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和资本的意志:同城老冤家美菱和荣事达走向合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城论文,意志论文,美菱论文,资本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中国家电业重整大戏揭幕的,居然是美菱荣事达这两个同城老冤家。市场和资本的意志让它们摒弃门户之见。
11月的合肥已是寒风扫树,落叶打肩。这样的天气简直就是2000年年初陈荣珍心境的真实写照———合肥的同行说,当其时也,荣事达董事长陈荣珍憔悴,清瘦,声音嘶哑,一副英雄迟暮的样子。
但是现在,陈看上去气度从容,举重若轻。他说,美菱、荣事达合并重组,就眼下看来,进展还是比较顺利,剩下的只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不良资产的评估。
这一天是11月9日,在荣事达简陋的四层办公大楼内,陈的办公室温暖如春。
4年前埋下伏笔
合肥家电双雄美菱、荣事达再度合并的传闻甫一传出,闻者莫不奇怪———8年前这两个同城兄弟在政府撮合下曾一度合并又迅速解体,从此势同水火。据说美菱董事长张巨声和荣事达董事长陈荣珍,整整8年没有说话。
把这两个冤家拉到一起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色,它就是美泰克———这是美国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专业化家电公司,年销售额50多亿美元,主导产品是洗衣机和冰箱。这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在故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因为它的另一重身份———早在1996年,它投资8000万美元,做了荣事达的股东,拥有49.5%的股权。
1996年一开春,荣事达就双喜临门:一是获准上市,二是筹划已久的合资事宜进展顺利。
这是一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生意。陈荣珍思前想后,选择了合资之路。道理其实很简单,当时给定的发行额度只有区区1500万股,这对一心想做大事的陈荣珍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照陈的胃口,“怎么着也得七八千万股吧”。
美泰克一投就是8000多万美元———对中国市场觊觎已久的美泰克是所谓“战略投资者”,它意味着强大而持续的投资能力。而且美泰克主动提出在中国只锁定荣事达一家,不跟第二家发生合资关系,大有一女不事二夫的架势。荣事达也投桃报李,承诺不跟除日本三洋外的第三家外资合作———当时前头已有三洋荣事达洗衣机。
其时荣事达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在洗衣机市场上独占鳌头,而且看不出任何衰竭征兆。陈荣珍之志,当然不仅在洗衣机一隅,愁的是银子不够,两者自然一拍即合。
8000万美元悉数投向了冰箱项目———这正是美菱的传统领地。而在此前,美菱的洗衣机更已经下线。
与外界的传言相左,荣事达此举并非“冲冠一怒为美菱”———这未免也忒小看了陈荣珍:陈岂是好逞匹夫之勇的市井小儿。无氟取代有氟冰箱的美好前景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一变革,不也同时意味着现有格局的重新洗牌吗?
到这个时候,荣事达的股权结构里,中方股份亦仅占49.5%,另外的1%为一美籍华人李广元所持有。考虑到后两者均为美资背景,且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事实上荣事达已经山河变色,美方拥有第一话语权。
正是这一变局,为4年后美菱和荣
事达这一同城冤家再度牵手,埋下了伏笔。
荣事达冰箱折戟
当时无论是陈荣珍还是美泰克,可能都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中国家电市场会打得如此惨烈。他们发现,新上马的冰箱项目面临的是一场血光之灾。
整个1999年,荣事达冰箱的总销量大致在2万台左右。而其产能是50万台。
眼下取得的业绩固然令人失望,更令人失望的是,现在的盈亏点已提升至70万台。也就是说,即使产能得到完全的释放,依然亏损。
与此同时,荣事达洗衣机亦不复当年之勇。1998年后,这个荣事达的看家产品从第一位一路落至三四位之间。
美泰克发现,自己与陈荣珍一道,陷入了困局。8000万美元弃之不顾绝无可能,继续追加投资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冒。资本这个东西,终于举手说话。
2000年3月份,陈荣珍突然之间乾纲大振,对整个营销系统进行休克疗法式的彻底革命。70%的中高层干部就地免职或换岗,营销人员全部换血。一时之间,合肥坊间传言蜂起,最集中的说法是,荣事达遭遇“陈桥兵变”。
表面上看起来,陈荣珍仍然是董事长,也就是说,陈荣珍依然身披黄袍,发号施令。但是,市场人士注意到,与那场暴风骤雨式的人事调整一并出现的,是一个新设的名为“三人领导小组”的非常机构。陈任组长,另外两名成员均为外资资方代表。
在此之前,美方并不怎么过多介入经营。但陈荣珍承认,这个三人小组既是一个决策层,也是经营层。由于三人小组的力量对比为2∶1,在陈荣珍的大班桌后,美方已然垂帘听政。业内人士称事实上早在去年底震惊业界的“李洪峰事件”中,所谓“资本意志”就已经开始显出露水。
李洪峰原本栖身于高校,教授营销学为业。在荣事达挂职期间,风云际会,为陈荣珍所激赏。李确实也不辱使命,一口气制造了“和商精神”、“自律宣言”等轰动全国的策划案。据说,李洪峰在荣事达的鼎盛时期,掌管营销、财务、外宣等要职,只在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俨然将是陈荣珍的衣钵传人。直到1999年底,李率部分人马脱离荣事达,远走高飞,引起业界一片哗然。
荣事达内部有人士把此举称为陈荣珍“挥泪斩马谡”。但现在看来,仅仅做到这一步,并不能令美泰克满意。
2000年以来,荣事达在洗衣机市场上仍然表现稳健,9月份后更呈现强劲反
弹的迹象,但是在冰箱这一块,大家心照不宣,几乎无望。陈荣珍对记者承认,荣事达的品牌带动力不强,“除了海尔,大家都是半斤八两”。
如果没有美泰克,美菱大概永远进入不了荣事达的视野。但有了美泰克,情况就不一样了。
美菱洗衣机遇困
就市场看来,眼下的美菱简直就是鲜花着锦。大规模的营销体制改革成效彰显,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这其中产品创新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得益于广东科龙的自乱阵脚,此消而彼长,美菱实处坐三逼二的有利位置。
他们2001年的抱负是坐二甩三,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短期内科龙无力扭转现状,二是继续保持高昂的营销投入———与1999年同期相比,2000年上半年美菱的营销费用猛增2000多万元。
但是很显然,美菱的现金流量已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
2000年的中报显示,1—6月份,美菱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为7亿元,净利润却只有225万元。即使对比1999年同期这两项指标———主营业务收入7.78亿元,净利润3428万元,这样的报表也可谓难看。
中报同时显示,截止2000年上半年,美菱应收账款高达12.6亿元,几与年销售额比肩而立。按照业界的说法,清理应收账款,烧了高香的成效也就是回笼2/3。换言之,就算美菱高香烧得好,也要损失4亿之巨,更何况何时清欠完毕,尚属未知之数。
贷款之路也并不通达。此前美菱已有债转股,即使银行敢贷,美菱还敢用吗———冰箱的利润是如此之低,甚至低过贷款利息。
美菱内部人士透露说,眼下董事长张巨声已不大过问具体的经营管理,主要做资本运营,换句话说,主要在融资。记者在合肥采访期间,张去了南京,据传就是谈一笔近亿元的融资。
如此大好局面,美菱当然不甘心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何况在中国的家电市场,只有高速发展才能活下去———美泰克秋波一转,不是正中美菱下怀吗?美泰克的资金实力,不正是张巨声在寻找的吗?另外,美菱苦心经营已经4年的洗衣机,最高年产销量也不过20万台,与洗衣机保持强势的荣事达合并,还可以为这一块提供推力。
市场与资本之手
陈荣珍说,假设在不良资产的评估上双方能很快达成共识,合并就会很快。
美菱是国有企业,荣事达中方股份为集体性质,政府方面的态度也是关键性的。有消息称,这不是问题———政府方面简直喜出望外。
对于了解8年前那场合并风波的人来说,这样的结局完全称得上戏剧性。1992年的1月10日,合肥市政府宣布美菱、荣事达两家合并。那时荣事达叫合肥洗衣机总厂,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当地政府希望,借此打造一艘中国家电业的大船。
但是这样的捏合注定是痛苦的。在新的治理架构里,陈荣珍任总经理、党委书记兼法定代表人,张巨声担任董事长。
对于陈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安排。但是对于张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当时的所谓“董事长”,几乎等于“退居二线”。更何况早在1989年,美菱的经营业绩就超过了荣事达。
张、陈二人都靠打理破败的小企业扬名立万,在各自的地盘威望甚高。由于内部关系盘根错节,结果就貌合而神离,遇事掣肘,步步难行。
半年之后,这桩婚姻宣布解体。
在此之前,二人并无深仇大恨,甚至还惺惺相惜———毕竟是各擅胜场,井水不犯河水。但风波过后,从此心生嫌隙,只是大家都是惯走江湖的厉害角色,虽然不说话,始终不曾公然翻脸。
但是市场压力和资本意志令双方摒弃了门户之见,重又坐回到一张谈判桌上来。对过去发展路径的评价是困难的,但就眼下而言,无论是对美菱还是对荣事达,这都意味着一种更开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