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需求结构重叠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密度论文,视角论文,收入分配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最早从需求方面对贸易进行研究的是Linder(1961),他认为:“两个国家间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个国家间的贸易可能越密集。”①这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被称为“Linder假说”。之后,相继有一些实证研究来检验“Linder假说”,其中典型的方法是将人均收入作为需求的代表,这类研究大多都采用了引力方程,并且用国家间人均收入之差来衡量收入相似性,如Arad和Hirsch(1981),Thursby和Thursby(1987)等,并对“Linder假说”提供证据支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除了使用人均收入代表需求,一国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也能反映需求。于是,把非位似偏好假设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将收入分配作为决定贸易的重要因素,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其中包括Francois和Kaplan(1996),Mitra 和Trindade(2005)等。
大部分关于收入分配与贸易的研究都关注进口,但实际上,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也会作用于出口。Linder 指出了这一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不均匀的收入分布会扩大潜在的出口范围,与那些收入分配均匀的国家相比,这会导致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更大的需求结构重叠。”②Linder认为,只有当一个国家产生了对一种产品的需求,而这种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之后,才会出口给具有相似需求的其他国家。从厂商的角度而言,一个厂商若要在市场中存活下来,首先需要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此后厂商才有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权衡进入的成本与收益来选择是否进入国外市场。出口是厂商的一种市场扩张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出口产品的范围则是由国内需求所决定的。可见,Linder的理论中体现了国内收入分配状况对一国出口的重要作用。
Inmaculada和Vollmer(2010)用两国之间收入分配的重叠来反映需求结构重叠,假设国家的收入分布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从其对应的基尼系数和人均收入水平来推算各自的收入分布密度函数。这种方法假设收入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但现实并不如此,很多国家的收入分布形式与对数正态分布有较大差距。Bohman和Nilsson(2007)同样采用收入分配重叠来表示需求结构重叠,他们提出使用非参数核密度法来估计两国间的收入分布重叠,提高了需求结构重叠估计的准确性。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估计我国与出口目的地国之间(地区)的收入分配重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作用,在国内几乎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利用一个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来反映需求结构,比只使用人均收入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因此本文采用中国与他国(地区)间收入分配重叠来代表需求结构重叠,这与Bohman和Nilsson(2007)以及Inmaculada和Vollmer(2010)的方法相同。本文使用1992年、1995年、1998年、2002年和2005年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中各国的收入分组数据,利用自适应核密度法测算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收入分配重叠。之后,采用FGLS(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收入分配重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理论基础
Linder认为,收入分配状况会对一国的出口产生影响,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收入分配状况决定了需求结构,这是本文用收入分配重叠来衡量需求结构重叠的理论基础。根据Markusen(2010)的模型,本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证明收入分配对需求结构的作用。
假设有X和Y两种商品,分别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收入需求弹性大于1,因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一般而言都是收入需求弹性较高的产品。设消费者效用函数是标准的Stone-Geary效用函数,形式如下:
由此可知,对于两个平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而言,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的国家消费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多,或者说奢侈品越多。可见,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情况是需求结构的重要决定因素,收入分配的相似性意味着需求的相似性,这为下文用收入分配重叠来估计需求结构重叠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需求结构重叠的估计
本文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测算收入分配重叠来代表需求结构的重叠。非参数概率密度估计相对于传统的参数估计而言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参数估计需要事先对数据分布附加假定,这些假定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差距,而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不需要事先确定相关数据的分布性质就能得到其概率密度函数的表达式③。非参数估计概率密度最简单的是频数分布直方图,但直方图是非连续的,而核密度估计通过平滑的方法,用连续的密度曲线代替直方图,可以更好地描述随机变量的分布形态。
1.核密度估计
h在核密度估计中是至关重要的参数,带宽选择过大或过小都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Burkhauser等(1999)指出,一般而言尾端观测值的信息都远远少于中间的观测值,所以,在数据较为稀疏的区域选择固定带宽会过度地平滑数据稠密的区域,整体的密度形状将会扭曲。而自适应核密度法(adaptive kernel method)通过迭代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法在分布比较稠密的区域使用较窄的带宽,而在分布比较稀疏的区域使用较宽的带宽。对于自适应核密度估计,Silverman(1986)和Salgado-Ugarte等(1994)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自适应核密度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密度进行预先估计,得到一组针对个体观察值的局域带宽系数,然后用这组系数构建自适应带宽,使得每个观察值具有不同带宽,其本质是对每个观测值设定一个核来获得经验分布的点估计,核的累加和作为密度分布函数f(v)的估计,其数学描述为:
由图1可见,中国与美国有很多消费者的需求是相同的,表现在重叠的阴影区域,但如果只用平均收入来衡量需求,则两国的需求相差很远。也就是说,虽然低收入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收入有很大差距,但是前者的高收入阶层可能与后者平均收入水平消费者的需求非常相似。同样,在两个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收入分布不同也会使其需求结构存在差异。
3.需求结构重叠的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中各国五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与世界银行的人均国民总收入(PPP),得到相应的五分组收入数据⑤。收入分组数据缺失的年份,采用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平均值来替代。按照上述测算方法对收入分配数据进行估计,表1列出了1992年和2005年中国与45个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地区)的需求结构重叠。
表1显示,对比1992年和2005年,除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外,中国与各国(地区)的需求结构重叠都有所增加,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总体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拉近。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在这一期间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92年的0.339上升至2005年的0.446。这说明,中国的高收入阶层增长迅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促使中国一部分富裕阶层的需求与其他高收入国家(地区)的需求重叠。
另外,观察中国与各个国家(地区)需求结构重叠的大小,发现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重叠比发达国家大。在2005年,与中国需求结构重叠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巴基斯坦、埃及、秘鲁、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而重叠最大的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是芬兰、波兰、匈牙利、韩国和新西兰。
四、实证研究
1.模型与变量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与其贸易国之间收入分配的重叠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当两国的收入分配重叠越多,其需求结构重叠越大,一国对另一国出口贸易量也就越大。同理,重叠市场越大,出口贸易量也越大。由此推测,的符号为正。本文选取了中国的45个主要出口贸易国(地区)作为研究对象,2008年中国对这些国家(地区)出口贸易额占到总出口贸易额的90%。由于获得数据比较困难,本文中的所有变量涵盖5个时间段,即1992年、1995年、1998年、2002年、2005年。文中所使用的SITC四位码分类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各国的实际GDP和实际人均GDP来自世界银行。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距离来源于CEPII的DIST数据库。
2.实证结果
由于中国对45个国家(地区)的出口额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在进行回归时可能会出现异方差现象。当模型中存在异方差时,在同方差假设下得到的估计量虽然仍旧是无偏且一致的,但不具有效性。因此,采用Greene(2000)的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异方差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存在异方差。为克服异方差对回归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FGLS方法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2和表3(见下页)显示了根据不同控制变量进行的多次回归,实证结果使用stata11得到。
(1)总出口的回归结果
(2)区分产品类型的回归结果
根据Linder的思想,需求相似性对差异产品的影响比对同质产品的影响更大,下面按照Rauch(1999)对差异产品、同质产品和参考价格产品的划分,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符号上看,对3种产品的影响都是正的,并且除同质产品在模型(1)中为5%水平上显著外,其余都是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需求结构重叠与不同类型产品的出口都正相关。从影响的大小来看,对差异产品的影响是最大的,系数为8.382和8.997,大于同质产品和参考价格产品的4.380、7.328和4.368、5.141。这说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需求结构重叠对差异产品出口影响更大。因为差异产品贸易的决定更多地取决于需求的相似性,而同质产品贸易更多地取决于要素禀赋。ln()对3种产品的影响均在1%水平上正向显著,说明中国与他国(地区)重叠市场越大,即具有相同收入水平的人口越多,差异产品、同质产品和参考价格产品的出口也越大,但ln()对不同类型产品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五、结论
本文最大的数据特点是利用非参数核密度法估计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重叠,以此来衡量二者的需求结构重叠。采用FGLS法实证分析收入分配重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中国与出口目的地国(地区)的收入分配重叠越大,表示两国的需求结构重叠也越大,中国对其出口就越多;而重叠市场越大,即收入分配重叠部分的人口越多,中国对其出口也会更多。(2)按照Rauch(1999)区分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分别进行检验发现,需求结构重叠对中国差异产品的出口影响更大,对同质产品出口的影响更小,原因是差异产品贸易主要受需求相似理论的机制主导,而同质产品贸易主要由要素禀赋理论的机制主导。
根据结论我们得到以下启示: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对出口贸易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收入分配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样对出口也有影响作用,本文揭示了这一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关系。尽管收入分配的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利方面,却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世界出口大国的重要条件。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都是高收入国家,从需求角度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低人均收入水平会使中国与这些国家需求相似性不高,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又会提高中国与这些国家的需求相似性,带来出口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出口贸易也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二者的这种发展轨迹可能是中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必然过程。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我国收入分配与不同行业和产品的出口方面展开,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机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Burenstam-Linder S.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Almqvist and Wiksells,Uppsala 1961.
②同注①。
③Rosenblatt(1956)和Parzen(1962)提出了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
④笔者也用固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进行测算,依据Sala-i-Martin(2006)的研究,令h=0.9×sd(n-1/5),n为观察值的数目,sd为观测值的标准差。其实证结果与自适应核密度估计几乎一致。
⑤即低收入组(20%)、中下收入组(20%)、中等收入组(20%)、中上收入组(20%)和高收入组(20%)。有的国家年份是十分组收入数据,本文先将其换算为五分组收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