳动观念的群体,怎能担起建设好现代化国家的重任,进而去参与世界的竞争!

其次,在“应试教育”观念支配下,人们多把升学率放在首位,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性,教学评估的简单化,无论是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与评价学校,最终都难以摆脱考试及其分数与升学率的羁绊,这种教育显然是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面向世界及未来的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研究考试考法的改革,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再次,由于搞“应试教育”,造成片面强调文化知识和升学率的倾向,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被淡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性发展受到压仰。这种弊端不仅影响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一生,最终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因此,“应试教育”无论是做为一种思想观念,还是一种教育模式,都已经严重背离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要求,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改革所要克服的弊端。

三、从“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说:“21世纪即将到来,全世界在思考怎样迎接21世纪。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奖金,也不是设备,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

这段讲话告诉我们,教育事业必须按“三个面向”战略方针指出的方向去努力,实现“三个面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三个面向”的精神。所以,当我们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从国家与民族振兴的战略意义上来思索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时,就不难看出“三个面向”不但为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指出了方向。

如果说促使目前提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诱因是“应试教育”的话,那么,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应该说其重要原因是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严重偏离“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的倾向。因此,有必要按照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重新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从“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认清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二,是指教育自身,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等,要实现现代化。应该说,第一层含义是目标,第二层含义是条件、是保证。从第一层含义上讲,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的多样性与适应性,这种要求只有通过素质教育去实现。从第二层含义上讲,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正是要转变落后的、陈腐的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其次,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的是教育的世界性、开放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趋势愈加明显,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则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综合国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教育,取决于全民素质的水平。很明显,提高全民素质的任务,绝非依靠培养少数“英才”的“应试教育”所能完成的。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全民的努力,需要各级各类、各种层次的人才。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人才层次化是不会改变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人才的水准高低不同而已。尤其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可见,在这一阶段大力推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的素质教育,也自然成为历史的必然。

再次,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求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从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来设计我们的教育。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有个性、有创造性,会学习、会生存、会竞争、会创造的一代崭新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今天基础教育的任务,我们必须克服短期、短视行为。“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弊端,就在于它是一种短期、短视行为。

今天,我们之所以把素质教育问题与“三个面向”结合起来探讨,就是要把素质教育问题放在一个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把它提到一个战略性高度来认识,而不是仅仅从它与“应试教育”相对立这一点上来认识。这也正是由小教育观向大教育观转变的体现。

当我们以“三个面向”这一战略思想来研究教育的发展,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研究未来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时,就会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广阔前景,就会认清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实现这一前景的生长点。

标签:;  ;  ;  ;  

从“三个方向”的战略高度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