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集体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论

邓小平的贡献在于把“计划与市场”从“制度”层次上解脱出来,赋予了“手段”、“方法”的含义,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创举。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贡献则在于把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1.基本框架

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确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就解决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把这一目标模式具体化、明细化、系统化,勾画出了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进一步部署,确定了今后十五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2.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代领导集体一步步地突破性地解决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其他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化问题。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一问题,却十分敏感,一度困扰我们。第三代领导集体首先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发展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我们知道,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生产要素市场化,即所有生产要素都要接受市场机制的有效配置;否则,市场缺位,运行不畅,资源配置失效。显然,劳动力和资本作为两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只有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合理流动,才能使市场机制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才能真正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价格改革也是建立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对此,江泽民在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到十五大又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并对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等提出了要求。

3.宏观调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要求政府必须彻底转变职能,改变过去对经济的管理方式。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直接的行政手段为主的调控向间接的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过渡。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辩证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江泽民对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手段以及财政、金融、投资、计划等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都作了详细、具体的阐述。到十五大再次予以重申、强调。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建立起金融、财政、计划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和制约的机制。二是必须创建适应市场运行要求的新的宏观调控手段,即宏观政策工具。这样,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完善协调统一的宏观调控体系上迈出了一大步。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论

在所有制问题上,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贡献是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论,开始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论转变。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突出贡献是把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

传统所有制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只有单一的实现形式,国有只能国营,集体所有只能集体经营,不能采取其他经营方式,否则就会改变公有制经济性质。其实,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是人与人之间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指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资本和财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营运效率以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同一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的实现形式。从理论上讲,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种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形式,既反映某种所有制的本质要求,也体现该种所有制相应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因此,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应该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决定。为此,党的十五大作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样,就从理论上回答了公有制完全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关键性难题。即首先,改革公有制不是取消公有制本身,而是要改革公有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实现形式;其次,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再次,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有用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三)国有企业资产战略重组论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论,从理论上回答了公有制完全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国有企业资产战略重组论。

第一次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十四届五中全会。全会针对1994年起始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指出:要从过去的着重搞好单个企业,转变到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从着重资产增量,转变到用有限的增量去带动国有资产存量;从着重搞活每一个企业,转变到注重结构优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真正奏响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号角的是十五大的召开。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前不久,江泽民在中南六省区和西北五省区国企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

综上,我们认为,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国有企业资产战略重组理论,主要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收缩战线,加强重点,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也就是说,要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集团,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战略性领域集中。总之,通过适当减少国有企业介入的行业和企业,达到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二是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能得到转变,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不明或缺位。通过战略性重组,要在除特殊行业外的多数国有企业中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一方面要将国有独资企业变成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大量引入非国有的其他股东,包括非国有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另一方面是在现属国有独资的企业中,要变单一国有股东为多元国有法人股东。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下,将有可能克服企业资产所有者缺位的弊端,有利于在国有企业中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使国有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微观主体。

(四)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论

在分配理论上,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贡献是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基础上,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开创性探讨,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新观点。

十四大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出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格局。对此,十五大十分明确地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样,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结构中,除了占主体地位的按劳分配形式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这一突破,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20年来分配体制改革实践认真总结的结晶,是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具体化。它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而且适应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因为市场经济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没有按要素分配,市场对资源配置不可能起基础性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本身。同时,只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们更充分地、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不致于闲置浪费,从而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共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特殊分配原则,二者的结合是分配一般与分配特殊的结合。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五)发展战略体系论

在发展战略上,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贡献是,不仅把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这一总战略具体化,而且在其指导下又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形成了一个战略群。

1.总战略具体化

鉴于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三步需要具体化。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确定了“九五”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后来,又在十五大报告中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小的阶段和步骤即下世纪“三步走”目标。

为了更好地加以落实,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伟任务;同时,又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发展战略。

2.科教兴国战略

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等一系列论述,于1995年5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蓝图:科教兴国。此后,又在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1998年九届人大会议以及其他重大会议和场合,多次强调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并明确提出了科教发展的目标、原则与任务等。

处在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交汇点的中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教事业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经济社会具有长久持续发展能力的统筹安排。邓小平十分重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安排,“三步走”战略就直接包含着发展的持续性的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这一战略。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十四届五中全会又专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作了重要论述。最近,西北五省区国企改革座谈会上,江泽民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

(六)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论

我党历来十分重视“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此问题上的贡献很多。如果我们从体制、道路、方向上来考察,其主要是提出了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论。这一建树,集中体现在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一是将农村基本经营体制表述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往长期的表述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显然,新的表述更加突出了家庭承包经营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基础性地位,农户成了具有经营自主权的独立的市场主体。

二是农业自身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家庭承包经营的长期性。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不仅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普遍规律,而且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因此,当生产力水平提高后我们仍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三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三中全会指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样做,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

标签:;  ;  ;  ;  ;  ;  ;  ;  ;  ;  

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