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本体论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思维方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4-0011-06
哲学改革以来,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讨论中,针对自然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提法,有部分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传统的本体论哲学,而是“无本体论”的哲学,它实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思维方式,由此提出“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主张。笔者以为,这一主张是有待商榷的。就哲学的性质和功用而言,哲学是不可缺少本体论的,而思维方式不过是在一定本体论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思维定势或思维习惯。这就是说,不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哲学有其本体论,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的其他哲学也有其特定的本体论。同时,本体论之对于哲学不可缺少,并不意味着本体论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哲学时期,本体论可以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思维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本体论的变化,思维方式也将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哲学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世界的性质判定形成了哲学上的本体论
哲学研究什么?纵观哲学史,可以发现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或)外部世界的性质,另一种倾向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存的意义。然而,认为哲学研究的是外部世界的本质,实际上是人所认定的外部世界的本质,即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存的意义,由于人不能悬空而生活,总是要生存于外部世界之中,因而人的生存的意义实际上是指外部世界对人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当说到哲学研究的是外部世界的本质时,它少不了对此本质认定的人;当说到哲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存的意义时,它离不开人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因此,哲学实际上研究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果这样确定,那么,人对根本无法脱离的外部世界的性质就要加以判定。如果说外部世界是哲学上通常说的存在,那么,对存在性质的判定就是哲学上的本体论学说。人对外部世界的判定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是意识的行为,因而在本体论学说中,人对外部世界的性质判定就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阶段表现为三种形式。在古代哲学时期,本体论表现为对“本原”的追问,即追问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或何者是第一性的。它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先在性。在近代哲学时期,本体论表现在对“实体”的论证,即思维与存在何者是客观实在?它强调的是存在上的有形体性。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本体论表现为对“本质”的确定,即思维与存在何者具有根本意义性。它强调的是意义上的本质性。在我国哲学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哲学阶段确定为认识论哲学或认知型哲学,这似乎是意见一致的。如果这样,则可看出,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本体论不但是其重要内容,而且还决定了此阶段哲学分期的不同面貌。这就说明,至少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本体论对于哲学是不可缺少的。
德国古典哲学在本体论问题上最终形成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由于费尔巴哈自然本体论的贫乏内容和无力说教,黑格尔的精神本体论以其气魄宏大、无所不包的严密体系占据了哲学的主导地位。然而,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精神本体论之最高概念的绝对精神,却具有超验的、神秘的性质,它远离现实,与人们的经验活动无涉,成为形而上学的典型。这样,它就窒息了哲学的探索精神,阻碍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现代哲学伊始,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就在“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下发动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一次又一次的批判,其批判的锋芒直指黑格尔的本体论学说,因而提出了“消解本体论”的口号。可以这样说,现代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在“拒斥形而上学”和“消解本体论”这两大主张下进行的。可是,经过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哲学解释学的反复探索,最后竟发现本体论是无法消解的。道理很简单,任何哲学都要研究特定的问题,而特定问题必然产生于特定的领域,这些特定的领域就自然地构成哲学研究的本体,因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使某种哲学研究的本体论问题不那么明显,但由于本体实际上已经存在,那就要事先承认这个本体,这就是奎因提出的著名的“本体论承诺”。
由是观之,哲学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无论人或世界,都是本体的存在,通过人的目光来研究世界,或者透过世界的存在来研究人,我们总是无法脱离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本体为哲学划定了研究领域和探索的基地,即使像现代哲学那样来势凶猛的消解本体论的思潮,最终也不得不做出本体论承诺。这就是说,哲学本体论是不可消解的,任何哲学都不能没有其本体论基础。
依据对存在性质的不同判定,哲学史上形成了自然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活本体论三种本体论形态
本体论之不可消解,并不意味着本体论不可改变。如果说哲学发展已呈现出近代(含古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那么,由于三个时期的哲学各有其独具的特征,因而也有其各个不同的本体论。
近代哲学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人们能否认识这个世界的问题,其本原的确定是为能否认识这个本原服务的,因而这一时期的哲学可称为认识论哲学。认识论哲学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而对此领域的研究又集中地体现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近代时期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恩格斯恰当概括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此时哲学主要解决的是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而认识是由人的意识、思维来进行的,因而哲学所研究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此时就转换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一问题分为两个方面:其第一方面说的是意识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因而是本体论问题;其第二方面说的是意识能否认识存在,因而是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由于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形成了精神(或意识)本体论和自然(或物质)本体论;若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较为合理的观点出发,则此时的本体论就是自然本体论,而自然本体论的确立,主要着眼于(自然)存在之时间上的先在性。这一自然本体论形成于古代哲学时期,在近代哲学中得到深入说明,最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呈现为典型的形态。
随之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并使人在这一活动中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问题。由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可称为实践论哲学。实践论哲学也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而对此领域问题的研究也集中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此时的哲学基本问题可称为实践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此时哲学主要解决怎样作用(和改变)世界的问题,而作用世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因而哲学所研究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此时就转换为实践与存在的关系。比照恩格斯的做法,实践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第一方面说的是实践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质的问题,因而也是本体论问题;其第二方面说的是实践活动对人自身有何意义的问题,因而是价值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由于实践与存在的对立,形成了传统的自然本体论和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如前所述,自然本体论之本体的含义经历了本原、实体和本质三个阶段。如果说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黑格尔的精神本体论并不反对自然界对(人的)意识之时间上的先在性,费尔巴哈的自然本体论也不反对人对自然界之地位上的第一性,因而其本体是在“本质”的意义上使用的,那么,紧随其后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之本体的含义也是指的本质;即是说,在实践与存在的关系上,实践是存在的本质呢,还是存在是实践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存在的本质;因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能不能成立?这曾引起诸多论者的怀疑和反对,然而,如果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之本体的含义指的是本质的角度而言,那么,只要引证马克思的若干原话就可明白他对此的赞同态度。马克思要求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并“从主观的方面去理解”[1]。此时,他把世界看作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其中所含“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质”之义应该说是较为明显的。马克思又说: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2]。此时他把实践作为世界的基础,其中所含“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质”之义应该说是十分明显了。马克思还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此时,对他“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质”之义的清清楚楚的表达,亦即他已确立了实践本体论,似乎就丝毫用不着怀疑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终结者和现代哲学的开启者。在近代形成的主客二分和主征服客的观念模式基本上涵盖了这三种哲学。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实践活动中的自由发展说的价值观,但由于社会的阶级分裂和意识形态分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重要观念并未得到充分彰扬和重视,因而现代以来,实践改造学说进一步演变为工具理性主义,盲目的物欲价值观占了上风,最终导致了重大的实践改造的负面后果——生态失衡,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新的现实,哲学应当如何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呢?
如果对关注这一问题的后现代哲学的众多流派加以深入分析,则可以发现,后现代哲学主要解决如何纠正实践的负面效果这一问题,以促使人们过上健康正常的日常生活。因而哲学所研究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此时就转换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比照于恩格斯的做法,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可分为两个方面:其第一方面说的是生活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根本,因而亦是本体论问题;其第二方面说的是为了确保人的正常生活,人应以合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世界,因而是道德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本体的含义再次发生变化,此时的本体指的是“根本”之义,即是说,(人的)生活与(外部)存在,谁更根本。所谓谁更根本,也即谁更值得关注的意思,由此形成生活本体论与物欲本体论的对立。物欲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的扭曲,它在此时体现为生态失衡的外部存在。因而,面对人的正常生活和实践的负面效果,是应维护人的正常生活呢,还是一味地迎合人的物欲观而对自然界无节制地进行开发利用?后现代哲学主张前者,因而后现代哲学的本体论是生活本体论。
由是观之,本体论对于哲学不但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是其还在不断地变化。截至目前,本体论已呈现为自然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若对这三种形态的本体论的变化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值得注意的结论。
首先,前一种本体论的理论成就成为后一种本体论的既成前提,或者说,前一种本体论的论证成果被后一种本体论承认并作为自身理论的出发点。自然本体论是认识论哲学阶段的本体论,此阶段的理论成果就是论证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人的)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论哲学阶段的实践本体论承认了这一成果,并把二者加以结合,形成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外部世界进行改造的实践学说。此时,认识要从实际出发,实践要遵循客观规律,便成为实践论哲学的理论前提。实践本体论是实践论哲学阶段的本体论,此阶段的理论成果就是论证了人的实践本质和人对外部世界的能动改造作用,并且这一改造作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生活论哲学的生活本体论承认了这一成果,并把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活动取得的巨大成果作为既定的理论前提,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克服实践活动的负面效果和维护人的健全的日常生活上。
其次,三种本体论之间虽然有着依次继承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本体论就一定高于前一种本体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有着相对的特殊性。如前所述,实践本体论克服了自然本体论仅将世界当做认识对象的缺陷,而主张把世界同时也当做改造的对象。然而,由于时代的使命使然,实践本体论以生产力的发展论证新的革命阶级的诞生和壮大,并且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社会制度的变革上。实际上,实践本体论的最高价值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批判和改造当时的异化劳动的社会也完全是为了实现这一最高价值观。从这一价值观即可引申出开发自然、发展社会生产力应以不妨碍人的正常生活为限的观点,这与生活本体论之反对工具理性主义和维护人的健康生活的主旨十分契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生活本体论实际上是在后现代时代彰扬了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中那些被掩盖、弱化和忽视了的重要思想。
最后,三种形态的本体论不但证明了本体论对于哲学不可缺少,而且说明了本体论的变化还导致了不同哲学的阶段性质的变化。如果说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那么,尽管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表现出不同形式,但其第一方面总是本体论问题。在认识论哲学阶段,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为认知关系,其第一方面的本原问题就是本体论问题,形成了影响较大的自然本体论。此一本体论的确立,为人的认识活动确定了实在可靠的对象,于是其第二方面就呈现为认识论问题。在实践论哲学阶段,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为实践关系,其第一方面的本质问题也是本体论问题,实践此时被确定为存在的本质。此一本体论的确立,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于是其第二方面就呈现为价值论问题,即实践活动对人的自身有何实际意义。在生活论哲学阶段,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为道德关系,其第一方面的(谁更)根本的问题亦即本体论问题,人的合理生存被确定为根本。此一本体论的确立,为人们以道德的眼光审视人的实践活动开启了新的理论视野,于是其第二方面就呈现为道德论问题,即人应以合乎人的日常生活的道德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和人们的社会交往。可以看出,自然本体论规定了该时期哲学的认识论性质,并引申出与其相适应的认识论问题;实践本体论规定了该时期哲学的实践论性质,并引申出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论问题;生活本体论规定了该时期哲学的道德论性质,并引申出与其相适应的道德论问题。本体论对哲学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只有先形成对世界的一般看法即本体论,然后才能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因此,实践本体论是实践思维方式的先在基础
既然本体论对于哲学不可缺少,因而主张消解本体论、把哲学阶段或哲学性质的变化归结为思维方式的变化,其理由就很不充分了。什么是思维方式?它包含有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即:在思想中形成了一种固定观点;养成了依此观点看问题的习惯;并以此观点作为判断问题的依据和标准。可以看出,形成固定观点是思维方式的核心。然而,成为思维习惯的固定观点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就是说,思维自身不能产生观念,它必定起因于对事物(或世界)的一般看法。对事物(或世界)的一般看法是什么呢?就是世界观,而世界观也就是本体论。这就是说,先有本体论,然后才有思维方式;只有形成对事物(或世界)一般看法的本体论观点,才能形成与之相应的看待事物(或世界)的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
自然本体论必然导致以自然为坐标的思维方式。自然本体论认为:物质(或自然界)是世界的本原;人是物质性的存在;意识是人的大脑的属性;物质世界是人的意识认识的对象;认识结论的正确与否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由此形成了物质世界客观性最为重要的一般观点。这种观点固定下来之后,就形成了以此观点看待一切问题的习惯,即在看待任一问题时,总是强调它的客观实在性,着重它本身不可更易的客观规律。这种习惯随之就成为判断一切问题的标准,即在判断任一问题时,若不突出其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就应当给予否定。这就是自然本体论之以物质为坐标的物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客体化倾向。
实践本体论则必定导致以实践为坐标的思维方式。实践本体论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实践活动就是能动地作用和改变外部世界,而人则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世界是人作用和改变的对象,虽然说人的认识要力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但人的认识活动最终是为人的实践活动服务的。由此形成了人的实践最为重要的一般观点。这种观点固定下来之后,就形成了以此观点看待一切问题的习惯,即在看待任一问题时,总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着重人的能动活动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影响。这种习惯随之就成为判断一切问题的标准,即在判断任一问题时,若不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应当给予否定。这就是实践本体论之以实践为坐标的实践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
生活本体论无疑导致以人的健全的日常生活为坐标的思维方式。生活本体论认为,人的优质的日常生活是人所追求的根本。这样的生活一是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界成为人的生存基础和艺术欣赏的对象;二是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的和睦相处上,即通过对话达到理解和沟通,形成丰实而又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要以不危及人的生存为限,人的社会实践(比如工业活动)要力求克服技术理性主义。由此形成了人的日常生活最为重要的一般观点。这种观点固定下来之后,就会形成以此观点看待一切问题的习惯,即在看待任一问题时,总是强调是否顾及了人的健全的日常生活,侧重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习惯随之也就成为判断一切问题的标准,即在判断任一问题时,若不突出维护人的健全的日常生活,或对生态失衡和技术理性主义持容忍态度,就应当给予否定。这就是生活本体论之以人的健全的日常生活为坐标的生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带有主客体和谐一致的明显特征。
由是观之,仅以实践本体论而言,那种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一种实践的思维方式而反对其存有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是不够妥当的。实际情况是,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实践本体论,以此反对此前的自然本体论,然后形成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并以此代替了此前的物质的思维方式,由此将哲学从传统的认识论阶段推向新的实践论阶段,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收稿日期〕2001-03-16
标签:哲学研究论文; 本体论论文; 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实践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