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革命--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_生态环境论文

绿色生态革命--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_生态环境论文

绿色生态革命——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绿色生态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将是人类与自然由对抗走向和谐的时代,也是人类由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走向生态环境和经济并重的持续发展的时代。在我国,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在其序言中指出人类“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国家已将探索生态环境和经济并重的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到21世纪的议事日程上。

关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并重的持续发展理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有所论述,其重要性在70年代以后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1981年在《公元2000年的地球》一书中认为“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2000年的世界将比现在更为拥挤,污染更加严重,生态更不稳定,尽管物质产量会更多,但世界上的人们在许多方面将比今天更贫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n

Brundland)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对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学术界对这一理论也探讨了10余年。整个80年代,我国生态经济学学术活动及论著都集中论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探索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之路,但活动范围比较窄,基本上囿于学术圈,没有引起国民的足够重视;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上有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讨论的深入,国内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升温,尤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到1994年我国国务院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以来,进一步加速了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战略战术部署。我国于1996年起实施一项为期15年的《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是最好的例证,该工程的第一阶段为1996年到本世纪末,中国预计将投入1500亿元资金,开展约1000个环保项目,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同时也欢迎国际金融界和企业界积极参与,力争到2000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继续恶化的趋势有所控制,到2010年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从总体上开始得到改善。

据此,本文作者将寻求一条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定义为绿色生态革命。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可持续性,并认为它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中提到的“绿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中带黄”的颜色,也不是仅指绿色的植物;而是指一切不发生污染的产品或过程,是生机勃勃、栩栩如生的象征。

早在本世纪60年代,国际上针对粮食作物中存在的易倒伏、不耐肥、产量低等问题,利用矮化基因材料再辅之良好的灌溉条件、化学肥料和农药等措施育成矮杆耐肥的高产品种,如“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等,进行农业生产变革,实现粮食自给,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当时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称为“绿色革命”。但这场革命从狭义的角度看,仅仅局限于对绿色植物的改进,其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是一种数量经济,当时完全无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只注重经济效益,不考虑生态效应的“绿色革命”暴露出了自身的弱点,即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结构,恶化周围环境,如果听之任之,不及早着手解决,到一定时候会产生负效应,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仅仅是“绿色革命”中的“革命”前冠之以“生态”两字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及历史教训中,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绿色生态革命是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到现代化的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传统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是沿着“先污染,后治理”这样一条弯路走过来的。以斯密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传统市场经济是盲目自发的无政府状态经济,其运行只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的,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的,其结果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衰竭与短缺,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若不加治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持续发展。事实上,到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大危机、大萧条,使其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尖锐。此时,在凯恩思国家干预理论影响下,政府通过计划、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行宏观调控,进行了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关系,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整治环境,控制污染,保护自然,改善生态,从而缓和了此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态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增添了活力,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近一二十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订本国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的宏观管理政策及其立法来加强生态经济决策,开展了防治环境污染,以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建设,谋求生态与经济相互协同发展的模式。

“前之车,后之鉴”。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发展经济的,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据中国科学院有关资料,我国每年的生态赤字已达约860亿元, 它已成为‘未来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大危机’”。再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限,现在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照搬那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显然走不通。因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只有经济规模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并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时,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老路,进行一场绿色生态革命,使经济与生态并重,以保证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本世纪末和下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

绿色生态革命所涵盖的范围是十分宽泛的,它包含“绿色经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管理”、“绿色营销”、“绿色会计”等内容。

“绿色经济”。这一名词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的。绿色经济学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经济无法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实际上是生态经济的同义异语,它的实质也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从传统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市场经济一系列过程中,尽管采取了一些整治生态环境的措施,但由于主导思想仍然是市场经济优先,即把解决经济问题放在首位,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次要地位,这就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从以下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可略见一斑,“全球每年消失的热带雨林为1339公顷,每年土地沙化面积达6000万公顷,每年有多达5000吨汞、30万吨铅、20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和1000万吨石油源源不断地向海洋倾泻。南极上空的臭氧已减少40%,过量的紫外线损害人的免疫系统,危及人类健康。全球气温上升0.3—0.6℃,在本世纪末灭绝的动植物可能有100万种”。 这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造成的恶果。如果还照目前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不采取措施,大自然的美将不复存在,人类的生存将受到威胁,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从现在起直到21世纪,将改善生态环境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进行,力争两者协调发展。

“绿色工业”。它是一种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模式,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众所周知,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以巨大物质财富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福利。但这种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以高资源耗费、高污染为特征的。其结果,一是高资源消耗必然要求大规模开发资源,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造成了某些重要资源的严重短缺,从而大大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工业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常常产生各种生态负效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工业生产模式。

目前对“绿色工业”的研究尚显得薄弱,发展也较缓慢。在工业发展方面,究竟怎样才能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确实是本世纪最后几年和21世纪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有专家从宏观方面提出,在工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的地方,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既成事实,那就只能实施“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而在新建工业区就必须把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提到首位,或者“边发展,边治理”,或者其它。但国家必须制定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也有学者从微观方面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措施,即走“无废工艺的二次资源化的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道路,也就是生态工厂及用生态连锁关系连接起来的生态工业区域新模式。

“绿色农业”。它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农业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之路。

“绿色农业”的本质涵义亦可简释为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二者之间关系不协调,农业机制的运行就会遇到障碍,难于持续发展。因为农业机制的自然基础是生态,如果离开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农业生产就不存在了。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推行一条“石化农业”之道路,农业生产一味地追求经济目标,在一个时期内确实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产量,但它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用薄膜的推广,不仅增加了农业对矿物能源的消耗,而且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影响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锐减,对土地的过度耕垦,过度放牧,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我国草原和森林覆盖面积远低于世界水平;水资源短缺,水源受污染……总之,“人口——资源——环境”已对农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到2000年将达13亿,2020年——2030年更将达15——16亿。面向21世纪,要保证中国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富裕起来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国情就迫使我国必须加快农业上的绿色生态革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科学技术为动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提高综合生产力,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产供销相结合,求得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实现农业上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统一。

“绿色产品”。它是指生态性能高或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产品。随着世界绿色浪潮的掀起,它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导产品。它包括绿色工业产品、绿色农业产品、绿色食品、绿色化妆品、绿色药品、绿色建材等等。

绿色工业品目前尚无严格的标准。但市场层面上的产品标准则已经得到公认,就是以下几条环境和资源标准:(1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少用能源和资源,并且不污染环境;(2)产品使用过程中不污染环境, 并且能耗低;(3)产品使用后可以和易于拆解、 回收翻新或能够安全废置并长久无虞。绿色工业品方面,我国正在起步阶段,但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如绿色冰箱就是顺应国际绿色潮流而推出的。它选择了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温室效应为零的碳氢化合物作为氟里昂替代物,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空气的污染。绿色农业产品就是在保障丰收的同时,把化肥、农药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生产出安全、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开发绿色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两高一优)的农产品。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如山东省部分地区农村正在实施农产品的“绿色名牌化”工程,并已开始逐步推广。绿色食品指无污染,安全、优质、富营养类食品。当今世界为养活更多的人口或提高自身的效益,普遍而大量地使用杀虫剂、抗生素等化学制品进行工厂化种植、养殖以保证动植物的快速生长和高产。如一只肉鸡要在4个月内上市, 必须不断地注射抗生素以防快速生长时不致于夭折。这显然缓和了人类对食物数量需求不断增长,供不应求的矛盾,但同时,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食物的生态品质,后患无穷。有些化学物质沉积在动植物食品中,人类食用后,最终会在人体内进一步浓缩而引起代谢障碍,其结果无疑是人类在慢性自杀。绿色食品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重视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产物,也是作为永恒的生物人向自然的返朴归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食品的要求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人们对食物的消费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再过15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要逐步从温饱向小康过渡,人们不再满足吃饱,而且要吃好,要求产品多样化、优质化、无污染,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

综上所述,无论是“绿色工业”、“绿色农业”,还是“绿色食品业”及其它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然而“绿色产业”并不是单一的过程,它是融科研、生产、加工、管理、销售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除了文中所提及的以外,还涉及到“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绿色会计”等诸多内容,这些都是21世纪各相关专业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标签:;  ;  ;  ;  ;  ;  ;  ;  

绿色生态革命--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