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的创造力及其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编辑创造力的界定及特征
创造,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是知、情、意、行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显现。一切创造都属于生产活动范畴,都是一个对旧事物变革与否定而推陈出新的过程,并且,都能为社会提供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精神成果或物质产品。由此,可以说:创造力是指能够生产具有一定新颖性及社会价值的精神成果和物质产品,以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那么,编辑的创造力是编辑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在编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编辑创造性地发现选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求得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过程,即编辑实现自身内部编辑思想行为和外部编辑选题,达到编辑目标,成功创造的过程。可见,编辑的创造力和其他能力的形成、发展一样,都是社会与主体交互作用的结果。
编辑的创造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预见性。
预见,是人们通过想象来推测未来的能力。艾伯特·爱因斯坦曾论证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决可能仅仅是教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通过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发现问题以及具有预见能力的重要性。科学预见的产物——新的思想、观念、理论或方案,虽然在当时客观世界中没有原型,但预见的构成要素却都是现实存在的。可以说,没有预见,就不会有创造力。
其二,独创性。
就是要推陈出新,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编辑工作是一项高度综合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当今知识信息传递高度科学化,编辑如同生存在纷繁的信息潮中,如何去鉴别、筛选稿件,从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这是对编辑创见能力的挑战,它要求编辑必须对新事物、新问题有独创性见解,对老问题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能够展开论证与评估,从而高屋建瓴,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其三,引申性。
一种思想、一种信息,自然有它本身确定的价值。如果编辑的思维取向只是按其本身确定的价值前进,这种思想、信息也就只能在其本身确定的价值范围内起作用。倘若我们能够创造性地把这种思想、信息置于完全不同的情况、条件下思考,不局限于其本身所及范围,而是由些及彼地加以引申、推衍,那么,这种思想、这种信息的价值就可能获得增延,而有新的创造。这个道理,其实人们很早以前就已懂得了,所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易·系辞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句话和“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易·乾》)简化而来的成语“触类旁通”,也说的是这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其四,综合性。
各种信息都不是孤立的,却又往往是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出现。因此,编辑要善于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思维,互相补充,去粗存精,从而获得最优、最完整的信息,产生创造力。
在综合性思维中,还有一种抓住全息信息的方法值得注意。这就是要在复杂纷繁的众多信息中,善于选取包蕴整体所有信息内容的、有代表性的个别信息,从而通过它认识整个系统。
二、编辑成功创造的一般模式
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编辑成功创造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编辑成功创造的一般模式,应该是创造过程内外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效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具体或个别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事物的内因是决定事物性质、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创造的成功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和谐统一,协调一致,不可分离。
编辑成功创造的一般模式:
在这个模式图中,从中列看,编辑选择—创造成功—社会承认,体现了成功创造的三个基本阶段,在这三个基本阶段中,还内含有创造的定向、准备、顿悟和验证过程;从左列看,知识素质、创造才能、创造志向,是成功创造的主观条件,是内因;从右列看,学术态势、现实条件、社会需要,是成功创造的客观条件、是外因。并且,主客观条件的和谐互助,构成了编辑成功创造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编辑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
编辑的创造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其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的。那么,如何培养编辑的创造力呢?
注重知识素质与学术态势的和谐统一,培养创造性思维。从成功创造模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素质与学术态势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一对成功条件。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不论什么人,知识贫乏,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因此,编辑首先应是一名知识丰厚的学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应是一位专家,并且善于吸收当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自己所编辑从事的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动态。那种“划地为牢”的“直线式”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出版趋势。这里,知识素质与学术态势必须和谐统一,因为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如果违背规律与趋势,就难以实现成功的创造力。实践中,我们曾见过,有的编辑学历水平很高,知识结构也很合理,对学术态势也有一定的把握,但创造力却平平。这是因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求编辑要勇于摆脱旧的习惯思维的桎梏,不唯书是信,不唯上是听,深入研究事物固有的本质与规律性。现有知识中不可能找到创造的现成答案,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促进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素质与学术态势的和谐统一是编辑培养创造力的最基本要求。
注重创造力能与现实条件的和谐统一,掌握创造技法。创造才能与现实条件也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一对成功条件。从人类与现实的关系来讲,人类离不开现实,现实也离不开人类,人类生活于现实中,现实则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形成和存在,两者相互作用、相随而进。创造才能与现实条件也具有这样的关系。编辑的成功创造,既需要创造才能,也需要现实条件,前者是创造的内因,后者是创造的外因。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即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603页)这是对创造与条件关系的最好解释。编辑在注重创造才能与现实条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一定的创造技法。自从本世纪30年代末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以来,现在已有300多种创造技法应用于世界各地。常用的创造技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即创造意识培养技法、综合集中技法和扩散发现技法等。创造意识培养技法,是培养、强化创造愿望、动机和意图的一类技法:综合集中技法,是通过收集大量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创造性设想,然后综合评价,运用集中思维,找出最佳设想或最佳方案;扩散发现技法,是运用发散思维,诱发各种创造性设想,产生创造性成果的一类技法。这些技法对编辑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都是非常重要的。编辑应自觉利用创造规律及思维规律,注重学习,掌握并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技法,从而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的。我们既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自我实现论”,也反对忽视创造才能的“条件决定论”,而是主张创造才能与现实条件的和谐一致。
注重创造志向与社会需要的和谐统一,强化创造意识。创造志向与社会需要是成功创造又一层次的要件,也是创造力的要件。具备了知识素质与创造才能,还必须树立创造的志向,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创造志向又必须符合我国出版业的宗旨,符合党和国家的利益,即符合社会的需要,使编辑创造与社会需要和谐、统一。为此,编辑还应注重强化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开展创造思维的出发点,也是编辑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做为一名编辑,如果没有勇于探索,不懈进取的创造意识,那么他必然会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产生惰性、定势、求同排异等思维偏颇。创造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反映现实的自觉能动性;二是行为的社会目的性。强化创造意识,就是要增强编辑创造行为的职业自觉性和目的性,盲目的创造活动变成有目的的创造实践。这就要求编辑在注重创造志向与社会需要和谐工作的作用,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挚着追求,刻意进取,以敏锐的触觉,开阔的思维去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为学术业、出版业的繁荣兴旺,贡献聪明才智。
标签:创造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