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扩张的模式与路径_朱保国论文

民营资本扩张的模式与路径_朱保国论文

民营资本扩张的格局与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格局论文,民营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能否成功扩张,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是否具备了核心能力,而不单单是因为拥有了一定的资本规模。在无数的企业并购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盲目扩张,不仅不可以把别人吃掉,反而会被别人吃掉。

不管采取什么样模式,资本运营都需要建立一个最基本的运作格局---建立在企业具有并提高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企业扩张应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战略手段,一个是外部交易型战略,即通过不断的外部交易,优化自身企业的资源结构;另一个就是内部管理型战略,即在企 业并购、扩张的过程中,同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在能力与资源之间平衡

基于"一个核心"、"两个战略"的基础上,企业扩张的基本格局,就是在能力与资源之间的平衡。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资本扩张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我们一直主张企业要经历创业和成长的过程,建立在企业形成了核心能力之后,再通过资本运营手段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然后进入资源扩张期。

许多暴发户没有经历过企业成长发育的过程,突然间获得了大规模的资本,但终究因为能力不足而整体失败。如广东亿安集团的董事长罗成,他通过 与政府合作和资本市场的运作,很快形成了超过100个亿的资本规模,手下企业60多个,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提高,能力与资源不对称,结果导致全军覆没。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

通过观察1998年至2001年之间进入证券市场的民营上市公司重组前后的业绩情况,不难发现,上市公司重组(或称为民营化)前的业绩一般较差,民营企业入主当年可能继续变差,但第二年业绩一般会有大幅回升,不少公司还超过当年的市场平均水平,但是第三年却难以维持回升势头,甚至反而下滑。这表明业绩下滑使得上市公司寻求重组,民营企业入主后短期内使得上市公司业绩较大改观,但难以长期持续走好。导致民营企业上市后业绩不稳定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外部的、宏观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资本规模的扩大为什么不能支持产业规模的优化?

产融互动与"系族"结构

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化了。特别是那些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已经从较重视市场炒作转向实业,他们的产业思路越来越清晰了。格林柯尔的顾雏军、太太集团的朱保国等,都是以建立实业为基础的资本运营,基本是以产业发展为宗旨,资本运营为手段,他们是在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资金链,而不是以资金链为基础的所谓产业链。他们以扎扎实实的产业经营为基础、以金融资本为杠杆和动力对产业进 行整合和提升,形成优势产业,产融密切结合。如新疆德隆和东方集团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新疆"德隆系"从1996年介入新疆屯河开始,经过6年运作,形成已控股5家 和至少参股2家上市公司的新疆"系族",他们以新疆屯河等公司为核心形成了产业横线,以深发展等金融企业形成了资本纵线,然后运用资本杠杆加大产业资本规模。由于自身没有实业群体,它在收购上市公司的同时,另外收购有良好盈利能力的项目注入上市公司,进行真正的资产置换。德隆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资本杠杆形成控股链,如新疆屯河2002年底总资产达63亿元,仅此一家杠杆系数近95倍,而德隆系所控股5家上市公司,总资产就达135亿元,加上参股上市公司以及其他企业,资产规模估计近200亿元,其杠杆效应极为惊人。"德隆系"非常复杂的企业结构、神秘莫测的运作轨迹和屡有大动作的运作手段,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制造了一个资本迷宫。

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东方集团。创建于1978年以房地产起家的东方集团,其股票于1994年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6年入选道·琼斯中国88家指数股和上证30指数样本股。东方集团共有四大产业板块,五个海内外上市企业。其特点是集团以资本运作(上市等)为主要手段,以股东收益增值为主要目标和控股公司,对经营实体完全放权。董事长张宏伟曾任职于财政 部与世界银行,擅长资本运作,斥巨资入主民生银行一事在业内广为称道,旗下有东方集团、锦州港、民生银行3家上市公司和一大批非上市公司,已初步完成包揽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架构。

希望集团也是民营企业涉足资本市场的成功案例。希望集团的特点是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坚持主业;在达到很大的资本积累并且利润降低的情况下,慎重地介入金融业(已成为民生银行最大股东)、高科技行业等。此种模式优点是主营突出,财务稳健,便于控制,而其缺点是当企业进行必不可缺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风险较大。

在国有企业中,三九集团完全采取了产融互动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促动的方式,而且非常成功。

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掀起一场造系运动,从德隆系、中科系到泰跃系、三九系、涌金系、农凯系等等,中国股市已经逐步形成了近40家系族。这些系族的结构非常复杂,其间既有资金链结构,也有产业链结构,二者也经常掺搅在一起。产融互动的二元结构,如果没有一个产业链基础的整合,很可能形成一个恶性的风险链。正是这种相互支撑的多米诺骨牌般的系族关系,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朱保国的"行业龙头模式"

为了保持企业的核心能力,一些企业是在获得行业领袖地位之后,通过资本市场的放大机制进行运作的,如太太药业和格林科尔等,比较专一地围绕主业做文章。这类运作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一个上市公司为核心,在一个行业内通过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做大规模,在业内确立竞争优势甚至行业龙头地位。太太集团以"太太口服液"这个核心产品作为开端,逐步培育了相应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当它把自己的营盘扎实后,太太集团的老板朱保国开始图谋其他发展途径。为了实现规模经营,扩 大市场份额,1997年4月"太太"以5倍的市盈率,2.8亿人民币的价格合资收购深圳海滨制药厂,产品线从保健品成功地延伸到药品,实现了保健品和药品的"双翼"发展格局。1997年11月,"太太"药业成功引进全球最大的投资机构美林集团的2000万美元的注资,对方购得"太太"药业的14%股权。2001年6月8日,深圳太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380)在 上海交易所挂牌,以7000万流通股按每股24.80元计算,共筹得资金17亿元,太太药业董事长朱保国间接持股达47.54%,成为天通、用友之后又一个人持股巨大的上市公司。朱保国家族直接持股达74.2%。一天后,他的太太药业就以45元高开,收盘41.79元,以此价计算,朱保国身价一跃将近54亿元,而其家族控制的财富更是高达80亿之巨。之后,太太药业又于2002年4月和6月先后收购了健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100%股 权和同是上市公司的丽珠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1.3%的股权,总共斥资6亿元。朱 保国迅速在资本市场奠定了太太药业的座次,令对手和同行刮目相看。

收购丽珠,则是朱保国扩张西药领域的战略布局。丽珠具有成熟的成品、深入人心的品牌,与太太药业畅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相得益彰。太太药业(600380)先是控股子公司增持丽珠集团(200513)股份,之后,太太药业参与争夺潜江制药出让的国有法人股。太太药业不仅完成了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方面的升级,同时,为了扩大行业经营内涵,太太集团同时进行了品牌经营方面的举措。在太太药业2002年度股东大会上,太太药业正式更名为健康药业集团。事实上,让太太药业改名的更大动因,还在于朱保国的雄心:以太太药业为中心,成就一个药业王国。

从太太药业的发展路径看,也是按照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发展的。首先,从太太口服液到太太集团、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育和成长,等企业具备核心能力之后,通过上市获得了较大的资本规模,然后再收购其他同类企业。从总体看,太太集团是在已经具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和核心企业的基础上,开始资本运营战略的推进的,其章法非常清晰。

专业战略投资和庄家的溃败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另一个类别,他们不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运作方式,而是专业的战略投资企业,因此,我们无法按照产业经营的原则来要求他们。

由于出发点和经营目的不同,他们一般不谋求控股,而是选择盘子较小、处于转型期,或者将进行资产重组的行业前景良好的成长性上市公司,收购其法人股作为战略投资者进行中长期战略投资,以期利用企业发展后送转配扩大股份、股权增值后高价转让等,获得资产增值收益。这是专业化的战略投资公司所选择的方法,不在本文的重点讨论之列。

另一类资本运作者,就是是是非非的庄家了。这是一批完全出于谋取短期 暴利而进行资本炒作行为的人,他们主要通过制造重组题材,以期在二级市场上炒作上市公司股票牟取暴利,即"重组玩虚的,炒股动真的",或者并购入主上 市公司后利用种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然后卷款逃之夭夭。他们的资本游戏完全背离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的规律,通过制造一个个股市骗局谋取暴利,对投资者形成了极大的伤害。在这个方面最为典型的是中科创业和亿安科技,在国外也不乏其例。

标签:;  ;  ;  ;  

民营资本扩张的模式与路径_朱保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