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高考语文答案分析与1995年高考指导_高考论文

1994年高考语文答卷分析和1995年应试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答卷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分析

Ⅰ 1994年答卷分析

一、总的统计与评价

1.主要统计数据

1994年,广东省语文高考人数共114193人,全卷统计平均分66.41。从试卷结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三个方面进行抽样统计,结果列为下面两表。抽样样品为每一试卷袋的第一份,样品数2364份。

表1 试卷结构统计表分卷和大题 小题数 题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全卷

30

120

66.41

13.88 0.55

0.26 第一卷

18

40

21.81

6.54 0.54

0.40

10

24

12.98

0.54

8

16

8.83

0.55 第二卷

12

80

44.6

9.53 0.56

0.28

3

8

4.81

0.60

8

22

10.72

0.49

1

50

29.07

7.02 0.57

0.24

表2 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双向表

【说明】表格中的数字依次是:题数/题分/平均分

2.总的评价

今年广东的语文成绩比较好,比去年提高了2.53分。自1991年参加全国题考试以来,我们的语文成绩在逐年上升。从试卷结构和知识结构看,各个部分的得分率是近几年最匀称的,这说明我们语文的教学和备考是全面发展的。

具体比较各个部分的情况,第一卷得分提高最多,比去年提高了5.17分,比成绩最好的1991年提高了1.2分。作文分是近三年最低的,主要原因大概是今年只有一道大作文,评分控制得稍微严了一点,还不是考生写作水平降低了。现代文阅读仍然是全卷得分的低谷,仍然是我们在教学和备考要重点扶植的“落后地区”。

二、语言知识及运用题分析

题1,考读音和字形,平均分0.55。A项错在“径”(胫),C项错在“弈”(奕),D项错在“诞(yán)”(xián),选答率31.21%,大概因字旁读错了。

题2,考错别字,平均分0.42,是全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A项错在“妄”(枉),B项错在“磬”(罄),C项错在“涌”(拥)。A、B两项的选答率都高于答对率。

题3,考词语使用,平均分1.96。A项“必须”应为“必需”,B项“违犯”应为“违反”,D项“出生”应为“出身”。

题4,考成语使用,平均分1.85。这四个成语都有“创新”之意,以“不落窠臼”为最易识别。“窠臼”是老套子,苏取法颜,不能说颜是“窠臼”,“闲笔”也不可能是“窠臼”,因此也可以排除A、C、B项。

题5,考否定句式辨识,平均分1.58。“我何尝愿意做?”是肯定用反问说出来表达否定,“我何尝不愿意做?”是否定用反问说出来表达肯定,两者意思不相同,C是正确选项。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有些一重否定和两重否定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A、B、D项三组否定句式正是这样。

题6,考病句辨识,平均分1.00。B项错在“我的”与“拙见”重复,“后备力量”与“青黄不接”不配搭。C项错在“劝阻……戒烟”,“劝阻”是劝人不做,把意思表达反了。D项错在“觊觎”,这个词贬义,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题7,考标点符号,平均分0.96。B项错在“我呀”后的“!”(,)。C项错在“我解释说”后的“:”(,)。D项句号的位置应在引号后(”。)。

题20,考修改歧义句,平均分0.44,是全卷得分率第二低的一道题。原题有歧义,可理解为“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有毕业生欢迎别人聘用,也可理解为“育人财会职业高中”想聘用别校的毕业生,启事的用意是前者。答错者情况多种多样,有的不懂考什么,如答成“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启事”;有的不懂“预聘”一词是什么,如答成“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本校毕业生”。

题21,考仿造句子,平均分3.43,是全卷得分率最高的一道题。此题要类举事例又要仿造句式:事例要求有具体的人物、人物的努力、人物的业绩;句式要求有表假设的关联词语、两个并列的否定句、结尾用一个感叹(疑问)句。看似难实不难。司马迁及《史记》、马克思及《资本论》这些例子信手可得。答错者多是所举不符合“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的要求,如答成“某某同学”(考上大学)等等。

三、文学常识及鉴赏题分析

题8,是文化知识题,考传统礼貌称谓使用,平均分1.68,是全卷得分率第二高的一道题。“令”是称对方亲人的敬辞,“令尊”是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媛”是尊称对方的女儿;A、B两项都是称己方,都错了。“家”是称自己亲人的谦辞、“家父”是谦称自己的父亲,所以C项也错了,因为C项是称对方的父亲。

题9,考基本篇目的作家作品,平均分1.85。答错最多的是A项,错在“巴尔扎克”(莫泊桑)。B项错在“诸葛亮”,D项错在“鲁提辖”。

题10,考诗歌鉴赏,平均分1.32。第三、四句不是从“描写”转入,也没有“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节”,因此C项的分析不确切。

题19,考基本篇目诗词默写,平均分0.94。第一小题白居易的《忆江南》,在初中第三册,因时久遗忘了,得分率才37%。不少人把“胜”字答成“似”,把“蓝”答成“蓝”、“兰”。第二小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高中第六册,得分率56%。许多人把“惊”答成“金”、“浪”、“波”。

四、文言文阅读题分析

题11,考字的解释,平均分1.30。“暂时”与“片刻”,“辜负”与“违背”,意思相近,放进文中解释,C项确切一些。答错得多的是D项,“实负初心”是裴晋公的话,他说自己“辜负”(对不住)原来的想法,这解释就不通。

题12,考词语解释,平均分0.93。“受知”,受他人之知遇;知,知遇。“受知裴公”,是被裴公赏识、受到优遇。A项错解释为“被……了解”,A项是正确选项。

题13,考词语解释,平均分1.11。“白衣”古时常指未仕者。“白衣时”,联系下文“约他日显达”,也该是指“未任官职时”,所以B项是正确选项。

题14,考代词所指,平均分0.54,这是文言文阅读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两个单“某”字同出现在一段说话内,应该称同一个人,且一般都称己,不然会引起指代混乱。从上下文看,只有某(a)初时与裴公相约,才有后来某(b)埋怨裴公不以辅佐相许,再有裴公议论某公(c)云云;如果这三者不同指一人,上下文脉就不通了。

题15,考句意理解,平均分1.33。87%的考生答对了“有异于初”,可见难点在“不以辅佐相许”。“辅佐”,是“辅弼”、“辅相”。文段第一句就是“裴晋公为相”,还有什么不肯答应去辅佐(助)某人的问题呢?所以C项是正确选项。

题16,考句意理解,平均分1.09。答题的关键是懂不懂“赭衣”的意思。赭,是红褐色,用赭(石)染衣为古代囚服。穿上赭衣的罪人,怎么会“人们就不敢冒犯他”?因此B、D两项是不对的。C项表述混乱,穿上赭衣“人们”就不敢触犯法令,岂不是人人成了罪人?所以只有A项是正确选项。

题17,考信息筛选(摘读筛选),平均分1.24。解答此题可以“灵芝、珊瑚”入手,裴晋公说:“灵芝、珊瑚”为瑞宝,但不用于“广厦”;某公“德行文学”等虽好,但非“辅佐”之村。此话是用“灵芝、珊瑚”比喻某公(由此排除A、D项),不用“广厦”比喻某公(因此排除B项)。

题18,考文意阐释,平均分1.43。裴晋公的说话,目的是说明一个结论:“材非王佐,安敢许人。”A、B、C三项都没有说出这个结论,只有D项说出了这个结论(倘若没有辅佐君王之才,就不敢答应让他去秉持政事),所以D项是正确选项。

五、现代文阅读题分析

现代文阅读有文理两个阅读材料,第一个阅读材料是关于四角龙头骨化石研究的说明文字,有以下4道单项选择题。

题22,考代词所指,平均分1.50。如果删去修饰语,复杂的长句就变成“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头骨,……咀嚼肌……直接依附其上……”,“其”字很明白是指代“头角上的头骨”,B项是正确选项。

题23,考词句理解,平均分0.79。答题可从确定“两者”所指入手,文中说洛林把从盘龙类和兽孔类化石获得的信息输入电脑,这“两者”应该是指盘龙类和兽孔类,因此只有AB两项可能是正确选项。而B项答案没有说明两者的“联系”,也离开了原文的意思;所以A项是正确选项。

题24,考信息筛选,平均分1.19。C项说洛林的发现是对四角龙等“身体各部位的化石”研究的结果,其实四角龙他只研究了头骨化石,所以C项是正确选项。

题25,考文意阐释,平均分1.05。材料最后一句表明研究结果:“在进化树上,通向兽孔类一边的第一个分叉就是四角龙。”生物进化系统树图就是图解这个结论的。图中的A和D处在爬行纲分支上,C处在哺乳纲分支上,都不对;只有B处在爬行纲的第一个分叉上,图示第一个分叉通向哺乳纲,而兽孔类属于哺乳纲,所以B项是正确选项。

第二个阅读材料是摘自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文艺评论,有1道单项选择题和3道简答题。

题26,考词句理解,平均分1.39。相机,察看机会;破例,打破常例。辨识答案的重点不在“相机”而在“破例”,因为A、B、C三项对“相机”的解释都正确,而符合“破例”意思的只有B、C两项。联系“相机破例”的主语“规律、习惯”,可以判定C项也不对,因为不能说“习惯”“破除习惯”,因此B是正确选项。

题27,考信息筛选(摘读筛选),平均分0.95。试题提示,“用文中的语句,稍加组织”,即可成为答案。文中有那些语句可筛选呢?这个比喻之前有一段文字说,“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比喻正是说明相成(即另一方面)的现象,具体行文是“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答案是筛选出“新风气”和“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组合起来。如果筛选成“新风气”和“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也算接近了答案。

但是,大部分考生答错了,得分率只有32%,是现代文阅读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答错主要有两种:①不理解比喻的含义,见到后面有“现象”二字的就更往上套,结果有很多人答成“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②从举例的文字去筛选答案,答成“批注家把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搭线,散文遥承史诗”。

题28,考信息筛选(表述筛选),平均分1.73分。阅读材料第一段最后的长句阐述了这个问题:“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论断演化成为试题,“结果”成了题目,两个“条件”就成了答案:①当时的理论(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②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价(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

答错者主要是未曾把握住全篇的大致内容,不知道试题出在哪里。例如,有人以为在第一段上半部分,答成:①某些社会条件;②某种文艺风气。有人以为在第二段,答成:①传统有惰性,不肯变的一面;②传统不得不变的一面。

题29,考信息筛选(表述筛选),平均分2.01。此题答案比较多:文艺风气给作者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文艺风气对创作的支配有正负两个方面;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也是模仿;(以上是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已列出的,其它还有)模仿有正负两个方面;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免不了要和它接触。等等。

答错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理解“同一现象中,常常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是什么意思,许多人错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些文意风气里创作”。②一些人误解了试题的举例,以为是要求考生解释“不肯变”和“不得不变”,因此答成了“不肯变”:艺术家的创作逃不开某些社会条件、文艺风气;不得不变: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

六、作文题分析

题30,作文只考一道命题记叙文《尝试》。分项分等的得分情况是:“内容”项平均分9.25,难度0.51;“语言”项平均分9.69,难度0.60;“结构”项平均分6.66,难度0.60;“书写”项平均分3.48,难度0.69。一、二类卷占19.41%,三类卷占54.94%,四、五类卷占25.65%。

作文总的说来,内容方面,题材丰富,感受真切,而审题问题多;形式方面,语言、结构和写字的基本功有所提高,记叙文的文体感和记叙能力则比较差。下面归纳成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1.题材丰富,感受真切

《尝试》这个题目第一个优点是人人都有话可说。不论是城市考生还是农村考生,都没有理由说题目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或者存在地域和城乡的差别。第二个优点是方便和鼓励写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从题材看,今年的作文是近几年最丰富多彩、最富有个人色彩的。比较多人写的尝试事件是:①学习某种技艺,如学游泳、学自行车;②充当某种角色,如当节目主持人、当家庭教师;③参加某种竞赛,如参加唱歌比赛、演讲比赛;④进行某种游乐,如登山、卡拉OK;⑤试做某种劳动,如炒菜煮饭、割稻捕鱼,打署期工等等。

不过,在丰富多彩中也显示出了贫弱。当前中学生生活圈子狭窄,写来多是尝试身边一些小事。有不少考生更把尝试的年龄推前,一开头就是“记得小时候”,小到什么时候呢?有的是小学低年级,有的是幼儿园。尝试吃辣姜、吃苦药,这就是尝试的事件幼稚化了,有人称为低档尝试。

尝试什么和怎样尝试是“题材”,尝试的体会是“立意”。尝,是品尝;试,是试验。尝试是人们对于未知未能的探索、追求、学习和试验,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最普遍的“立意”是从尝试到达成功的体会:“尝试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尝试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尝试却不会有成功。尝试是成功的前导,成功源于尝试。”也有不少人通过尝试某件事得到一种人生体验:“尝试,看起来是两个平凡的字,但是它的含义是多么深奥!尝试是一种胆识,每个人总免不了面对新事物,对新事物的尝试就需要勇气和智慧。人啊,勇敢地去尝试吧!”

2.表达的基本功略有提高

今年考记叙文,对语言和结构的考查比较注重,表达基本功略有提高,但问题不少。

语言项。30%“通顺”(包括流畅),50%“大体通顺”,20%“不通顺”。达到“通顺”的比例不大,属于“大体通顺”的有明显的语病。广东考生的书面语言水平一向偏低,今后还得加把劲。今年语言得分率60.56%,内容得分率51.39%;语言分在作文分中所占的比重是33.32%,内容分在作文分中所占的比重是31.81%。换句话说,在今年作文的得分中,语言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这是可喜的现象。

结构项。大多数采用顺叙的方法。80%的作文先后有序,条理清楚;但有一些作文不懂剪裁,像记流水帐,没有主次详略,例如有一篇作文记尝试修理自行车,从找出工具端来一盆水,到修理完毕打气倒水收拾工具,每个步骤写上相差不多的字,象一篇《怎样修理自行车》的说明文。90%的作文用开头或结尾“点题”,“点题”的话也不算多,不像前几年那样罗唆。层次比较分明,但有的段落划分很不匀称。

书写项。20%达到一、二类,但也有2%的卷子得0分。近几年文面水平有提高,比较起来,字体进步快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差错改变不大。有一份27分的作文卷,错别字6个(重复不计),标点符号错误11处。

表达中最突出的是记叙文的文体感和记叙能力比较差。有3%的考生写成议论文,还有3%的考生写成半议论文。有一篇作文写要去加拿大尝试过独立生活,因为还未出国,所以净写“我认为”,全文800字,议论超过400字。还有不少作文,虽是记叙文,但不具体,不形象——叙述事件过程不具体,就像介绍议论文的论据;对动作、心理和景物没有一点儿形象描写,都是概括叙述。这反映了考生的记叙能力比较低。

3.审题问题多

《尝试》这个题目,审题又易又不易。题目表述简明,写作范围宽广,只要写到尝试就算不离题,这是易;但尝试的内涵丰富而深刻,要把握得准确又不易。所以今年的审题问题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个。

①大约5%的考生没理解“尝试”的确切含义,分辨不出做一件事、第一次做一件事与有意识地尝试去做一件事的区别。一位考生写上街买荔枝,好心的荔枝伯叫尝试后才买。这里的“尝试”只是品尝。一位考生写第一次到海边看日出,体会是“观日出是味道无穷的事儿”。这是第一次做某件事,也不是试验。一位考生写得到一条小狗,想方设法饲养它,最后一句是“这就是我第一次养狗的经过”。也许这可算尝试做一件事,但没有尝试的体会,没有明确的立意。

②今年的作文题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套题。有不少考生拿现成的作文往《尝试》上套,不管榫头对不对榫眼。一些人套某市模拟题《路》,说某校推荐某某学生上金融系,而某某学生的理想是当教师,他谢绝了好意,报考师范尝试走考试的道路。这就套得很勉强。想读师范可以不必尝试考试,改变推荐学校和专业就行了;即使要考试,高考尚未开始,尝试考试也只停留在心理阶段,没有行为过程。有的考生套《语文月刊》“习作园地”登载的作文和其他种种的文章,痕迹都十分显露。

③有3%的人错写成议论文。试题上明明写着“写一篇记叙文”,为什么视而不见呢?有人说是因为试题的字太小,我想,主要原因还是考生审题阅读时,集中注意不够,思维形成定势,考前猜是议论文,以为考试必定是议论文。这个题目方便于写自身的生活和体会,但一些考生用第三人称写他人尝试、集体尝试、大办经济特区等等。虽然没有离题,但舍熟悉而就生疏,舍具体而就笼统,作为记叙文就不那样容易感人了。

Ⅱ 1995年应试指导

1995年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总体上应该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90年修订本)》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进行,下面说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了解新老高考的异同

从1991年开始,在原有的高考形式之外,实行一种会考后的高考。对这两种高考,前者俗称“老高考”,后者俗称“新高考”。新高考逐年在发展,开始是海南、云南和湖南三个省,到1994年已经扩展到除了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和西藏以外的省市都实行了新高考。现在,广东已确定1995年参加新高考,因此在备考时了解新老高考的异同很有必要。

新老高考的差别主要是考试科目和试题。新高考考试科目目前采用“3+2”方案,即语文、数学、英语必考;文科(外语)加考政治、历史。理科(体育)加考物理、化学。新老高考语文科的考试时间都是150分钟。

新老高考语文科试题有什么差别呢?

1.从分数看,新高考全卷150分,老高考全卷120分。

新高考第一卷50分,第二卷100分;老高考第一卷40分。第二卷80分。小题分(1994年)的差别如下表。题分

2

3

4

5

6

50

60 合计老高考题数 21

5

2

1

1

30新高考题数

9 16

2

2

1

1

31

从表面上看出,新高考的小题分增大了,但实际上小题含分的比例(含金量)基本没有变,反而有9道2分题的含金量降低了。不过这种变化不影响到备考,因为新高考的各大题、各知识内容的占分比例与老高考是一样的。

2.从课内外题看,新高考不考课内基本篇目题。老高考近年也在减少课内题,1994年课内题是2题5分:一是第9题,考基本篇目小说的篇名、人物及作者;一是第19题,考诗词默写。新高考也有相应的两道题:第10题,考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如“《神曲》—但丁—德国”;第20题考名句默写,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过去的新高考没把题目出在课内。

3.从内容和难度看,新老高考很相近。1994年新老高考的题目有一半相同一半不相同。相同的有15题,新高考是108分,老高考是88分,占全卷的分数都超过70%。第二卷除了默写题,其余全部相同。不同的题目新高考有16题(老高考15题),其中语言知识及运用6题,文言文阅读8题,文学常识2题。不同的题目也只是题面不同而已,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还是相对应的。新高考多出一题是考修辞比喻。差别最大的是文言文阅读,两者文段不同题目不同,新高考比老高考略微深一点,这就造成总体上新高考比老高考难度要大一点。

综上所述,新老高考在考试时间、知识内容、题量、题型、难度是一样(或大致一样)的,比较明显不同的是,老高考有课内题,而新高考却没有。

二、以去年的考题为最佳模拟题

近几年高考语文的试题和得分都很稳定,尤其是上一年如当年的试题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例如,1993年和1994年高考语文的试卷内容、结构、长度、题量、题型和赋分都差不多。具体比较如下:

试卷结构:都是分2卷5大题30小题120分。第Ⅰ卷,第一大题(语文知识及运用),93年10小题24分;94年10小题24分。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93年8小题16分;94年8小题16分。第Ⅱ卷,第三大题(语文知识及运用),93年3小题8分;94年3小题8分。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93年7小题22分;94年8小题22分。第五大题(写作),93年2小题50分;94年1小题50分。

试卷长度:93年卷长10页,要求考生手答汉字最低字数928字;94年卷长12页,要求考生手答汉字最低字数898字。

题型:93年单项选择题19题42分,多项选择题2题5分,简答题7题23分,写作题2题50分;94年单项选择题23题50分,没有多项选择题,简答题6题20分,写作题1题50分。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去年与今年的试题确实差不多(变化大的是作文,而作文是年年变的)。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今年的试题又蕴涵着明年高考丰富的信息呢?答案是肯定的。也许有人会问:考过的题不就没用了吗,难道还会再出吗?考过的题是不会原原本本再出,但它可以提供模式,提示更具体的考试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的范围。去年的考题就是今年最好的模拟题,去年的答卷情况就是今年备考最好的参照物。本文在前面详细地分析1994年的试题和答卷情况,用意也就在此。有的教师和考生热中打听小道消息,而不仔细地揣摩上一年的试题和答卷,真是舍本逐末!只有对以往的试题和答卷非常熟悉,知道考什么、怎样考、错在哪里,这样去复习备考才能事半功倍。

三、火力也对准“失分点”

要巩固得分点,也要收复“失分点”。现在主要的“失分点”是什么呢?

1.语文知识的识记题

这类题近几年得分率都很低,1992年得分率35.85%,比全卷低17个百分点;1993年得分率38.06%,比全卷低14个百分点;1994年得分率41.77%,比全卷低14个百分点;1995年文学常识识记题不考课内,得分率更是未知数。解决的办法是端正认识,多读强记。

2.现代文阅读分析题

现代文阅读题一直是我省高考语文得分的低谷,从1993年开始,其中的分析题(包括综合题)又增加了题量和题分(93年4题15分,94年4题14分),又主要以简答题的题型出现,是难点中的难点。

阅读分析题的答案有摘录、撮要、浓缩、概括、组合和用自己语言作答等种种不同,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叫“摘读筛选”,以原文为主,略加连接即成答案;一类叫“表述筛选”,以原文为底,用自己语言组织成答案。分析题包括了综合题,既要分析能力,又要综合能力;答题时往往从理解筛选入手,用语言表述作答,既要筛选能力,又要表达能力。总括一句,现代文阅读分析题是高层次的能力题,解决的办法是多练习,通过练习获得这种能力。

3.作文的审题

今年作文内容分偏低,原因就是审题出的问题多,具体分析上面已经有了,这里不重复。其实,作文的审题问题年年都比较严重。进一步说,审题也不只是作文的问题,第Ⅱ卷的语言运用题和现代文阅读分析题,审题问题同样很突出。审题是一种能力,审题能力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要提高审题能力,首先是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要多做审题练习。

标签:;  ;  ;  ;  

1994年高考语文答案分析与1995年高考指导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