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动脉造影及栓塞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贾益科

经导管动脉造影及栓塞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贾益科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陈仓医院 陕西 宝鸡 721300)

【摘要】目的: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采用经导管动脉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进行经导管动脉造影检查,然后对阳性患者实施栓塞治疗,观察其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结果:经诊断后,150例受检患者后中有95例为阳性,其阳性率为63.33%,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4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53例。95例造影诊断的患者中有89例实行了栓塞治疗,其中有82例治疗成功,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13%,术后随访发现有7例发生了再出血,其中1例发生肠道缺血,经再次治疗后好转。结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对患者的影响较大,经导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能够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并及时进行治疗,有效帮助患者止血,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导管动脉造影;栓塞;消化道出血;诊疗价值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240-01

消化道出血是由于消化道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所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疾病,是很多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患者会出现呕血或便血,影响患者的食欲,其病死率约为3.8%~20%[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应及时诊断和治疗,本文选取15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导管动脉造影及栓塞诊疗,观察其效果,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文选取15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50例受检患者后中有95例为阳性,其中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5.2±1.8)岁,病程2~8天,平均病程(4.5±0.5)天,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4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53例,合并传染性疾病9例,慢性肝病12例,恶性肿瘤8例,外伤6例,合并多种疾病的有56例,无合并症的有59例。

1.2 造影和血栓方法

帮助患者检查,首先使患者平躺在数字减影检查床上,在患者双侧腹股沟部位做好标记并消毒,然后运用Seldinger穿刺将血管鞘插入,将型号为Cobra或Simmons4F或5F导管经导丝引入,然后对患者的腹腔内各肠系膜上下动脉进行造影[1]。通过导管的不断推进,控制导管对动脉分支的不同部位进行选择性造影,然后评估患者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分支各部位是否发生出血。而当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时,则造影显示为对比剂外溢,间接的阳性则造影显示有假性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的形成[2]。当患者的出血位置确定后,则采用2.7F同轴微导管超选择对出血附近的动脉采用明胶海绵或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栓塞,通过导管在患者的出血部位远、近端各放置1个弹簧圈,用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填塞弹簧圈,形成夹心式栓塞[3]。当患者的血管痉挛严重时,则采用硝酸甘油。

1.3 栓塞效果评价

当患者栓塞成功时,则再次检查无对比剂外溢,或动静脉畸形检查不到。临床治疗成功为:术后30d内没有发生栓塞后出血,当血红蛋白下降>1g/dL判定为再出血。

2.结果

2.1 经导管动脉造影检查发现,15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阳性的有95例,阳性率为63.33%,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有4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53例。

2.2 分析经动脉导管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发现,95例阳性患者中,有89例实行了栓塞治疗,其中有82例治疗成功,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13%,术后随访发现有7例发生了再出血,其中1例发生肠道缺血,经再次治疗后好转。

3.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由于疾病的影响而出现出血的情况,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是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很多,如:胃、十二指肠疾病,食管疾病、血管病变、肝胆胰疾病和全身性病变等。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小量出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有轻度的头晕;而大量出血时,患者会出现心悸、冷汗、烦躁、面色惨白、皮肤湿冷等症状,临床检查发现患者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率加快等,严重时导致患者循环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而经动脉导管造影检查,对患者出血的位置进行判断,检查患者是否出现活动性出血,而经动脉导管造影检查要求患者有活动性出血。而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时,首先对患者进行止血,而最常使用的是内镜检查,但当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内镜无法进行检查,而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小肠出血时也无法使用内镜检查,因此内镜检查在临床上比较受限[4]。有研究者发现,消化道出血经动脉导管造影检查的阳性率为27%-77%,而本次研究中经动脉导管造影检查的阳性率为63.33%,诊断效果明显[5]。而使用功能动脉栓塞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止血,减少因出血引起的并发症,且它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在诊断和治疗中采用经动脉导管造影和栓塞诊疗效果明显,不仅可以较好地对出血部位进行诊断,也可以通过动脉栓塞帮助患者止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争运,高放,陈凯.经导管动脉造影及栓塞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6,56(10):50-51.

[2]方永雅.急诊内镜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诊疗价值[J].健康之路,2013,12(4):95-95.

[3]曾莉蓉,陈鹏飞,魏文斌.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1):137-139.

[4]侯俊.内镜止血在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14,40(6):426-427.

[5]王凯,金怒云,魏双琴,等.Rockall评分系统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3):15-18.

论文作者:贾益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  ;  ;  ;  ;  ;  ;  ;  

经导管动脉造影及栓塞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贾益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