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慧敏
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160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进行研究的对象,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患者进行检查,然后将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和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核磁共振检查的160例患者,异常的患者共104例,具体数据如下:血管闭塞和狭窄的42例,动脉瘤42例,血管变异52例,烟雾病14例,动静脉畸形16例,静脉窦血栓4例,颅内动脉不显影4例,血管纤细2例,静脉破裂出血2例,原始舌下动脉2例。所有进行检查的患者中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相符合的12例,与术中病理检查的结果相符合的26例。结论:脑血管疾病应用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实施诊断的价值非常高,患者免去注射造影剂的麻烦,该操作无创伤且无痛苦,患者避免辐射性的损害,并发症大大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脑血管病;应用分析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导致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临床合理诊断成为治疗方案的有效依据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本院对收治的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旨在总结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详细临床报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 2014年11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86例男性患者以及74例女性患者。年龄25~88(平均53.5±1.8)岁,临床诊断显示,有36例患者为脑梗死,44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为脑出血,10例为癫痫,24例为头痛,28例为后循环供血不足,36例为高血压,14例为糖尿病,6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昏迷,2例晕厥。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仪器设备选择3.0T超导型核磁共振,采用常规 SE序列与 GRE 序列中常见的流空效应和流入增强效应,通过时间飞越效应和相位效应,经增强时间飞越效应、减少相位弥散效应、流入增强效应采集、三维数据采集以及后处理技术而重建血管影像.
2结果
进行检查的160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56例无明显异常,104例显示异常,包括42例血管狭窄和闭塞,病变位置为4例颈内动脉,20例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前动脉,6例大脑后动脉,4例椎动脉以及 2例基底动脉,42例动脉瘤,其中26例为单发,16例为多发。52例血管变异,14例烟雾病,16例动静脉畸形,4例静脉窦血栓,4例高颅压致颅内动脉不显影,2例血管痉挛致血管纤细,2例静脉破裂出血,2例原始舌下动脉,其中有12例的符合脑血管造影结果,还有26例患者与术中病理检查结果一致. 3讨论
我国已经迈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也随年渐多,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TIA、吸烟和饮酒等,同时也受环境和基因影响。脑血管疾病需要及时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因此,脑血管疾病的准确诊断对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
目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较多,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等.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也是临床常见的检测技术,主要利用流空效应和流入增强效应原理对疾病进行检测. 有研究表明,CT灌注成像能够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对灌注值、相对脑血容量以及峰值时间的测量来反映急性梗死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判断缺血半影区的存在,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能够清晰直观地对脑梗死的程度、梗死面积等病理特征进行显示. 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联合应用可以为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信息。和其他技术相比,磁共振血管成像无需注射造影剂,对病人无创伤、无痛苦,亦无辐射性损害,并发症显著减少,检测脑血管病时同时可以更为清晰地反映脑部的情况,在血管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MRA在血管闭塞的检查上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本研究显示共有21例患者出现血管狭窄以及闭塞,其中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 M1短以及远狭窄闭塞患者,通过灌注显像可见右侧大脑半球低灌注,结合对血流的动态观察,可获取与脑血管造影相同的动态图像,且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形态、范围、位置以及程度上成像清晰,结合原始图像能够有效显示出病变血管与脑组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介入手术的实施提供更多依据。
相比普通的脑血管造影,MRA诊断更为清晰,且血管级别较高,能够显示普通脑血管造影无法实现的灌注显像。在血管畸形的诊断上,本研究显示 8例动静脉畸形,MRA可充分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以及畸形血管团,相比一般的脑血管造影,更能清晰显示血管之间的关系,有效指导医师实施手术制定,且通过手术验证,术后对血管复查显示畸形消失,且无明显的血管夹相关伪影,7 例烟雾病通过 MRI检查,可显示闭塞的血管端以及血管侧支循环网,由此可对脑部整体血供进行评估,预防脑卒中的再发。在动脉瘤的诊断上,21例动脉瘤患者包括16例瘤样扩张,其中病灶范围为 2mm×1.2 mm 到10mm×8mm,成像清晰,可显示病灶的位置、形态以及大小,还能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载瘤动脉夹角,另外图像具备 360°任意旋转的特点以及病灶局部放大的功能,能够充分显示血管结构、颅底结构,结合手术入路的模拟,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相比一般的脑血管造影,颅骨伪影的影响大大减少。26例血管变异患者中包括6例大脑前动脉起始部变异,2例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变异,7例后交通动脉纤细、缺如,9例椎?基底动脉先天纤细,1例小脑前下动脉缺如以及1例后下动脉缺如。通过核磁共振能够结合三维立体旋转影像,充分显示血管变异的具体情况,有效为医师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2例静脉窦血栓经 4D?DSA 系统处理,可见患者静脉窦血栓的病变位置、狭窄情况、范围,且通过抗凝、溶栓治疗进行复查,可显示静脉窦血流再通,且显示多支静脉构成侧支循环,其余2例高颅压致颅内动脉不显影,1例血管痉挛致血管纤细,1例静脉破裂出血,1例原始舌下动脉,均可在检查中显示异常的血管。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技术安全可靠,对病人无创伤、无痛苦,亦无辐射性损害,成像清晰,值得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成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5:96
[2]高元桂,程流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5):332-333.
论文作者:谭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9
标签:血管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造影论文; 脑血管论文; 静脉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