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操作,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论文_方婷婷

数学操作,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论文_方婷婷

方婷婷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可园学校 518112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64-01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能力都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不但有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各种情真意切的体验,更有关于学生合作意识以及社交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不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形式主义在作怪。由于缺乏对内容的关注以及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使形式的铺张远远超过了内容的承载。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较短,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直角》时,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先想一想,怎样才能折出一个直角?折好后再顺着直角的两条边摸一摸、看一看,欣赏一下你折出的直角。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做“直角”:(1)用小棒摆直角;(2) 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摆的直角,数一数有几个直角,学生交流汇报的积极性很高。例如;文字工,王,或字母F,E.......

通过折一折,摆一摆等活动,使学生应用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开放性,为其创造性的发挥、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不仅掌握了直角的特征,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朝晖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 、提供学具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条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的示范演示为学生人人动手与操作,学具便是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环节,还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条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如在进行《千克》的教学时,对于千克的“量感”因为其非标准化的特点,容易被课堂教学所忽略,从而使学生无法建立质量单位的个体感觉。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台秤,两袋不同质量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质量的物品,并让学生提前称好自己的体重,自带1千克重的物品。在深刻感悟1千克有多重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秤称出重1千克的物品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体会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把称好的1千克物品与1千克糖比一比,掂一掂,感受一下是否一样重,然后多拿几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进一步感受1千克。这个环节中,我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亲身参与。再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学生数一数1千克水果有几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生1:我带的是苹果,1千克大概有4个。

生2:我带的是小橘子,1千克有20多个呢!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掂量1千克的物品,观察各类1千克物品的数量,才会感受到1千克的重量。不仅是质量单位,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也都应使学生自己去充分体验。但这节课如果不给学生提供学具,谈何动手操作?这节课上就用到了很多学具。学生人人有学具,个个能动手操作。在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他们对于1千克的感觉有了真实的铭记。

三、方法指导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 

数学的操作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小学生对学习对象如何动手操作又比较盲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导”。注意课堂上在每一次操作之前都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每一次在让学生折一折、描一描、画一画、剪一剪的时候,我先在台前演示,其他学生认真看,然后大家都来动手。这样实际上就把操作的方法教给了大家。这样学生在操作时方向明确,不至于“盲目动手”,少走弯路。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课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主次不分、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

四、学会创新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后,我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① 长方形有4×3、6×2、12×1;② 平行四边形有 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了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了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2、(2+6)×3÷2、(1+5)×4÷2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共同的本质特征:面积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通过操作把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得到了升华。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听众的角色真正变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而显得更加精彩!

论文作者:方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数学操作,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论文_方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