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与崇拜——青少年追星现象探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崇拜论文,偶像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初,当美国篮球巨星迈克·乔丹向世人宣布正式退出篮坛时,一向以乔丹为自己心中偶像的杭城某校初三学生陈东明,双眼紧紧盯着电视屏幕,心一下子缩紧了。他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如日中天的乔丹为何要离去?陈东明看着看着,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这夜他辗转难眠……自从爱好篮球以来,陈东明心中最崇仰的英雄就是迈克·乔丹。在他的书桌上、床四周,还有课桌旁,都贴放着乔丹驰骋篮球场的照片。在他眼里,这世上乔丹最酷、最可爱。每当自己不顺心或遇到困难时,只要望一望乔丹那双闪亮、灼人的眸子,他浑身就来了劲,顿时有说不出的畅快……
陈东明之所以为乔丹的隐退而忧伤乃至寝食难安,是因为在他心中,乔丹已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他的偶像。
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近几年,青少年中的偶像崇拜现象起来越突出了,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追星”——从以往以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科学家等为追逐的对象,转而追逐当代大红大紫的影星、歌星、球星。某重点中学对全校高中学生进行了“你最崇拜谁”的问卷调查,结果有86%的学生崇拜的偶像是影视歌星,其中张惠妹、柯以敏、齐秦、刘德华等人出现的频率最高。追星现象逐步营造了一支特殊的群体——追星族。追星族的表现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竭力收藏偶像的照片或肖偶画且多多益善,并装在随身的包里、衣袋里,贴在卧室墙四周或放在书桌上,时时欣赏膜拜;
——模仿偶像的一举一动、作派或衣着打扮,追求和羡慕其美丽或潇洒的身姿、面容或特别的服饰;
——为得到偶像的亲笔签名或一睹其风采,不惜千里迢迢赶来或在漫漫寒夜中苦苦等候,却从不知疲倦;
——为了能和偶像握个手或亲吻一下,甘冒被狂热人群挤伤撞残的风险而奋勇向前,哪怕遭到偶像冷遇也心甘情愿;
——对偶像的身世、行踪、血型、星座、婚恋、起居等细节非常关心,不厌其烦地挂在嘴边,以致开口“动力火车”,闭口“无言良品”;
——头截耳机、身挂“随身听”,经常光顾音像制品商店寻觅偶像新版的音像带,先听(睹)为快;
——在偶像出场的场合欢呼雀跃,喊哑了嗓子、拍红了手也无所谓;
——毫无节制地给所崇拜的偶像写信、寄照片、表达心意乃至爱慕之情,大有非君“今生不娶、此生不嫁”之意……
对此,有人摇头叹息,有人讥讽挖苦,更有人横加指责乃至明令禁止,这些人偏偏没有从“追星族”的内心和他们身处的环境去多问几个为什么?
凡事有因才有果。当今青少年中追星现象蔓延,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从社会原因来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就凸现出来,尤其是沿海较发达地区,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选择多元化,影视文化更趋繁荣、家电消费也一波三浪、日益普及。这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传统电影广播的基础上,卡拉OK、VCD和家庭影院的兴盛, 客观上使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认识、接触、欣赏各类明星的表演,领略其风采;第二阶段是大屏幕彩电进入家庭、有线电视频道大幅增加,卫星台、专业娱乐台的出现,使一些“大腕”明星或新星的影响力更大,往往是一位“新星”如旭日东升、大放异彩之际,一些青少年便开始趋之若鹜、顶礼膜拜。比如电视剧《还珠格格》一炮打响,主要演员赵薇、苏有朋等人就成了某些青少年的新偶像;新《神雕侠侣》火了一把,杨过与小龙女凄婉的爱情故事倾倒了众多青少年,男女主人公扮演者古乐天、李若彤自然成了青少年竟相崇拜的偶像;第三阶段是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的繁荣,上网成为一种时尚,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关各类明星的网址、光盘比比皆是,给一些青少年崇拜偶像提供了更强大、广阔的工具和天地。比如日本歌星酒井法子的资料光盘、生活网站就成了许多青少年争相光顾的对象。
影视文化和电子媒介、电子出版物的繁荣,致使国外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这些影响对当今青少年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节日文化渗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原来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的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特别是圣诞节,已成为许多青少年重点纪念节日,一些人甚至把圣诞节凌架在传统节日之上;二是对西方服饰文化和选美文化的认同或赞美。一些青少年十分关注诸如巴黎服装节、美国一年一度的世界选美大会等,把一些好莱坞明星的服饰作为自己的打扮标准,肆意炫耀;三是西方休闲文化影响了他们的闲暇生活。许多“新潮”青少年开始时兴起Party风,什么结伴郊游、生日聚餐、 化妆舞会、网上聊天等。凡此种种,从某种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审美价值、鉴赏标准、欣赏口味等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当今一些青少年更容易接受、认同明星的生活方式或举止言行,为青少年追星现象的蔓延提供了一种文化氛围和便利条件。
从心理原因来说,当今青少年追星风行还缘于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些人试看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很有魅力、无魅力和魅力中等的人,然后让看照片的人在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如他的职业、能力、婚姻状况等)评论照片上的这些人。结果发现很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高分,而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认为“有魅力、漂亮潇洒的人各方面都好”的心理,就是一种光环效应。它告诉人们:当一个人被某人那突出的外表和气质所吸引时,就会觉得他什么都是美的,成语“爱屋及乌”及“情人眼里出西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难发现,当代各类明星与众不同的打扮、独特的包装效果或漂亮出众的形象,恰恰符合了光环效应的特征,自然也就容易成为青少年心目中所追逐的偶像。
——从众心理。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安置着银幕的大厅中坐着8人,先在银幕左边放映出一条任意长短的线, 然后在右边放映出另外三条(其中一条与左边的线一样长,另两条则明显不同)。 这8个人的任务是独立说出后放映的三条线中哪条与左边那条相等。实验结果耐人寻味:银幕上出现一条明显与左边不同的线时,8 人中有一人大声说“一样”,结果以后几个先后随了大流。这种在旁人或外在因素影响下所作的决定,便是一种从众行为。青少年缘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从众(即跟风)现象。许多青少年不自觉地接受了当今某些媒介连篇累牍地介绍甲明星如何会生活、乙大腕怎样浪漫度假等等宣传后,内心向往、羡慕而随了周围同学追星的大流。
——炫耀心理。青少年喜欢表现自我,喜欢惹人注意,炫耀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一些“追星族”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质、见识高人一等,经常拿自己的崇拜偶像作为炫耀的工具,以获取一种莫名的满足或虚荣心。有一位高一女生把自己从某小报上抄来的有关齐秦与王祖贤婚恋内幕的所谓“小道消息”。肆意在同学们中间炒作,添油加醋,使班上一些“齐迷”、“王迷”争相围着她转,为此她感到非常自豪、得意万分。
——逆反心理。青少年随着独立意见、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讨厌别人把自己当孩子看,急于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这时就会出现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的逆反心理。一些同学的追星亦如此:老师和家长不让我听歌,我偏听;不让我喜欢某明星,我偏喜欢。
可见,青少年追星现象有着诸多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追星”的深层原因,我们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处理这一问题。
首先要肯定的是,追星是青少年的一种正常精神需要和心理表现。概括地说,当今青少年的社会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求新,越是新奇、新潮、新派的东西,越是喜欢,并以标新立异为荣;二是求奇、求刺激,凡是好奇的东西、刺激的玩艺都要想方设法去尝试一下,渴望探个究竟;三是求美、求酷,正如一首流行歌曲里唱的“男人爱漂亮、女人爱潇洒”,以俊男倩女或金童玉女为美。
笔者以为,对待青少年追星现象,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避免简单化,即孤立地看待追星消极的方面,否认它的积极一面,尤其是否认追星对青少年的精神支柱和激励作用。客观地讲,追星作为偶像崇拜的典型表现形式,是一个人对心目中的理想、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不管这种追求是如何幼稚、不成熟,它毕竟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鼓舞和鞭策作用,这种精神上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只要积极引导,就能发挥其潜在的积极作用。二是避免粗暴化,即用压服、命令的手段强制性逼迫青少年放弃追星。追星现象虽不能说是一种隐私,但毕竟是青少年做人的一种权利,他们有自己追求偶像、选择生活时尚的自由,正如当今成年人热衷于居室装饰,把居室装修作为一种生活时尚一样,青少年追星只要不出格或危害他人、社会、成年人也就没有资格横加阻止甚至高压禁止,这也是尊重青少年人格尊严的需要。
其次,对“追星族”来说,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凡事皆有度,一旦超过临界点,即使是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追星现象可以理解,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不加节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光阴似金,应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业上,不能把“追星”当作一件大事过份地耗费时间和精力,更不能荒废了学业。一些青少年不善于把握自己,追星追得如痴如醉、似狂似癫,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想入非非、出现心理障碍,到头来误了自己,得不偿失。
此外,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并注重实效性。教育青少年处理对学习与“追星”这一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教育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有节制。同时要因势利导,教育青少年向身边的英雄人物(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等)学习,在教育的实效上下功夫。
标签:青少年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