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评价论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论新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03)03-0056-07
自90年代起,评价论才成为了我国哲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的论文和论著相继面世。 无疑,此前的价值论研究为评价率论的出现及其深入展开奠定了基础,但我们也应该看 到,它们的这种连带关系也使得原本是价值论研究中的“痼疾”在评价论中得到了再现 :这就是从认识论的路向、在近代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方式下研究评价论。该如何“根 ”治这种“痼疾”?我们知道,没有本体论为基础的认识论犹如无根的浮萍,在许多问 题上显得肤浅和缺乏生命力。于是,我们就从本体论开始我们的思索,以尝试着走出只 在认识论中探讨评价论的局限。
一、评价的本体论阐释
笔者认为,“评价”活动既是对“价”的意义追求,又是“评”的语言活动。它根本 上是一种追求人的存在意义的活动,因而,它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因此,笔者力 图通过对意义、语言和实践三方面的本体论阐释来勾勒出评价活动的本体论基础。
1.意义的本体论追溯
当我们追问评价所寻求的“意义”时,人们大都会表露出实用主义色彩:或者将它解 释成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或者把它说成是否对主体“有用”。人们很少对“意义” 给予人之原本存在上的必要思索,换言之,没有从人的存在上追问价值“意义”的所指 。
价值是人的价值,价值的意义只能是人的意义或对于人的意义,这就决定了评价者的 评介活动所指向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意义。那么,何为人的意义?它首先决不仅仅是指对 人的有用性,否则我们又将回到用经济学的交换目的来理解价值的路途上。这对人、对 价值乃至对意义都是不幸的偏狭。海德格尔认为,“如果当世内存在者随着此在之在被 揭示,也就是说,随着此在之在得到领悟,我们就说:它具有意义。”[1]也就是说, “意义”是指向“此在之在”,它是“此在之在”的被领悟。然而,此在之“在”又是 什么?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之“在”的本质是“生存”,是一个面向各种可能性的“ 生存”。“意义就是这个筹划的何所向,从筹划的何所向方面出发,某某东西作为某某 东西得到领会。”[2]面对这种种可能性,此在筹划着“何所向”,这就是此在之“在 ”的“意义”。这“何所向”的被理解、被领会就是对“意义”的领悟。筹划是此在的 活动,因而“意义”就不是外在地被赋予,而是具有生存论性质。所以,“意义”是此 在面向种种可能性之筹划的生存活动,是此在之可能发展的趋向,(而主客二分思维中 的“意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赐予)。换言之,若此在没有“何所向”的可能筹划,即便 此在存在,也是无“意义”可言。
评价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是否有“意义”的判断和筹划,在此,人们作出判断和筹划 的核心是人的“何所向”和为了人的“何所向”,因而一方面人们的评价是去发掘和判 断人之种种发展的可能性,是去筹划其可能之“所向”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人们的 评价是为了人的价值意义的实现而筹划,它既是发扬可能性实现的种种有利条件,又是 贬责和去除阻碍这可能性实现的种种不利障碍。所以,评价是判断、筹划、发掘等现实 的活动。
2.语言的本体论探究
评价之“评”是一种言说,它虽是人依据对象而言说,但更是人的一种自我表白与展 示。以往我们以评价论的研究,只是侧重于人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正 确的方法,可它既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根本的方法。既然,评价是一种言说,那么 ,评价论的本体论根据也是建立在语言的本体论基础上,于是,我们就通过语言的本体 论探究来展示评价论的深层根基。
语言问题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哲学的核心问题。现代哲学家所致力消除的是人们把语言 仅仅当作一种交流工具的观念。海德格尔是现代哲学家的典型代表,是这种观念的最彻 底的摧毁者,他认为,“语言是表达。为什么我们不与这一事实妥协呢?因为,这种语 言观念的正确性和广泛流传,并不足以充当语言之本质的探讨工作的基础。”[3]为了 探索语言的本质,他在早期的《存在与时间》中从存在论出发,把语言与人、世界联系 起来考察,认为“语言这一现象在此在的展开状态这一存在论状态中有其根源。语言的 生存论存在论基础是言谈。”[4]也就是说,语文的存在论根源在于此在的展开,此在 必然以言谈来展开自身,也必然表现为言谈,这是此在之于种种存在者的特性和特权。
那么,此在的展开状态意味着什么、它展示着什么?对此,海德格尔指出:“言谈是此 在的可理解状态的勾连,展开状态则首先由在世来规定;所以,如果言谈是展开状态的 源始存在论性质,那么言谈也就一定从本质上具有一种特殊的世界式的存在方式。现身 在世的可理解状态道出自身为言谈。”[5]可见,当此在的展开状态由其在世来规定时 ,此在的展开所展示的就是此在的在世状态;言谈作为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和展开方式 ,就是此在之在世状态的“道出自身”。语言,此时在海德格尔眼里,首先具有存在论 上的性质,是一种此在之在世状态的道说和展示。后期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更富有主动性 ,因为语言能命名,“命名在召唤(Das Nennen ruft)。这种召唤把它所召唤的东西带 到近旁。”[6]语言把种种存在者召唤和聚集成为世界。在此意义上,语言是世界的创 造者或发掘者。
评价是一种言说,言说的本体论基础表明:评价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而,人 不得不进行评价,它是人的存在的组成部分。同时,评价并不只是人们常说的对对象的 言说,它更是评价者对自身之在世(存在)状态的表白和展示。评价对意义的追求使得人 们进行评价时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状态,以及这种状态之实现的可能 性条件,换言之,评价是对这些状态、条件的展示和批判。既然评价是对评价者之在世 状态的展示,那么,评价者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他自身在世界中存在之状态就决定了他 的整个评价活动(从评价内容、方法到可能的结论)。在评价与世界的关系上,评价不仅 构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且展开世界,揭示世界,使世界得以显现。因而,评价 并不外在与世界,不与世界对峙。
3.实践的本体论阐释
当海德格尔通过对语言的本体论考察来阐述他对存在者的“存在”追问,阐述他对世 界整体的追求时,他不自觉地犯了一个毛病:即他神化了语言,把语言看作一个独立的 王国。他使语言建基于此在的展开状态,却没有继续追问此在为何能且怎样能展开他的 存在状态。而这些问题的存疑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和卓越。在马克思看来: “哲学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以认清他们的语 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 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7]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从根本上消解了试图把语言 视为独立王国的幻想,从而不仅是对当时的哲学家们和思想家们的批判,同样也是对包 括海德格尔在内的当代语言哲学家们的一种指正。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 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8 ]在此,马克思一方面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存在,另一方面也认为,语言是一种交往 的产物,是一种与他人实践交往的产物,这种实践交往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马克思 把语言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相联系,这不仅说明语言为何可能和何以可能展开人的 存在状态的原因,而且直接地将这种原因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人是实践地存在着, 实践活动是人的唯一存在方式。任何将语言引向神秘主义方向去的企图都会在实践活动 中宣告破产。当然,人类的实践活动只能是建立在人类的共同体之基础上,这既是人“ 类”的本性决定的,也是实践活动本身的应有之意,因此,马克思才认为:“语言本身 是一定共同体的产物,正象从另一方面说,语言本身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存在,而且是它 的不言而喻的存在一样。”[9]可见,马克思把语言看作是共同体的产物,因而它昭示 着共同体的存在状态。
马克思的语言理论是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所谓实践本体论,是指包括评价活动等在 内的语言现象都只能在实践活动中生成与持存,表明语言活动对实践活动的本质依赖。 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评价活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它是实践活动的产物 ,并包含在实践活动中。评价活动昭示并敞开着人的实践的在世方式。而这种昭示与敞 开又表明,评价本身一方面必然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方式的一种批判(即对 活动方式的合理性进行批判),另一方面是对人的存在意义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可 能性的一种实际地揭示和筹划。这种揭示和筹划包括: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具有可能性 、如何实现可能性(即对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性的各种可能性条件进行批判和筹划, 我们知道,这种条件就是社会存在)以及人类的共同体(社会)存在如何更加合理性等。 由于马克思实践理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我们的实践评价论不再是一种简单被动的 反映,而是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揭示、展开、批判和筹划等,这是我们确立实践本体 论并把评价建立其上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对当前国内评价论的思考
由于受传统价值论研究之思维定势的影响,当前我国理论界对评价论的研究几乎没有 超出认识论的路向。我们说,把评价论置于认识论的路向之中研究并不是完全错误的, 而是限制了评价论的研究视域,使其显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
1.评价只是一种认识上的反映。这几乎是国内所有论文论著的一致观点,似乎是确定 无疑的了。例如,有的认为,评价是否正确,决定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价值 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评价是对客体价值的反映;有的认为,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 念掌握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反映;也有的主张,评价活动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属性是 否满足主体需要这一客观关系进行反映,评价活动属于认识活动;还有的认为,评价是 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它是一种以把握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难道评价 论就只是对价值的被动反映吗?当然,这些观点尽可以把这种反映尽力地说成是“能动 的、革命的”反映论,笔者也无意怀疑这些观点所具有的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但是, 只要将评价首先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反映活动。即是说,评价被严格地限定在认识论路向 上,则评价就难免成为评价者表露自身的主观化活动。
所谓评价的主观化倾向,最主要地表现为:是评价者“认为”被评价对象有价值,质 言之,评价对象的价值是由评价者来确定的,评价者“赋予”评价对象以价值。对此, 马克思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这可以从1879—1880年间马克思对德国教授阿·瓦格纳的批 判中见得。马克思引述了瓦格纳的话:“人的自然愿望,是要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内部和 外部的财物对他的需要的关系。这是通过估价(价值的估价)来进行的,通过这种估价, 财物或外界物被赋予价值,而价值是计量的。”[10]马克思认为,瓦格纳的这种对外界 物的评价(估价)方式和根据之所以是严重错误的,是“因为这些外界物满足他这个‘具 有需要的生物’,是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而倘若以这种方式来评价(估价)价值对象 ,那么其危害和主观性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了,于是,马克思接着形象地批判道:“凡是 教授本人做不到的事,他就迫使‘人’去做,但是,‘人’自己其实也无非是这个当教 授的人,这个当教授的人认为,当他把世界列入抽象的标题时,他就了解世界了。”[1 1]这就是说,在“人”的愿望这个主观的名誉下,对外界物之有用性价值的评价(估价) 就纯粹是瓦格纳教授本人主观意愿的问题,而外界物就是这样被“人”“估价”地“赋 予价值”了。无独有偶,马克思反对价值“主观化”倾向的特点在当代西方哲学大师海 德格尔那里获得了再现。海德格尔以当今价值理论主要是在近代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下 来阐述和理解为批判的切入口,认为:“通过把一种东西评为价值这回事,被评价值的 东西只被容许作为为评价人而设的对象。……一切评价之事,即便是积极地评价,也是 一种主观化。一切评价都不让存在者:存在,而是评价行为只让存在者作它的行为的对 象。”[12]即是说,“评价”本身就是以主体的“价值观”来判定客体是否有价值,这 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对被评价对象之存在尊严的剥夺和存在价值的否弃。
2.评价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即否认评价对世界的积极意义。笔者在上面所说的以往评 价论的“被动”性更主要是相对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而言,就是说,把评价论局限于认 识论范围就必然使其丧失实践活动的现实主动性,从而极大地缩小它应有的实际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人的认识有两种,一是揭示世界的本来面目,二是揭示世界的意义或 价值,前者是认知,后者是评价。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里存在着两个疑问:第 一,何为世界的本来面目?难道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吗?世界难道本来就 与我们人类的价值活动不相干而独自存在的吗?显然不是的。马克思早在1845年的《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就告诫世人,对事物、对象要从实践方面、从主体方面来理 解。这表明,事物、对象与我们人类、与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双方是相互依 存的。持上述观点的人或许是把世界等同于自然界,似乎自然界与人类的价值活动是不 相干的。其实也不然,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 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13]自从有了人类,就没有纯粹的自然界,即自然界 成为人类自身的一部分,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 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 通过感觉直观的”,那种把自然界看作超越于人之外的“非实在性”“在实践上已经成 为不可能的了。”[14]而没有人类之前,有没有自然界呢?有,但那显然不是哲学所要 思考的对象了。可见,如上所述,评价与世界并不对峙,评价展示世界,世界借评价而 显现。这种把世界与评价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质仍未超越旧唯物主义思维方 式。
第二,我们对世界的“揭示”活动其本质是什么?上述观点显然把“揭示”简单地理解 为反映的认识活动。其实,对世界本来面目真正有效的揭示活动是实践,是在实践基础 上的发掘价值与意义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世界对人的意义的生成与展开过程。实践 本体论上的评价活动正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之一,正是具有这样的现实性。因此,笔者对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的批判’、‘实践的批判’,就是指这种最高水平的评价。”[1 5]这个观点是极为赞同的。可见,把评价排除在“揭示”世界本来面目之外只能表现他 们对评价的实践本体论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
也有的学者认为,一事物或事实对主体到底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它具有客观性 ,不以评价者的意愿、意志、评价为转移。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在坚持着唯物主义,然 而殊不知,这是典型的旧唯物主义而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令人置疑之处在于:
首先,它没有从实践上来理解评价活动,没有看到评价活动对评价对象具有积极主动 的揭示、发掘和展示其价值的作用。它只是把对象的价值当作不变的和现成的,因而与 实践者、评价者相分离的东西。这种评价论是僵死的和机械的。
其次,这种观点显然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从实践方面和主体方面来理解事物和 对象。所谓的从实践方面和主体方面来理解事物和对象,就是把事物和对象与实践和主 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关系。以往我们总以为,只有事物和对象的 变化引起我们主体主观的变化才是我们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固然有其正确的一 面,然而如果认为这就是全部,那就是马克思所要批判的机械唯物主义。自从马克思将 自身标识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唯物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于:它主张“ 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6]在此,它预示着主体在实践 中对客体的改变,换句话说,随着主体的改变,客体也应该相应地发生改变,这才是实 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也曾深刻地指出:“跟着知识的改变,对象 也变成了另一个对象,因为它本质上是属于这个知识的。”[17]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对 评价者的评价活动能够改变价值对象就不难理解了。在实践中,评价者的评价活动应该 具有:或者发掘、展示对象的应有价值,使其价值增大;或者贬责、去除对象的虚有价 值,使其价值减少的作用。实践过程和主体发展是事物和对象价值的实际确定者。因此 ,我们可以说,若看不到在实践基础上的评价活动所具有的改变对象价值之作用,则就 没有真正理解评价活动的实质。
三、实践评价论之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基于实践本体论基础之上的评价论,在许多方面都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评价论有着质 的不同。笔者就评价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阐述这些不同点。
1.评价 认识论基础上的评价都只是一种认识上的反映和判断。实践本体论基础上的 评价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它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批判、发掘、展开和筹划 ,它不仅具有反映之功能,而且还具有预测、规范和纠正的实际作用。因此,评价不仅 仅是单纯的反映和判断等认识活动,它更是一种实践活动、一种“改变现存事物”的现 实活动。
2.评价者 实践本体论上的评价者显然是实践的活动者。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活动 者并不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是指生活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生产劳动 。生活实践的外延是大于生产劳动的,尽管其主要是生产劳动。亚里士多德对这二者的 区别有着明确的说明:生产劳动所依附的技术手段是创制,而“创制之外另有目的,实 践则没有,良好的实践自身即是目的。”实践是明智的。所谓明智,“是对于整个美好 生活有有益”,不是部分有益。[18]而评价者就是一个生活实践的活动者,就是马克思 所说的“现实中的个人”和“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些“人”尽管在马克思眼里主要 的活动是“进行物质生产的”,但是,“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 9]明确了这一点,就可避免所谓残疾人、老人和孩子等是否为评价者的假问题。
3.评价对象 由于实践本体论上的评价活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存在方式、人的实践 的在世方式的一种展开,因而,其评价对象就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的实践活动方式,即评价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方式是否具有合理性的一种审 视,例如,对人类当前实践活动是否是可持续性发展性质的批判和筹划就是对实践活动 方式的一种评价活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或人的存在意义,即评 价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具有可能性和有多大的可能性的一种发掘和展开,这种评价 包括人是否具有这种可能性、如何实现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的可能条件是 什么、以及可能性得以实现的这种条件是否具有合理性等等。这方面直接地影响着人的 生存与发展的实践存在方式,也可以说,它就是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本身。
一般来说,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存在方式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的条件就是人类社会, 因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可能的合理性是评价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人类社会的评 价就是对其存在价值的展开、发掘、批判和筹划,其目的是建构一个更具合理性、更符 合人的生存与发展、更能展示人的实践存在的人类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价值建构活动 问题。当然,评价活动与价值建构活动不是两种独立的活动,而是人类整个实践活动过 程的两个相互促进的方面,因而,我们只有在实践本体论基础上才能探讨评价活动和价 值建构活动的统一。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的灵魂。评价活动中的差异乃至对立,其实质是在 于评价标准的不同。列宁说过:“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 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20]在此,列宁虽然讲的是评价问题,而且其“ 决定论”也是指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但他实质上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确立评价 标准问题,即本体论对评价标准的决定作用,以及评价标准对评价活动的灵魂作用。没 有本体论作为决定基础的评价论是一种浮萍般的自由意志,换句话说,我们的评价标准 只能在实践本体论中现实地产生,而不应是事先的人为预设。
实践本体论上的评价标准,其核心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我们的 评价标准一方面是人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为 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第一方面是针对人自身的实践活动而言,它表明人自身的各种实践 活动也必须展示并为了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和持续的利益;第 二方面是针对人的实践活动所依赖的条件,它表明人类实践活动的条件(主要是指社会 形态)必须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提供最有利的可能。当然,在对具体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评价上可能存在着各种评价标准的差异,但只要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核心,这 些差异的评价标准只能是何者更有利于该核心的程度问题,而不能达到标准上的根本对 立。
四、实践评价论的现实意义
走出认识论的狭窄视域,以实践本体论的路向来重新研究和把握评价论,我们就会看 到评价不只是原以为的对价值对象的简单反映和单纯判断,它更是一种现实地作用于价 值对象、能动地改变社会的积极活动。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评价论在获得其与社会活动 相结合的同时,也将再现它本身具有的现实性。
首先,评价活动规范着社会发展。我们知道,人的价值活动建构着社会,创造与发展 着社会,然而,当面对人们“如何建构”这一具体问题时我们看到,人们在复杂的价值 实践活动中所包含的实践理念的确立、实践目标的选择、实践手段的更新、实践步骤和 环节的筹划等无不渗透着认识意义上的评价判断。这是评价中规范作用的一方面。但我 们更应该强调评价活动的现实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上的评价活动不仅包含在人的实践活动全过程,而且现实地参与实践活动, 甚至就是实践活动本身。人的价值实践活动在建构社会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 杂的过程,其中既有成功与合理之处,也有失败与偏颇之举。当人们在成功和合理的基 础上继续筹划着前人或他们自己的价值实践活动时,这就是对以往价值实践活动的展开 ,就是一种肯定的现实评价活动。当人们意识到以往实践活动的失败与偏颇,而重新在 新的价值目标下筹划和从事着新的价值实践活动时,这就是对以往实践活动的现实性批 判和纠正,这就是一种否定的现实评价活动。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现实评价活动就是包 含了对以往价值实践活动之合理性的展开和对以往实践活动之非合理性的批判与纠正这 两方面,现实评价活动的这两方面作用统称为规范作用。社会是一个实践基础上的价值 活动过程,因而也是包含评价活动的过程。可见,评价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组成 部分。
其次,评价活动预测着社会发展。对未来的尽可能把握是人之认知的最终目的。我们 说人的评价活动能预测社会的发展前景,其根据有二:
其一,人的评价活动在参与社会活动,因而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实现社会发 展的预测。人的价值活动建构着社会,人的价值活动内在所具有的必然性与社会发展过 程所具有的规律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规律是人的价值活动的规律。人的评价活动 的这种预测功能是建立在评价活动对人的价值活动的展开和筹划基础上,特别是建立在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展开和把握基础上,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切经济规律只是那些逐 渐为本身开拓道路而且相互交错的趋势的表现”,[21]既然规律是发展趋势的表现,则 人的评价活动就可能通过把握规律、展开规律来实现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
必须简要指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总是因偶然性的陪伴而显得丰富多样性。评价 活动对于偶然性是难以预测的,这正说明评价活动对于社会发展仅仅是预测而已,绝不 是精确的算计或占卜。
其二,人的评价活动在对社会本质的展开、揭示和批判活动中,实现社会发展的预测 。实践意义上的评价活动是对社会本质的积极展开,是对社会本质矛盾的实际揭示和现 实批判,从而促使成熟的社会本质暴露,这是进行社会预测的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因 为,我们知道,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测,决定未来面貌的因素的形成、成熟是必须的,而 一种现实的积极的评价活动则是促使其成熟并揭示其成熟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例如,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空想的性质,重要原因之一就 是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关系还不成熟。然而,这只是一方面,空想主义者自身缺乏一种 积极参与当时社会的活动,即从事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和批判的评价活动,则是他们只能 成为空想主义者的一个更重要原因。
马克思则不同,在历史的机遇向他走来之时,他一方面专注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这个 发达和成熟的研究对象,“必须注视事件的目前进程,直到它们完全成熟,然后才能把 它们‘消费’到‘生产上’,我的意思是‘理论上’”;[22]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积极 参与当时伟大的社会运动,特别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风暴。正是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给予 有力的现实评价,充分展开、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各阶级的现实状况 ,才为进一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以往评价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研究和探讨的,因而,它抹煞了评价活动的应有 现实意义。实践本体论是能使评价论充分展现自身作用的唯一现实基础。在实践本体论 的基础上,我们不仅看到评价活动的认识作用,更主要是看到评价活动所具有的展示评 价者自身之存在状态和筹划种种可能性,从而展示自身之实践存在方式的作用;同时, 评价活动还具有使评价对象得以展现自身的展开、发掘、筹划和实践意义上的批判之功 效;而面对作为价值建构体的社会,评价活动能够积极地规范其发展、预测并筹划其趋 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在实践意义上理解评价论,才能对它给予全面而正确的把握 。
收稿日期:200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