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

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

韩锦标[1]2011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的价值日益凸显,知识管理成为组织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知识创新的主阵地,能否通过知识管理有效地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提升组织学习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成为其能否在未来竞争中有所作为的决定性因素。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大学核心竞争力,既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分析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涵义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大学知识管理是由知识学习、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四个环节构成的过程,是理念、制度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对核心竞争力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涵义、特征和构成要素,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由基础层、职能层、核心层组成的有机系统,其核心要素包括学习力、管理力、创新力和文化力。论文认为,大学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内在联系,二者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耦合关系。大学知识管理的过程要素,即知识学习、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共享与大学核心竞争力具有耦合关系,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即学习力、管理力、创新力、文化力与知识管理具有耦合关系。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运行机制来看,知识流动、知识激励和知识创新机制能有效地实现知识体系之间的调节和良性互动,以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通过对国内部分大学的实证调查分析,论文验证了大学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以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中国矿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评判结果为“较强”。通过个案分析及比照大学排行榜,与评判结果基本吻合。最后,论文基于知识管理理念、制度和技术相结合的视角全面探讨了培育和提升大学学习力、管理力、创新力和文化力的策略举措。强化组织学习提升大学学习力,其策略举措主要包括加强组织学习、构建协同学习机制、建立知识仓库。强化战略整合提升大学管理力,其策略举措主要包括推进战略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整合战略资源。强化知识创新提升大学创新力,其策略举措主要包括促进观念创新、深化制度创新、提升学科竞争力。强化文化战略提升大学文化力,其策略举措主要包括推进文化铸校、培育大学精神、建设文化校园。

任喜峰[2]2007年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内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许多大学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纷纷创建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也在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争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考察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论文在简要分析我国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素的研究分析,界定了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明确了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核心竞争能力而是一种能力体系,符合大学核心竞争力和研究型大学特征的能力要素为大学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正是这叁方面的能力构成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较为完整的陀螺状结构体系。通过对大学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各自结构和这叁方面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的解析,明确了研究型大学是由大学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有机复合组成的统一体,而这叁方面能力自身都各成体系,同时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又互相作用,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结构犹如陀螺,整体是层级结构,各层级又是核化结构,这种结构体系为探索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提供了分析思路。在建立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首先根据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这种整体层级结构以及各层级内的核化结构,确定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流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结果的价值等。然后,按照评价指标设计得原则,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确定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不仅决定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而且决定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应该按照整体的层级结构以及各层级内的核化结构,先培育以大学精神为主要形式的大学文化力,然后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育大学学习力,最后以知识管理为背景培育大学创新力,达到提升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提高我国高校创建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应对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林莉, 刘元芳[3]2003年在《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文中提出近年来 ,国内管理界对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文献层出不穷。“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一词最早来源于哈默(Gary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

徐学兰[4]2006年在《知识管理视域中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使得高校问的竞争日益加剧,争夺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资源以及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使得提升我国高校的竞争力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此也掀起了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热潮。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能使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正日益成为组织最重要最关键的战略性资源”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本文将两者结合,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式,使高校在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论文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征出发,探讨了知识管理和高校核心竞争力之间的本质关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阐述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构建良好的知识环境,提升文化力;构建良好的组织和制度结构,提升管理力;创建校园知识库,提升学术生产能力;创建知识联盟,提升知识资源整合能力。

王莉芬[5]2008年在《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文中研究说明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抉择。文章通过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学核心竞争力及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联等,提出知识管理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朱浩[6]2007年在《非线性视野中我国大学和谐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非线性思维观的视野审视,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非线性理论的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相结合,提出非线性和谐的概念,按照大学组织内部和谐→外部和谐→整体和谐的逻辑展开,对大学的文化、组织、权力、人力资本、外部关系、核心能力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着力构建其和谐管理机制,初步勾勒了非线性视野中我国大学和谐管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一、阐明了论文研究的问题意识、视角与意义,对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概括地论述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介绍了研究的思路,提出了我国大学非线性和谐管理的理论模型。二、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探讨非线性视野下大学管理思维的延伸。在阐明非线性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探讨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在哲学方法论上的意义。初步结合我国大学管理的实际,阐释大学管理思维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延伸,即从封闭思维走向开放思维,从简单性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从确定性思维走向随机性思维,从经验性思维走向前瞻性思维,从零和思维走向共赢思维。叁、用非线性的观点看大学文化的演变、冲突与和谐。按照大学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探寻大学在长达千年的风雨中,大学理念在纷争、矛盾、交融中不断发展,经历了由追求个人本位、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到追求叁者和谐统一的变化过程。分析了我国大学理念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我国大学理念的冲突与和谐。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和谐意蕴,这是大学灵魂的所在。并且阐述我国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协调好叁种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适应与超越的关系。从我国大学多层次、多单元、多功能的组织结构视野观察,提出我国大学教师的六种文化类型(教学、科研、管理、思政、经济、混合),它们相互冲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成一个网状分布的多元文化。指出多元文化差异背后所表现出的学术性与功利性及学术本位与官本位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以大学精神、战略目标、共同愿景、政策、制度、规则、学习、沟通、协商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运用,构建一个大学教师多元文化和谐机制。这些内容的研究有助于对大学文化内涵的更深刻理解,大学文化是大学管理的灵魂,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管理的首要内容。四、用非线性的观点看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和谐。论述了组织管理理论范式从确定性范式转向不确定性范式(复杂性范式),在思维方法上由追求线性思维、机械性思维、还原思维转变到强调非线性思维、有机性思维、整体思维。分析非线性视角下大学系统的组织特性,即复杂性与矛盾性并存、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松散联合性与紧密性并存。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探析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教训及存在的问题,论证开放引进负熵、营造非平衡态、构建非线性相互作用、控制和利用随机涨落,是我国大学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的运行机制,即大学系统内各要素在管理过程中保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协调耦合、分工合作的一种开放的、良性互动的、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这种机制不仅是大学组织和谐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由此进一步探讨大学组织管理整合的叁种非均衡力量:科层力、文化力与市场力,指出科层制的力量发挥有限作用,市场的力量发挥辅助作用,文化的力量发挥主导作用。五、用非线性的观点分析大学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特征,即权力结构边界模糊与权力冲突、两种权力运行机制差异与相悖、权力主体的多元性与不对称性、大学权力价值观念的冲突。提出以道德权威为核心,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学术权威、管理权威、职务权威与心理权威有机整合,构成一种大学校长和谐权威,为现代大学校长树立与运用权威提供借鉴与指导。探讨我国大学多元权力的耦合机制与运行模式的构成,提出叁种权力制衡模式,即党、政、教授共同决策模式、多元权力主体决策模式、以院系(所)为重心的校与院系(所)分权运行模式。六、从我国大学人才的分布、竞争、流动、观念与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大学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学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必须改变过去僵化、单一、线性的机制,实施更加灵活、多样、非线性的和谐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人力资本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创造性思维开发是大学人力资本提升的关键: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大学人力资本创造性思维开发的前提(开放性思维)、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内在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杠杆(随机涨落)。其二、和谐人格的培养是大学人力资本实现的价值取向: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在心理、伦理、法律、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素质与品质的综合所构成的个体和谐人格。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矛盾统一体,是“知、情、意、行”不断循环的过程,是“真、善、美”一体化的表征,这是当今和未来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与核心。七、探讨非线性视野下大学外部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和谐。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作为一个非平衡自组织系统要从过分依赖政府走向依法自主办学,建立大学与政府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和谐关系;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大学应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自觉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系统中,我国大学与大学之间应该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实现共赢的非线性和谐关系。提出完善立法与严格执法、加强道德伦理建设、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与健全有关制度等方面来构建我国大学外部关系和谐机制。这四方面配套进行、联合作用、协同操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我国大学外部关系和谐机制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思路与运行方式。八、从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出发,推演出系统整体效应与和谐的关系,阐述了非线性和谐概念及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多种竞争力的非线性协同整合。从非线性和谐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即资本竞争力、学术竞争力、组织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与外部关系竞争力。基于协同学理论论述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从协同学的观点审视,指出我国大学学术竞争力打造与提升的前提条件是系统的开放与营造非平衡态,内在动力是构建非线性的竞争与协同机制,关键是序参量的形成与支配作用,为打造与提升我国大学学术竞争力,创建优势学科群,推动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把理论钥匙和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分析大学竞争力与和谐力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大学竞争力是在系统各要素能力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在于体现着大学系统要素的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强、水平高;大学和谐力的特点在于体现着大学系统要素和谐、合作、协调的程度,比竞争对手更和谐,更团结。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既需要竞争力的不断推动,更离不开和谐力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核心能力是由大学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和谐力整合而形成的,大学核心能力的最佳战略选择是柔性竞争战略与双赢战略,其战略规划与实施途径为:①明确学校的定位,构造办学特色是打造大学核心能力的前提;②学科建设是打造大学核心能力的重点;③加强文化建设与创新为打造大学核心能力提供力量源泉;④“要素整合”是打造大学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⑤变革与创新组织结构是打造大学核心能力的保障。

钟永泉[7]2007年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市场化趋势,面对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短缺、体制不顺、效率效益不高和生存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作为高等教育顶尖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新的困惑和矛盾,整合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因此应运而生。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不仅是一种阐释性研究,也是一种功用性研究。它源于大学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强调大学研究的整体性、主体性、竞争性和能力集成性。本文将研究型大学视为一个组织系统、能力系统和竞争系统,用经济学理论、组织理论、竞争理论和实证方法对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功能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培育途径,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模式,并对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组织设计、管理改革、发展战略思路与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索,最后提出了提升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成长春[8]2005年在《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要求我国高校整体参与国际竞争,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又使我国高校内部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的政府评估和民间排行、生源大战、就业市场份额的争夺以及政府对高校投入的严重不足,这些都要求高校必须提升竞争能力,尤其要寻求什么是自身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运用推理归纳的手段,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其特征、构成要素、本质等方面论述了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预警和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全文分叁大部分,共8章内容。 第一部分为1-3章,理论分析部分。主要论述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和目标、理论基础和竞争主体以及概念、特征、本质,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了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核心竞争力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研究高校竞争主体及竞争环境,从而寻找高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从概念、特征和本质入手,将高校核心竞争力归结为“能力”,将其本质特征则归结为知识性,论述了学习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为4-6章,调查分析部分。通过调查统计分析,验证了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要素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构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并分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显性要素——学术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和隐性要素——管理力、文化力的基本内涵,并运用模糊一致性和调查统计的方式进行系统构建和实证研究,给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通用模型和分类模型。 第叁部分为第7-8章,本文的提升和系统概括部分。阐述了运用分析模型实施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预警和提升战略的构想,并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汪怿[9]2004年在《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社会中,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对组织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对于由社会边缘走向中心、承担更多责任的大学而言,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知识社会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而此时出现的知识管理,被视为组织应对新的发展的一种新的管理范式。 知识管理最初出现于企业管理范畴,但知识管理并非为企业管理所独有。在大学组织中,同样也适宜通过知识管理提供大学知识资源的分配与整合,从而更好的实现大学组织的使命。本文试图从知识社会中大学的挑战开始,通过对知识管理、大学知识管理以及对大学知识管理对象的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寻找在大学展开知识管理的策略,并对大学知识工作者与大学知识管理者、大学组织创新与大学领导变革等问题展开探究。 本文共分6章。 第一章论述知识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并讨论知识社会对于大学及其管理的影响。同时,笔者还将讨论在知识社会中大学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新角色?目前的管理能否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大学管理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阻碍了大学向这方面发展,对大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章主要论述知识管理的发展,探讨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并尝试探索知识管理可能的发展动向。以此,为大学组织探究、引入和展开知识管理,奠定知识基础。 第叁章将详细阐述大学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大学中展开知识管理的意义。关于大学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方面,主要包括大学知识管理的目的、内容、核心、特点等方面,并对大学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异同展开比较。通过论述,表明大学知识管理是大学应对知识社会挑战,在大学管理上的一种创新,展开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是大学成为知识型组织、获得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探索大学知识管理,对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的繁荣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第四章首先从历史的视野对知识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的知识,特别是作为大学基础的高深知识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大学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包括知识获取的多元化、知识存储的集约化、知识共享的全面化以及知识创新的螺旋化等。 第五章主要论述大学知识工作者的特点、角色以及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对他们展开管理。同时通过对于知识管理角色转变以及中层管理的职责论述,说明在大学知识管理中知识管理者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管理者也需要转变为服务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知识管理者。 第六章主要讨论大学的组织创新与领导变革问题。第一部分讨论大学组织变革的动因、大学如何展开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设计以及文化重塑。第二部分讨论大学知识领导问题,包括知识领导的概念、大学知识领导的内涵及其职责以及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下,大学知识领导需要什么样的领导风格。

李岩[10]2011年在《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朝着更加快速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发展,以便形成凸显价值优化和功能多样化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形势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挑战,地方师范大学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亟需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而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其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高校竞争一方面源于高校的发展要求不能得到社会资源的有效满足,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对高校提出许多要求却不能给予相匹配的投入。现实的压力,迫使高校不得不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高校的竞争又不同于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的竞争,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几个方面进行。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被大学管理者们所接受,并积极研究、挖掘自身的竞争优势,逐渐将高校竞争从现实层面提升到理论高度,并为竞争有效的开展积极寻找依据。高校竞争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可见,高校未来优势来源于核心竞争力。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将地方师范大学的变革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相结合,通过将竞争理念、学习型组织理念、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领域,探讨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养成流程及培育途径,为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构建及其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论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在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溯源与本土化演进厘清基础上,并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现代大学制度、人力资本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理论支撑下,探讨了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组织机理和功能价值;其次,根据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利用数量化的方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说明了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建立了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第叁,明晰了地方师范大学的竞争战略重点,阐述了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养成流程,确定了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最后,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通过物元分析法阐述了其各项评价指标的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如何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 韩锦标.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2]. 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 任喜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3]. 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 林莉, 刘元芳. 科技导报. 2003

[4]. 知识管理视域中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D]. 徐学兰. 河海大学. 2006

[5]. 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 王莉芬.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非线性视野中我国大学和谐管理机制研究[D]. 朱浩.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7]. 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 钟永泉.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8]. 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D]. 成长春. 河海大学. 2005

[9]. 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 汪怿.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10]. 地方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 李岩.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