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三个代表”应把握好的四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把握好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党章,是十六大最突出的历史贡献之一。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有效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个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能否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继往开来,取得更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解决的是人们的指导思想问题。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建党之初,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由于中国革命实践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和党的指导思想上的第一次“与时俱进”。党的七大,正是由于把毛泽东思想上升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而永载史册。
对党的指导思想做出同样重大贡献的是党的十五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的全新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步寻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把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再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邓小平理论既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想、得出新论断,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些新思想、新论断组成的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把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从而再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十六大通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成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的确立,则解决了未来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战略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两个必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性
十六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指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1]认真理解“两个必然”,对于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其一,“三个代表”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坚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确保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又要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的紧迫性和重要作用,发展不仅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发展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三个代表”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重点在于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就是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求的积极回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从另一个视角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高度概括;“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应有之意,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拓展。因此,坚持“三个代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直接体现。“三个代表”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不仅因为“三个代表”包含着丰富的“先进性”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而且还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实践创新的行动指南,而且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其二,“三个代表”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十三年来的实践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并最终以“三个代表”的形式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境界。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2]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推动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的必然要求。
三个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十六大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这是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够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够在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密切联系实际,并在这种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也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最终实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也从来就是党能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到“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现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到“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性转变,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够审时度势,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前进方向和党自身状况变化的基础上,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引并带领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锋队是和先进性密切相关的,没有先进性就谈不上先锋队;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点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都要始终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切实解决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防止出现一个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不一致的既得利益阶层。“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涵。
四个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四个领域和具体举措
在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又从“四个必须”的角度,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域,包括思想路线、发展领域、统一战线领域和党的建设领域,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举措。
思想路线领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路线领域就是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其形成、确立和上升为指导思想的全过程,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善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如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因此,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关键依然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发展领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脱离了发展,则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无从谈起。保持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就必须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来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发展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探索和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从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处。
统一战线领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完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尊重并充分满足社会上各阶层的利益。做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也就实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的本质。
党的建设领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4]因此,“能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组织严密、更加行动一致、更加团结有力、更加朝气蓬勃,这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5]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可以使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并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可以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加强和巩固,是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保障。
总之,在认真领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的基础上,自觉按照“三个坚持”和“四个必须”的要求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我们党就能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制度建设等途径,切实解决好执政为民的问题;只要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