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是从小就形成的_健美论文

健美是从小就形成的_健美论文

健美体型从小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型论文,健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型匀称,身段好,是一种美。美的体型需要从小塑造。

一、科学地监测体型

婴幼儿的体重、身高是反映体型的两个要素,这两项数字既是反映健康状况的红绿灯,又是调整喂养的指挥棒。每次称一称、量一量所得到的数据,都是用于比较的依据。然而,怎么比却有讲究。

体重、身高都在正常范围内的小胖墩儿

一般,家长习惯于用两把“尺”来衡量孩子的长势。一把“尺”是“年龄别身高”,即该年龄段男女儿童身高的正常范围;另一把“尺”是“年龄别体重”,即该年龄段男女儿童体重的正常范围。如果称一称、量一量孩子的体重和身高,得到的数据都在上述正常范围之内,家长往往就放心了。

但是,仅依据此来评价孩子的体格发育状况是有缺陷的,因为,靠这两把“尺”不能衡量出孩子的体型是否匀称。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3岁的小女孩,身高88厘米,体重18公斤。查“年龄别身高”,3岁女童身高的正常范围是86.5~101.4厘米;查“年龄别体重”,3岁女童体重的正常范围是11.4~18.3公斤。用这两把“尺”来衡量,小姑娘的身高和体重都在正常范围内。

其实,如果仔细看一看,小姑娘的身高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靠近正常范围的最低值;她的体重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靠近正常范围的最高值,这是一种不匀称的体型,但这种小胖墩儿的体型,被正常范围掩盖了,因为正常,小姑娘的饮食行为、生活习惯不会被干预,以致会越来越胖。

用第三把“尺”量出儿童的体型是否匀称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把“尺”,还有第三把“尺”。这第三把“尺”就是“身高别体重”,即相应于儿童某一身高应有的体重范围,它能反映其体型是否匀称。

让我们用第三把“尺”——“身高别体重”来衡量一下:身高88厘米,体重的正常范围为10.3~14.1公斤,那么,小姑娘的体重18公斤已超出正常范围,算得上小胖墩儿了。这么一比,会使家长警觉,因而必须调整孩子的饮食行为、生活习惯。

判断儿童是否消瘦,也需要用第三把“尺”

在判断儿童是否为营养不良时,也需要运用“身高别体重”这把“尺”。保健机构的评价方法是:

“年龄别身高”低于正常,“身高别体重”正常,评为“发育迟缓”(矮,但不瘦);

“年龄别身高”正常,“身高别体重”低于正常,评为“消瘦”(不矮,但瘦);

“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均低于正常,评为“严重慢性营养不良”(又矮又瘦)。

不和“标准”比,就更没准儿了

判断孩子的高矮、胖瘦和体型,要与儿童保健机构提供的“标准”比较才有准儿。但是,不少家长喜欢让孩子和亲友、同事、邻居家的孩子比个儿,跟广告上的胖娃娃比胖。而且在无意中倾向于和偏高、偏胖的孩子比,比的结果常常是感到失落。这种比法,带有随意性、偶然性和倾向性,容易被误导。

由于先天遗传以及先天、后天环境的差异,孩子的发育必然呈现高矮、胖瘦的不同。所以,在评价孩子的长势时,应将以往的测量结果和现在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动态地观察其发育,才更有意义。比如,在连续的监测中,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均属中等,没有大的波动,而且孩子精神好、吃饭香、睡眠足,就别为了争上游再强迫、引诱孩子多吃。

二、改变胖就是健康的旧观念

有一句顺口溜:“大人胖压断炕,娃娃胖是健康。”其实,无论大人、孩子,都要壮不要胖。

肥胖是一种病态

肥胖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体内的结果,不是壮,而是一种病态。

儿时的小胖墩儿,成年后大多会长成胖人,随之而来的是种种疾病缠身,娃娃胖对健康的危害是长远的。儿时肥胖的近期危害也不容忽视:超重增加了心肺的负担;高血脂吞噬着动脉的健康;臃肿的体态和扁平足,使孩子缺乏灵气,跑不快、跳不高、走不了长路,难免会产生样样不如人和不好看的自卑心理。然而,近期的调查结果是: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检出率竟然高达17.5%,这不仅意味着幼儿群体的健康状况受到威胁,还意味着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更多的年轻人受到肥胖症的折磨。

催肥的危险因素

人工喂养,乳汁过量 采用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容易吃过量。瓶子里的牛奶还剩多少,看得清清楚楚。婴儿饱了,松开奶嘴要睡。不行,不能剩奶,揪耳朵、挠脚心,一定要让他吃完“理想”的奶量。

过早加糊糊 有些家长希望宝宝能睡长觉,早在宝宝两三个月时,除了喂奶还加些米粉、面粉糊糊,宝宝的胃给撑大了,摄入的热量过多。

误将“生理消瘦期”视为营养跟不上 一两岁的孩子,生长发育的速度明显慢下来。从体脂占体重的比重来看,两岁以前,体脂约占体重的25%,两岁以后逐渐降至20%左右。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生理消瘦期”的表现,却往往引起家长的担心,以前宝宝的小胳膊胖得像藕节,这一断母乳,小胳膊细了,于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吃。

不良的行为习惯——多食、少动 不少家长在育儿理念上存在着某些误区。比如,重智轻体,认为孩子跑跑跳跳是浪费时间,不如干些开发智力的事儿。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孩子好动的天性受到压抑,他也就用食物为宣泄对象,或用来解闷儿。而家长则认为疼孩子,就得让孩子嘴上不缺。每日零食原则是:保证供应,任其自取。就这么一口接一口,一天又一天,孩子越来越胖,家长这才急了,逼着孩子去减肥夏令营,十天的苦没白受,饱满的脂肪细胞虽然瘪了点,但回到家,体重很快反弹。

控制体重需要双管齐下

肥胖儿需要控制体重,要靠管好饮食和运动。不能用成人的减肥方法,比如,饥饿疗法、短期快速减肥、药物减肥等。

管好肥胖儿的饮食,配膳的原则是: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要保质保量。适当控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下面提供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可供家长在选择主食或水果时参考,多选其中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主食或水果,既控制了热量的摄入,又不致使孩子有饥饿感。还要让孩子放慢吃饭的速度,细嚼慢咽容易产生饱腹感。

管好运动的关键是动中找乐,而不是监督着孩子运动。可以从玩各种体育游戏入手,孩子觉得好玩,喜欢玩,以至非天天玩、天天动不可。

运用强化法

贪食、不爱运动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改变它,需要运用强化法。比如,孩子吃饭时不再大口吞食,而是细嚼慢咽;比如,不再吵着去吃“热量炸弹”——洋快餐;想着该运动了,就马上关了电视去跑步等等,要给予表扬、奖励。强化物不宜用食品,可以是玩具、运动器械、一次难得的野外郊游等等,也可以是表扬。当然,最好的强化是胖孩子在控制体重后,自己感到的心理愉悦和身体上的轻便与灵巧。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血糖生成指数

速食米饭 128西瓜72

膨化米

123芒果68

膨化小麦 105香蕉68

麦芽糖

105菠萝66

精面粉面包

100

猕猴桃

64

白米 81苹果44

饼干 79 柑 43

甜玉米78 桃 28

荞麦 71柚子25

小米 71李子24

标签:;  ;  

健美是从小就形成的_健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