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实现知识“内化”的做法与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化论文,做法论文,生物论文,知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知识的 “内化”,是指在学习新知识 (如概念、定律、法则)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教师必须认真组织教材,创设新旧知识上的认知冲突,提供感性材料,对教材进行展开或简缩,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感知、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结合日常教学活动的做法,就如何实现知识的“内化”谈几点体会。
1.强化“导学”活动设计,保证知识“内化”顺利进行
“导学”,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主体意识的建立,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与教师的启发、诱导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本学科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导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对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非常重要。教师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感知、观察、分析、推理,最后形成理性认识,得出新概念。
生物学课是一门实验学科,但高中生物课本中的实验几乎都是验证性的。如《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一课,课本中先陈述各种激素的分泌器官、生理作用,再叙述一系列典型的实验现象以验证各项生理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套方案:第一方案,如课本上的顺序,在学完生理作用之后,叙述一系列典型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根据激素的生理作用去推导可能出现的现象,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第二方案,先叙述一系列典型的实验操作及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实验可反应出此激素有什么生理作用?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第一方案,由于同学们的想象力过于丰富,有的听来虽然有趣,但偏离正确答案很远,所以教师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实验现象,从而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合理性。第二方案,由于从一定的程度上再现了当年发现该激素生理作用的科学实验,在分析问题时同学们带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加上教师对他们正确推理的积极肯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后的课堂反馈中,第二方案班的达标率明显高于第一方案班。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设计合理的“导学”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知识的内化成为可能。
2.主动学习是实现知识“内化”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科学性要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统一,通过“导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寻觅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增强智力,提高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设计学生的主动学习方式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
高中生物教材,有许多陈述性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往往把课本内容试题化;即把课本知识改变成一般性试题,供学生阅读自学时认识、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如学习“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中,步骤较多,且每步的操作目的在字里行间有很明显的陈述,我设计了表一让学生在预习实验时思考。(见上表)
通过认真读书,归纳总结出各步骤的操作目的,不仅明确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即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多鼓励,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体验。
3.探索发现是实现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未知的世界依赖于人类的探索,而如何去探索取决于人类的技能。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渗透于生物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能力、兴趣,增强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观点,提高科学素质。
如探索“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根据课文知识列出表二。(见上表)
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不仅推导出正确结论,完全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如对照方法,增强了他们的学科能力。所以,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又教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和实验有关的其他行为,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选取与设计合理的主动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从而保证知识“内化”的顺利进行。
标签:导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