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 积淀 激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激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四年前的那个炎热季节,怀揣着一张大学中文系的毕业文凭,似乎整个世界都为我绽开着温暖的笑靥!只身走向这座仅仅在小说中晤面的城市,激情万丈!面对陌生,没有畏惧,甚至没有好奇,便不知天高地厚地跨上讲台,凭借“不怕虎”的稚嫩开始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
多年后的今天,想起那一幕,总是为那个在炎热的九月,在讲台上蹦蹦跳跳的自己深深感动!感动于那种天真,感动于那种大胆!因为,那一刻,我哪里懂得语文教育的涵义,我又哪里理解语文教育该传什么“道”,该授什么“业”!但我也居然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也居然像模像样地激扬文字……
多年后的今天,想起那一切,我总是怀着一份歉疚,歉疚于我的首届学生,不知当年的我是否为他们后来的语文素养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回忆最初的语文教育,我是那么单纯,单纯得完全只是因着对语文(准确地说应该是对“中文系”)的个人爱好,开始着“最自己”的语文教育!那时我只知道语文是感情的,语文应该用灌注在那些充满诗情和智慧的文字里的甜美感染自己,感染学生,感染课堂,甚至感染整个校园。语文的目标在于培养激情荡漾的学生,在于引导学生走进富有激情的生活。我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有了激情,有了对文字的感情,我就能够在这个讲台上带领我的学生走进唐诗的丰腴,走进宋词的清瘦,走进李太白的飘逸,走进杜工部的沉郁;有了激情我就能够带领我的学生写黄昏落日的苍凉,写夏日落花的灿烂,写婴儿牙牙学语的纯真,写成长时灵魂骨节增高的响声。
因为以上简单的认识,“激情语文”响亮成我的语文教育主张。
书架上那一堆已经开始泛黄的教案本还在展示着那一幕幕的昨天:清冷的晨风中,我站在教室的中央和学生一起声嘶力竭地齐声朗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炎热的傍晚,我在讲台上如醉如痴地给学生逐章诵读《红楼梦》的缠绵;我还忘不了,我对学生作文的评语:“作文是心灵流泉的叮咚,是午夜听雨的那一声悠长的慨叹,是雁过长空时的阵阵长啸!当捉笔在手,你难道不应该让感情的泉流冲洗出对亲人的思念,让激情的生命流泻对社会的感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培养学生的激情,为了实现“激情语文”的魅力,我也苦苦探索:
用教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已经记不起是哪位演员的语言:要想感动别人,你首先得感动自己。正是这句“名言”启发了我的语文教育“理论”:为了学生的激情,教师得首先激情。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像艺术家那样拥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心灵,用激情触动语文教育的真谛”。于是我对教学充满了热忱,课堂上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我挖空心思,营造激情!曾经多少次,为了一段课文的引入,几易其稿;为了一段精彩的拓展,翻遍资料;为了学生的一段文字,绞尽脑汁;曾经多少次,在讲台上忘乎所以,曾经多少次,忘记了不知所措的困难。
用朗读激发学生的激情。我清楚,学生不可能天生激情,不可能面对所有的文字都产生激烈的情感;但我更明白,学生的激情是需要培养的,而不只是被利用的。为了让他们的心灵更加滋润,为了让他们能够激情燃烧,我找到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省事的办法:朗读。教师朗读,用自身动于衷发于声的一段感人朗诵唤起学生的感动;学生齐读,用气壮山河的阵势打动心灵;配乐朗诵营造需要的氛围,情景朗读模拟迷人的场景。在朗读中让学生沉醉,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朗读教材,朗读时文,朗读学生的作文,在朗读中,我感受到一份活跃,感受到语文教育的灵动。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激情。活动是那时还年轻的我拥有的资本。当文本和课堂不能完全满足我“煽情”的需要的时候,我总是用活动化解可能出现的“困窘”。在“生活即语文”的口号中,我组织学生春游,组织学生作文竞赛,组织学生演讲辩论,组织学生寻找语文鲜活的激情。
就这样,我在激情的名义里毫无顾忌地张显自己,在激情的名义下躁动学生;当然我也在激情中博得了学生的喜欢,在激情里站稳了自己的双脚,在激情中“化险为夷”,躲过了教学的尴尬和无奈。在激情的名义里,我是那么自信,居然也敢拿起笔写下一些所谓的论文,其中《我的激情语文》最是充满着理想的泡沫;同时在指导老师郑树棠老师的帮助下,我居然还有科研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酝酿研究”的开展,虽然后来没有产生伟大的结果,但毕竟记录着我的成长。
可惜的是,“激情语文”的梦想没有成就辉煌。因为,仅有激情的语文逃不了厚重不足、飘忽不定的宿命,最关键的是我的激情并没有从根本上燃烧每一个学生!我开始反思,在那些对我这个“小辈”怀着宽容的前辈们语重心长的帮助下,我开始反思,开始在冰冷的现实中清醒理想的头脑。在一次次困窘的心灵叩问中,我逐渐理清了思绪:激情并非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激情只是语文教育的形式,只是语文教育内容的微不足道的载体。激情需要厚重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感觉(后来,我明白这实际上是语文素养)支撑;否则,激情的教师便是一种浅薄的表演,激情的学生便只能成为热闹的看客和无聊的模仿者。没有厚重内容的语文只能培养躁动的灵魂,只能产生浅薄的学生。
在反思中,我逐渐明白,语文教育不是教师个人才华的炫示,不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的手段。语文教育的真谛在于“积淀”:积淀知识,积淀能力,积淀文化,积淀修养;语文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浸润,语文学习是为了满足学生生命储存的需要。因此,语文教育不是热闹或者冷峻的结果,而是悠长丰实的过程。在我看来,积淀是语文永恒的任务,积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积淀让激情厚重,积淀让激情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为了积淀,我的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变化:
由教师自我表演变为学生探索:积淀需要内化,内化需要灵魂的共振,内化需要学生生命的参与。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自主的平台: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广泛阅读,接收那些蓄满思想、蓄满情感的前人作品,吸收那些优秀的作品留给自己的启迪,将前人从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甘泉;将那些生命的感悟、那些生活的智慧消化成丰厚自己的修养。
由匆匆忙忙的探询结果变为从从容容的整理过程:积淀是一种浸润。浸润不是疾风暴雨,不能一曝十寒;积淀是从容的优雅,是水滴石穿的坚毅。积淀不只是为了一个美丽的结论,而是需要一个沉甸甸的过程。为了过程,我放慢了匆忙的脚步,和学生徜徉在文字的河岸,咀嚼每一个词语的精彩,品味每一句名言的厚重,思索每一份思绪的严密;为了过程,我停下浮光掠影的视线,审视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在过程中帮助学生随着轻扬的节拍厚实他们的积淀。
由感性的记忆文字变为理性的梳理思维:积淀是脚踏实地的探寻。积淀是消化别人的精致,更是构建自我思想的体系;积淀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心灵碰撞迸发的美丽。因此,积淀需要心灵的清醒,需要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文化的感悟汩汩流淌。而这种感悟,必须融进生命的修养,必须依赖强劲的思维能力。于是,我认为语文不只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语文学习不只是培养形象思维,更需要培养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既品味丰富的现象更挖掘厚实的本质,既欣赏文字的生动也欣赏思维的严密。
为了积淀,在近几年中,我努力进行艰难的探索:倡导读书,践行“营造书香校园”的主张,构建班级图书馆,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开设专门的阅读课程;施行思维训练,确定专门的思维训练专题,讲授专门的思维技巧;进行学法指导,以专门的课题研究,分析学生学法案例,优化学法。
这是一条我还在继续行走的艰难旅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一遍遍地继续心灵的叩问,我真的不明白在鲜活而躁动的世界中,能否唤醒我灌注着希望的学生和我一样热爱语文,让他们和我一样走进语文给我们营造的那份美丽和灵动。
在漫长的行走中,在小心翼翼的叩问中,我对积淀有了新的思考:积淀不只是储存,更是为了释放。
多少次,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思绪万千:那些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活跃的灵魂,他们有着十余年的阅读经历,他们有着比他们的父辈更加优越的接收文字刺激的环境,但他们却难以走进文字的可爱世界,无法体会到文字承载的思想和艺术的美感。日积月累,他们居然缺失了语文的状态:读书读不出书中浓郁的味道,写作写不出生活的缤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无法感受生命的美丽,无法体会文字的厚重,他们对“文学”的本能追求最终转化为对地摊书籍的迷恋,对网上怪诞游戏的沉醉!他们有时间在繁忙的网络中聚精会神地“阅读”,却没有兴趣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进入那些优美的文字世界。
原因何在?
是积淀不够,是激情不够?也许有着多样的可能,但绝不是问题的关键!在感叹之中,我发现除了我孜孜以求的“积淀”之外,我的语文教育还有漫长的路没有走好,我还有更艰巨的任务没有完成:我的学生还没有尝到语文的“甜头”,或者说,学生还没有进入语文的状态——让辛勤积淀的厚重成为美丽释放的源泉。
于是,我在自己的语文主张中再次加入新的内容:语文教育不仅是“积淀”,更是“激活”。
激活就是激活知识,激活能力,激活状态,激活思想,激活生命的触感神经。激活就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积淀,走进崭新的世界感悟旖旎和清新的风景;激活就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积淀,创造具有个性的思想和美丽的文字。
为了激活,我的积淀开始有了更多的“规矩”:需要构建积淀的序列,让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库存分门别类,“检索”方便;需要优化积淀的“思维路径”,让丰富在千丝万缕的牵连中散发活跃的光芒;需要活化积淀的内容,在翻检中让逐渐“冷落”的一切熔铸进现实的活力,转化成永恒的新鲜;需要整合积淀的精髓,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语言的智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语文教育就这样在蹒跚和回眸中蜿蜒前行。“激情—积淀—激活”,这只是我过去和现在历程的简单归纳,绝不是我语文教育探索的全部和终点。特别是当我每天早晨走向讲台,面对一群有无限希望的学生的时候,我总在忐忑不安中检讨着自己的语文教育主张,企盼能够有一天,真的可以说:在学生最美丽的一段时间里,语文为他们的生命留下过一抹儒雅的绚丽。
标签: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