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思维的互动研究_互动教学论文

促进教师专业思维的互动研究_互动教学论文

互动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都有很多让自己铭心的故事,一旦把这些故事作为重要的研修资源进行同伴对话、互动研讨,就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引发教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不同教师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和魅力.如何引导教师在互动研修中获得深刻的专业思考呢?笔者从与团队队员陈千举共同完成《方程的意义》的教学设计与互动研讨说起.

一、互动研修,让我们学会专业地读懂教材

看到《方程的意义》这个课题,我们首先思考的是“方程是什么”“怎样引领学生理解方程”“教师应该怎样教方程”.翻开教材,一行清晰的黑体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映入眼帘.教材上有了明确的定义,教师怎样理解和读懂是关键.

首先,对教材的解读最终要转变为任课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融入任课教师自己的理解,而非照本宣科.备课之初,陈千举老师查阅了有关学科性、教育性的书籍,搜集了《方程的意义》的相关课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了同伴互动研讨,与我进行了及时的交流沟通.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与研磨,他终于把方程的意义转变成自己的话语,即“为寻求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联系,把未知量先等同于已知量,进行相关运算,并形成等量关系,进而解答出未知量”.

其次,深刻理解方程教学的本质意义.在研磨过程中,陈老师深刻地认识到,从具体事件中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他认为,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既是在现实生活中提取数量关系的过程,又是还原生活的过程.由此,他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体验、尝试、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赋予方程更多的现实含义,不断地将模型与生活建立联系,更加深刻地认识方程.

陈千举老师及其团队对教材的思考与研究,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基层教师对专业的理解与用心解读,这个过程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互动研修,让我们学会用心地读懂学生

陈千举老师把教材的方程概念转化成自己的理解,那么学生呢?如何让学生也像陈老师一样将教材上定义的方程变成自己话语系统中的方程,从算术思想自然过渡到代数思想,成了我们互动研修讨论的重要话题.

有效的教学设计源于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期调研,对学生的现状开始了追问:“学生会背出方程的定义就是掌握了方程吗?”“学生能判断出哪些式子是方程就是理解了方程吗?”“小学生学习方程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该用什么方法引导他们学习方程?”团队的新一轮互动研讨又始了.

记不清多少次网上碰撞,多少次电话沟通,我们不断地进行思想交锋,努力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认真分析他们学习方程的障碍与困惑,以童心感悟童心.通过讨论,我们达成了“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共识.课堂上,陈老师与一个学生往前一站,一个个方程情境自然流淌——“张小冬的身高145厘米,加上比陈老师身高矮的x厘米,等于陈老师的身高180厘米”“陈老师的体重80千克,减去比张小冬重的x千克,等于张小冬的体重45千克”……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在寻找等量关系时逐步学会了把未知量等同于已知量,让未知量参与运算.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算术思想开始逐渐向代数思想转变.方程就这样被学生愉悦地接受了,读懂了.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就这样理解和掌握了方程.

三、互动研修,让我们学会智慧地读懂课堂

哪位教师不希望自己能多上一些漂亮的好课?年轻的教师为此常常模仿优秀教师的一招一式,组织教学,但往往事与愿违.表面上看似同样的招数,生成的教学效果怎么就不同呢?原来,“招”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道”!

如何从学习教学技术转向追求教育价值,获得深刻的专业思考?如何遵照教学规律,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上好数学课?如何从一个埋头教书的教师成长为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我们在互动研修中又开始了新的追问.

第一,借助直观形式,帮助学生感悟方程.陈老师大胆地在教具上做文章,把过去由教师一手操作的电脑中的天平变成了学生可以任意摆动的纸制天平.动态演示,直观解读,让学生感悟、理解方程的意义.寻找等量关系对于建立方程概念很重要.动态天平模型的出现,为学生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提供了重要的认知支持.随着天平两端物体的变化,学生逐步把未知的物体看做已知量,参与寻找等量关系的探索.天平让他们很容易认识到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有利于他们找到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

第二,借助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立方程模型.从具体事件中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一种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陈老师让学生亲自经历建模的过程,引导学生搜集丰富的生活资源,不断提取等量关系,列方程,从生活中提取数学模型,同时注重利用已有的模型,引导学生赋予它更多的现实含义,让数学模型回归生活,从而全面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三,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方程.陈千举老师让学生在讲故事中感悟、理解方程的意义,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即“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方法”.

这同时更坚定了我自己的理念:好课不是说出来的,好招不是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我们努力地在这一招一式的背后发觉、提炼和检验深刻的道理,自觉完成从“技”到“道”的蜕变,真正提高执教能力,让每个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四、互动研修,让我们学会了反思、借鉴与分享

在互动磨课的过程中,我倍感欣慰的是教师逐步学会了反思、借鉴与思考.以下是陈千举老师的一段反思日记.

“下课了,我如释重负.吴老师第一时间出现在我和学生中间,她自如地开始了我们团队研修的惯例——课后访谈.我也很想听听学生会怎么评价我和我的这节课.在吴老师的提问下,学生肯定了这节课让他们满意的很多地方,我窃喜着……可当吴老师问到‘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时,一个学生提到一件发生在课堂上的故事,对我给他的评价很是不满……这件事引发了我深深的反思……我带有个人感情、片面地用了自认为是好意的评价,反而把一个单纯的好素材渲染得复杂,既让这个学生无辜地陷入尴尬,又使那个戴眼镜的同学很不舒服,不经意中伤害了两个小家伙!

以前我总认为,面对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突发小事件,以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感受为宗旨,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用一些巧妙的评价去化解.经过这件事情,我想,教师遇事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使自己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使自己更加客观地洞察事情的本质,不可过于强化自己作为教师的掌控作用.巧妙的评价应当以恰当为前提……”

陈千举老师的反思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教师要在课后互动、比较、研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要有勇气地面对教学中的挫折与不足,冷静地思考教学中的成功与收获,提升执教经验;要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教学经验中,提升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把优秀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教师的互动研修中,每个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整个互动研讨的过程就是一次理念交锋、思维碰撞、智慧分享的过程.教师的每节课都是对教学资源设计的开发和建构.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组织都应有所不同.缺乏经验的教师与有经验且善于思考的教师在教学效果上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是否会自觉反思上.在互动研修中,教师要学会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纠正偏差,完善自我.

课程改革的实践让我日益强烈地感受到,基于自身成功的教学经验指导基层教师的教研方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需求.一线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个人的探索,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的回应,他们积累的教学经验缺乏加工和提炼.因此,基于案例的同伴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回顾互动研修的过程,我有几点突出的体会:

第一,基于课堂案例的研究使教师在鲜活的课堂案例体验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学生,有助于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执教能力,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实践.

第二,群体互动的教师同伴研修,有助于汇聚多人的教学经验,共同学习,分享智慧,让参与的每个教师都获得专业提升.

第三,研修活动的内容来自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这使得研修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以说,互动研修活动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深刻的感悟.教师所获的教学知识和观念不是来自说教,而是来自学习者之间的观点碰撞.交流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研修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尤其是亲自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在互动研修中获得深刻的专业思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促进教师专业思维的互动研究_互动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