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治疗措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其分析论文_王红燕

衡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目的:分析并观察综合性治疗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治疗措施,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行为神经检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为96.00%,对照组为66.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应用综合性治疗措施且疗效确切,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综合性治疗措施;疗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由于不同因素引起围生期窒息造成严重缺氧缺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其神经系统受损的过程,如不及时得到有效系统全面积极治疗,易造成部分小儿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包括智力及运动发育以及听力、视力受损,严重时会导致患儿癫痫以及脑瘫,严重的影响了患儿生活质量[1]。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给予综合性治疗措施进行探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通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以及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儿有明确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及存在严重胎儿宫内窘迫变现,出生时重度窒息及出生时和出生后1小时血气分析PH<或=7.00,并出现反应迟钝、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惊厥、原始反射消失以及呼吸不规则、抑制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阳性临床表现持续24小时以上,排除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畸形、先天性脑部发育不全、颅内出血及产伤、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宫内感染等疾病。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女性患儿21例,男性患儿29例,日龄(1~23)天,平均日龄(11.4±1.6)天,对照组女性患儿23例,男性患儿27例,日龄(0.5~21)天,平均日龄(10.5±1.6)天。两组患儿日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依照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三支持以及三对症原则给予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各脏器血流灌注、血糖水平高值及电解质稳定;同时针对惊厥患儿临床常应用苯巴比妥予以止惊,颅高压患儿使用静脉滴注甘露醇进行脱水降压,从而控制脑水肿加重,消除脑干症状应用纳洛酮。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治疗措施,具体内容包括:a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治疗:20mg/次,每天一次,治疗时间14d;b高压氧治疗:当患儿病情逐渐稳定之后,采用YLC型透明婴儿氧舱,且为医用氧加压介质,氧浓度为75%左右,治疗压力为0.05~0.07KPa,升压时间为20分钟,稳压时间则为半小时,降压时间为20分钟,60min/次,治疗时间为1~5个疗程,每疗程治疗时间间隔9天。C给予患儿早期康复治疗,包括抚触干预、皮肤感觉刺激、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肢体锻炼以及前庭刺激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神经行为检查评分;

1.3.1行为神经检查评分方法

记录患儿每天各项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原始反射、意识状态以及肌张力恢复情况等,并依照新生儿行为0~3岁之间教育,比较两组患儿的语言能力、外界事物反应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行为。

1.4疗效评价[2]

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且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行为神经检查评分超过40分;有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各项指标均以逐渐恢复正常,行为神经检查评分为35分~39分之间;无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各项指标均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且行为神经检查评分超过低于35分;

1.5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并以(%)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为神经检查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行为神经检查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行为神经检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围生期新生儿脑部病变的一种疾病,是由于窒息造成部分及完全缺氧引起脑血流减少或脑血流暂停以及代谢障碍,最终导致脑细胞水肿、选择性神经元坏死、脑细胞凋亡及梗死并伴全身各脏器功能受损,且该损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严重,对患儿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及时全面系统积极诊治尤为重要。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显著疗效,神经节苷脂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上,是细胞膜中的一种天然成分,对细胞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促进神经细胞快速生长、分化以及修复,而外源性神经节苷脂主要是通过提高损伤神经细胞的自主修复能力,与其共同参与生存、轴突以及突触修复等重构行为,从而修复调节神经细胞功能[3]。而相关研究则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高压氧辅助治疗可有效纠正其缺氧引起脑损伤,使得患儿大脑功能恢复,高压氧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加患儿各项组织血液中的溶解氧,并将血氧张力提升,从而到达治疗的目的[4]。而本研究认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上述两种方式进行综合性治疗,同时在给予患者康复治疗,且具有显著的效果,本研究认为康复治疗尤为重要,由于患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其脑部组织具有的代偿能力以及可塑性较强,是新生儿脑部发育的重要阶段,若给予早期抚触干预、皮肤感觉刺激、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肢体锻炼以及前庭刺激等刺激性神经冲动,可有效提高轴突间冲动的传递,并促进脑部结构重构的强健,使得患儿损伤脑部组织分化以及成熟时发挥出代偿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患儿大脑功能,并降低致残的机率[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行为神经检查评分以及治疗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治疗且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儿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伊基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26):436-437.

[2] 何国庆,陈辉.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HIE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083-2085.

[3] 黎金雨.3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1):115-116.

[4] 张翠玲.护理干预对高压氧辅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4,(22):5046-5047.

[5] 张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康复治疗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2,20(7):120.

论文作者:王红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6

标签:;  ;  ;  ;  ;  ;  ;  ;  

综合性治疗措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其分析论文_王红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