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话题_金融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话题_金融论文

由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话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

●始自泰国、席卷东南亚地区和国家、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的发生有其深刻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成为现实。

●大量国际资本出于追求廉价劳动力和宽松投资环境的目的涌入亚洲,推动了房地产、金融等附属泡沫经济的扩张,导致亚洲经济产业结构的失衡。

●人类正在由产品经济时代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产品经济时代的经济危机体现为商品危机,而信息经济时代的危机则反映为金融危机。

●中国在此次风暴中未受冲击得益于良好的宏观环境、相对不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尚未实行金融自由化。

1997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始自泰国,进而波及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缅甸、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金融风暴不期而至。在这场风暴中,许多国家的股市、汇市都出现了大幅滑落,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一度代表亚洲经济奇迹的国家更是银行纷纷倒闭,企业接连破产,连日本有名的山一证券公司都沦为这次金融风暴的牺牲品。直到目前为止,此次金融风暴的余波并未平息,韩国汇市仍在继续创出新低。种种迹象表明,此次金融风暴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值得全世界金融工作者总结和认识。与动荡不宁的亚洲各国和地区相比,唯有中国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始终保持正常,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并未对金融市场带来冲击,许多人在关注中国到底会不会受到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成为现实。各国普遍追求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在通常情况下给各国带来了普遍的繁荣,然而在危机爆发时却成为无法“免疫”的主要因素。我们在抨击金融自由化危害的同时,必须看到金融自由化只是此次金融风暴的“帮凶”,并非危机的根本原因,内因还需从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探寻。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有生力量;近几年来,东南亚各国,尤其是泰、马、新、菲、印尼东盟五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四小龙”,中国大陆更是表现突出,连续多年保持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中国概念”的旋风,所有这一切都组成了被世人称为“亚洲经济奇迹”的现象。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亚洲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投资推动。大量的国际资本出于追求廉价劳动力和宽松投资环境的目的涌入亚洲,带来了远超过西方经济发展速度的高增长,经济的急剧繁荣又推动了房地产、金融、服务业等附属泡沫经济的扩张,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整个亚洲经济产业结构的失衡和整体经济基础的脆弱。

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日子越来越临近,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人类正在跨入信息经济时代。产品经济时代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能力和提高技术水平,而信息经济时代是注重高科技含量与新兴产业,作为产品经济时代的典型代表日本,自九十年代以来已经陷入了衰退的状况,此次金融风暴的发生只是原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而作为信息经济时代的代表美国自八十年代开始,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将传统产业逐步转移到世界其它地区,尤其是亚洲,代之以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大量吸引世界各国的精英人才为美国实现战略转型服务。这种历时20多年的战略调整目前已初步完成,体现在美国经济上出现了强劲的增长与股市的持续攀升。两者相比较,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采取的的策略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转型的另一个证据是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的爆发。在产品经济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更多地体现为商品危机,即商品的相对过剩,而现今的经济危机更多地反映为金融危机,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到目前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无不折射出信息经济时代的特征。

对中国而言,在此次东南亚金融风暴中未受冲击得益于相对不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尚未实行金融自由化。然而,中国与亚洲其它国家存在的问题是相同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风险及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金融危机的危险是存在的。我们高兴地看到,前不久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在加强金融风险控制的同时,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是最根本的。国家提出三年解决国有企业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将产生金融危机的土壤予以根除。我们有理由认为,由于政策调控得当并有很好的预见性,中国经济不仅可以免除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有时间有能力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将一个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中国带入辉煌的21世纪。

中国缘何岿然不动?

1997年7月自泰国而起的亚洲金融危机, 在冲垮了东南亚国家的钉住汇率制度和外汇市场、搔扰了香港股市、撕碎了韩国的二次起飞梦想之后,暂入沉寂。在新年来到之时,人们更多地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次危机中唯中国大陆岿然不动?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有充足的理由。

出了问题的东南亚国家,根源在于经济高速成长之后,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反而并发了泡沫经济现象,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也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当然也存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和金融结构的调整,并且在九十年代也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和股票市场投机过热的问题。

东南亚的经济危机最后突出表现为金融危机,一是因为银行资金大量陷入房地产和股票投机等高风险领域,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在泡沫经济破灭时急剧增加,银行业风险巨大;二是因为金融自由化使东南亚国家货币和资本市场自由化,外汇管制解除,导致国际游资流入,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短期外债的迅速增加。中国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外汇管制也是一松再松,先是汇率市场化,后是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并且在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中国的银行也有不少不良资产,中国的外债规模也为世界共知。由此而推论,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动荡甚至使美国股票市场都在打喷嚏,难道不应该对中国这样一个与其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经济有所撼动吗?

释解上述疑问应遵循两条基本的思路。

一条线索是,世界经济有节奏的发展确实表现出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七十年代的工业国家经济危机,八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和九十年代的亚洲国家金融动荡,都表明了经济高增长中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结构调整,就会使商品和劳务供求的结构偏差出现累积性矛盾,这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全面爆发。进入1997年以来美国经济呈现的好形势,根本原因也在于美国产业结构基本完成了向信息主导型结构的转变。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有不少不合理之处,譬如三大产业之间的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金融结构单一和所有制结构单一等,但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中国政府在渐进改革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始终把握逐步化解的战术,从而避免了矛盾累积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对农业的保护政策,从初级产品出口到以制成品出口为主,从零的起步到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崛起,从艰苦的扶贫开发工作开始到宏伟的西部发展规划的实施,从单一依靠间接融资机制到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鼓励私人经济再到混合经济这一观念的重大突破,从经济周期运行的“管死、放乱”到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并实现“软着陆”,从“高就业、低效率”的用工制度到推行破产法和再就业工程。中国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思路之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应当说,这种努力的化解作用不仅避免了亚洲国家强制性经济结构调整的激烈影响,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另一条线索是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方面,中国政府所表现出的理性作风有效地抑止了宏观金融风险。首先是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进行,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控制其投机性,根据本国国情及时中止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根据经济改革的节奏,逐渐实行宏观金融调控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的演变,对关系重大的利率自由化采取分步到位策略等等均体现了这一政策思想。在金融开放方面,政府也采取了理性的态度。这种理性表现在:(1 )坚持利用国内资本为主,利用外资为辅的指导原则,在20年的经济增长中,中国的储蓄率居全球最高水平,利用外资的结构中,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而外债负担始终控制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之内。(2 )外汇管制的放松始终依据经济的可承受能力,同时也勇于承担国际责任。1994年的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和1996年的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的成功都是这一思想的成果。(3)当中国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 外汇储备增加影响到基础货币时,中央银行及时采取中和政策,压缩国内信贷,并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有效地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总之,中国抗拒国际金融危机的法宝在于渐进式改革战略下政府对经济运行节奏的把握。这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需要持续高储蓄率的支撑。但这种理性和稳健的策略确实是发展中国家所必需的。

稳步推进金融开放

一九九七年以来,从泰国开始,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韩国也饱受金融风潮的困扰,韩元暴跌,股市剧挫。而日本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三洋证券申请破产保护,位列四大券商之一的山一证券宣告破产,第十大银行北海道拓植银行停业,看似坚固的金融体系岌岌可危。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没有停滞,而且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日前,又有一家美国跨国保险公司获准在中国开设它的营业性分公司。

但是,毋庸讳言,在东南亚、韩国、日本这些实行金融高度自由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也使一些海内外人士心中忐忑,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要如何走下去?

考察东南亚诸国,其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除了在自身经济体制上存在的弱点外,还由于它们都实行了本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给国际游资冲击该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套利提供了机会。可以说东南亚诸国的金融高度自由化是引发其危机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势下,东南亚诸国金融开放中的经济当然值得中国在逐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加以汲取和借鉴。

平常,我们说起金融对外开放,许多人的理解就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是国民待遇,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实际上这只是金融对外开放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在金融创新,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作法与经验上与国际接轨,这才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最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们迫切要做到的。

当前,中国金融业在体制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金融体制还不能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薄弱,金融服务手段也不完善,与真正的现代化金融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急需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来构筑中国现代化的金融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可以肯定地讲,这种形式的金融对外开放还将继续深入下去。

在金融市场的开放方面,中国已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供求也已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试点已在上海浦东开始,保险开放试点也在广州、上海两个城市推开。中国的二十四个城市已向外资银行开放,截止一九九七年上半年,外国金融机构已在境内设立一百六十二家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其中包括外国银行分行、合资银行、独资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分公司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方面已经做出努力。

但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更进一步开放尚需要一种环境,那就是本文所讲的整个经营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能够与国际接轨,这样才具备与国际金融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基础。就目前中国金融业的现状而言,这种环境尚不具备。因此,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渐进而行,将根据改革开放的总体进程,根据实际需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还不能超越中国的市场发育水平和对金融控制的实际能力。同时,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动荡也告诉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足,企业对市场价格信号反应不灵敏,贸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是很危险的。以此为鉴,中国一方面要做好与国际接轨的准备,一方面还需要更加谨慎。

标签:;  ;  ;  ;  ;  ;  ;  

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话题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