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学术研究中必须处理的四个关系_学术研究论文

监狱学术研究中必须处理的四个关系_学术研究论文

监狱学学术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四重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究论文,监狱论文,四重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监狱学学科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成绩斐然,几代监狱学人的辛勤耕耘令人肃然起敬,① 监狱学学科发展的前景让人充满期待。2003年10月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举行的“全国监狱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以及2004年10月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举办的“中国监狱学科建设暨监狱制度创新学术论坛”,是改革开放以来监狱学学科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从会议讨论看,国内监狱学者对监狱学学科发展水平不乏质疑之声,但更多的是对监狱学发展的憧憬,重建、重构、创新、变革的呼声不绝于耳。笔者认为,重建、重构也罢,创新、变革也好,其实都着眼于监狱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而为促进发展,则必须处理好监狱学学术研究中的四个方面关系。

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学术讨论中随意使用“学科”这一概念已经习以为常,实际上“学科”的含义有二:其一是discipline意义上的“学科”,它是“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如人文学科、数学学科等)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部门的经济学、史学、教育学等)”;其二是subject意义上的“学科”,是指“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科目’通用”。②

subject意义上的学科也称教学科目或者科目,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当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对应的学科。”因此,“学科体系既要反映科学体系,又要合于教学的要求。”③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两方面并举,监狱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自然不能例外。

中国古代并没有“学科”概念,只是自然划分的各类不同“学问”领域,现在耳熟能详的“学科”概念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这样看来,似乎中国传统的学术多为discipline,而非subject,可以独立于教育体制之外。然而,自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学科概念的输入便将学术与教育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舶来品,学科具有“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约束以至熏陶等多重含义”,④ 这个概念本身就蕴含着教育教学的要求。从现代意义上学科演进历程看,在教育机构中通过教学、考试、评分等规训形式将学科话语塑造成“知识”,是学科建设的必要形式。以此观之,中国监狱学学科要取得突破,一方面要加强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教育教学的层次。从当前状况看,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为龙头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院校构成了监狱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与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相比,今天的监狱学教学的确显得“寂寞”了许多。⑤ 为监狱学学科发展考虑,有必要构建从高职高专、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梯队,这既是培养监狱学人才(不但要培养实务型人才,还应当培养研究型人才、理论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研究队伍的重要成员)学术层次的需要。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大学已经成为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生产中心和集散地,相比之下,中国监狱学学科建设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监狱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始终得益于教育教学,1985年,时任司法部副部长的李石生同志在中国法学会劳改法学研究会闭幕式上说过,劳改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干校正规化培训,需要创设各门学科”。其中还讲到,劳改专业教材编辑部的教材编写工作对我国劳改学学科体系地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⑥“学科构成了话语生产的一个控制体系”,⑦中国监狱学的发展体现了“教育实践的权力运作过程,并且必将继续体现其作为规训性知识权力的巨大影响”。⑧

二、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关系

某种意义上说,监狱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尽管表述不同,但监狱学学术研究、理论建设和学科发展在内容上高度一致,三者的关系实难剥离。

“监狱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特殊行业实践的理论升华和抽象性质的学科”,其学科建设目的之一就是“以精深的理论指导和服务监狱工作实践”。⑨ 这一特点从新中国监狱学学科建设发端时就已经显现,并且在几十年的学科发展实践中其良好效果被不断验证。但是,长期以来在监狱工作实践和监狱学术研究、理论建设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监狱实践对理论进行“排斥与拒绝”,对理论工作者“冷落与贬低”;⑩ 另一方面,监狱学理论又“跟在实践发展的后面进行廉价的阐释或庸俗的总结歌颂”。(11)

监狱学学科的特点决定其理论研究的参与者既有“学院派”又有实务部门工作者,并且后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2005年的数据显示,当时中国监狱学会个人会员2535名,其中监狱机关251名,占11.4%;基层监所1569名,占71.5%;院校科研374名,占17%;离退休人员80名,占3.7%。(12) 鲜明的行业色彩使监狱学“学术研究等同于工作研究”,这必然导致“学术自治缺乏、主体意识不强、学术视野狭窄,理论思辨不足、学术争鸣罕见等不正常现象,从而束缚了学科的发展,致使监狱学基础理论薄弱、学术品位不高”。(13)

据此笔者认为,监狱学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有必要与监狱工作实践保持适度的距离,保持适当的张力。诚然,监狱工作实践是监狱学理论的源头活水,但是理论无疑又必须高于实践。所谓“高于”实践,是说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实践做出解释、说明、总结的水平,理论还应当对实践进行反思、检讨、批判乃至引领。监狱学理论若不指向实践,必然沦为学者间的智力游戏;(14) 而监狱工作实践如不升华为理论,也就只能停留在经验介绍和工作总结水平。所以,监狱学学科建设既要关注实践、重视实践、贴近实践,又要超越实践;既要关注形而下的“技”(所谓应用性的“理论”),更要追求形而上的“道”(将人隔离于社会的认识需要,满足人类对自身关怀的需要)。(15) 实践总是变动不居的,只有理论层次的追求才能接近真理,才是把握本质和揭示规律的门径。(16)

三、学术独立与借鉴的关系

中国监狱学的创建自清末算起已有百余年历史,然而快速发展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与人文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相比,监狱学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是学界共识。因此,虚心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宝贵经验,有效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和理论体系,是监狱学学科建设必须补上的一课。

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首先应当从培育学术规范意识开始,这是进入主流学科的前提。当前,监狱学类学术文章选题随意,问题、观点往往似曾相识,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缺乏必要的文献综述,不尊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引用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学术规范的差距与研究者的素质偏低不无关系,对此学界多有阐发,此不赘述。其改进的关键,笔者认为应当从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学科意识和学理意识方面予以加强。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监狱学分支学科的建设方面也存在不成熟、不规范的问题。有学者戏称监狱学曾经历过一段有点“狂热”的“学科建设高潮”,并尖锐地指出,“尽管出版了不少冠以各种各样‘学’的监狱学作品,但他们的价值是令人怀疑的”。(17)分支学科发展的不规范性、随意性,致使不同学科之间内容严重交叉。西南政法大学的王利荣教授曾坦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抱怨监狱学内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过多,分支课程中充斥着自然经验和生活常识,使学生的知识和理解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18) 就此,监狱学学科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向文、史、哲、法、政、经等老牌学科学习,努力增强学科的科学性,(19) 这是关乎一个学科学术地位和尊严的问题。

借鉴的另一个重要对象是西方国家的监狱学研究成果。尽管中国学者对百年中国监狱学“以日为师”、“以俄为师”和“以美为师”的经历耿耿于怀,(20) 但是作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我们在学术发展上仍需“师夷长技”。

然而在上述的种种借鉴过程中,监狱学又必须保持清醒的独立意识。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移植其他学科的理论或国外学说,中国的监狱学决不能成为其他学科概念、理论或外国学说的“跑马场”、“展示会”、“试验田”。1996年,苏力曾向中国学界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借鉴了这一切外来的知识之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或之后,世界也许会发问,以理论、思想和学术表现出来的对世界的解说,什么是你——中国——的贡献?”(21) 这一提问无疑值得监狱学界同仁认真思考。

四、学术自由与政治导向的关系

中国监狱学与政治的关系甚为密切,它“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鲜明的政治学性格”,(22)“其研究立场与方法无法不受特定的国家意识形态类型的影响”。(23) 基于这样的事实,监狱学学科发展必须思考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监狱学不可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但是,接下来仍需坚持的立场是:不能在政治的风向标之下亦步亦趋。回顾新中国监狱学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监狱学研究中的跟风之作有些明显受政治导向的影响,“歌功颂德”式的研究和注释马克思主义经典式的研究就是明证。此风不煞,监狱学就难以形成独立的学术品格。陈寅恪先生有云:“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24) 诚哉斯言!

然而,强调学术自由并非步入学术“相对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监狱学研究仍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数典忘祖”的发展和拒绝约束的自由一样可怕。正如王明迪先生所说,从事监狱理论研究,“也应在‘中国特色’上下工夫,既包容‘多样化’,又坚持‘主旋律’”,这样才能为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为监狱工作实践提供更富有成效的服务”。(25)

注释:

① 曾有学者划分了中国监狱学三代学人:第一代为清末民国学者,第二代为上世纪80年代创立和丰富劳改法学学者,第三代为目前仍很活跃的研究人员。参见王利荣:《对监狱学学科建设的几点看法》,郭明主编:《中国监狱学科建设暨监狱制度创新学术论坛文集》,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浙江警官职业学院2004年10月,第91页。

② 《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8页。

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页。

④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版,第2页。

⑤ 王平教授曾撰文介绍当时中国监狱学教学的盛况:教育部学科规划设有劳改法学,西南政法学院和西北政法学院设有劳改学系或劳改法系,华东政法学院设犯罪学系,开设监狱学类课程,中国政法大学招收劳改法研究方向研究生。北大、人大、吉大都开设监狱学课程,拥有雄厚监狱学教学与研究力量。监狱学类课程还进入了电大、函大、夜大、自考等法学专业。参见王平:《监狱学教学:寂寞与辉煌的变奏》,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4期,第23页。

⑥ 李石生:《在中国法学会劳改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杜雨主编:《中国特色劳改学与监狱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456页。

⑦ Michel Foucault,The Archaeology Knowledge and Discourse on Language,New York:Pantheon,1972,p224.

⑧ 王雪峰:《矫正教育学的价值、困境和出路——以现有的矫正教育学著作为中心的考察》,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年第4期,第51页。

⑨ 辛国恩:《监狱学学科建设与监狱工作改革创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编:《期待与时俱进的中国监狱学——第一届全国监狱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⑩ 有学者感叹:“不少人以为,理论是纸上谈兵;以为,理论不能产生效益(过去的年代甚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效益包办一切);以为,理论工作者是迂腐之人;以为,监狱工作还需要什么理论……”参见张晶:《监狱学学科的当代命运》,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7期,第28页。

(11) 同⑨,第134页。

(12) 中国监狱学会编:《中国监狱学会20年:1985—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13) 冯卫国、于淑彦:《开放监狱科学——谈监狱学研究之进路》,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5期,第77页。

(14) 美国学者塞德曼提出了一个“理论自治”的概念,认为理论脱离了日常生活,就成为象牙塔里面孤芳自赏的玩物。参见[美]赛德曼著,刘北成译:《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7页。

(15) 关于“道”和“技”的区别得益于翟中东教授的启发,参见翟中东:《继往开来的中国监狱学理论——2000年至2003年研究综述》,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1期,第4页。

(16) 从刑事执行法学视角监狱学者提出,作为一种部门法学,监狱学理应提升自己的理论品质。陈兴良曾经指出:“部门法学的应用性不应成为理论浅显性的遁词,实践性也不应成为理论零碎性的借口。因此,部门法学应当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量力将部门法学提升为部门法理学。”参见韩玉胜等:《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陈兴良:《部门法理学之提倡》,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5期,第8页。

(17) 左登豪:《关于监狱学学科建设及其规范》,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编:《期待与时俱进的中国监狱学——第一届全国监狱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0页。

(18) 参见王利荣:《监狱学学科建设与专门人才培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编:《期待与时俱进的中国监狱学——第一届全国监狱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19) 关于监狱学的科学性问题,已有学者做详尽论述,参见章恩友、永权:《监狱学的科学性辨析》,载《中国监狱学刊》2004年第1期。

(20) 此说见张晋藩先生为《中国监狱学史纲》所撰序言,参见郭明:《中国监狱学史纲——清末以来的中国监狱学术论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

(21) 苏力:《什么是你的贡献?》,《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自序。

(22) 郭明:《中国监狱学史纲——清末以来的中国监狱学术论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23) 郭明:《学术转型与监狱学学科的重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编:《期待与时俱进的中国监狱学——第一届全国监狱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24)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6页。

(25) 王明迪:《关于中国特色监狱理论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理论研究》,中国监狱学会2008年印行,第49页。

标签:;  ;  ;  ;  ;  ;  

监狱学术研究中必须处理的四个关系_学术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