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络病学说论治干燥综合征初探论文_盛康1,2,丁炜1

从络病学说论治干燥综合征初探论文_盛康1,2,丁炜1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

(2.苏州市中医医院 江苏苏州 215007)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导致机能受损。有大约40-50%的患者有心脏、肺脏、肾脏等多脏器受累。干燥综合征可以单独存在(即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即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SS)。最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不同研究中据估计患病率介于0.1%-4.8%之间,患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 1:10。是危害人类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我们从“络病”学说来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做如下论述。

1.从络病学中认识SS

燥痹病因多端,机制复杂,病因言燥,非单指六淫之燥,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如清?孔尚任《会心录》曰:“燥证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也。”因此,燥的形成不外六淫致燥和燥邪内生,气运太过,燥气横逆,天行燥烈之气,干旱燥盛,大地皴裂,沟河干涸,禾稼枯萎,人居其间,身受燥毒,津液失充并体液受燥毒之蒸而外泄,致津亏液涸,燥痹乃成。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脑胁痛……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外邪致燥,并非专指燥邪,与“春初温升”,“夏热炎炎”及“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或“久晴无雨,秋阳以暴”有关。其他五邪均可致燥,风暑燥火四邪为阳邪,阳热亢盛伤津耗液;风寒伤人能化热,风热伤人能化燥,热则耗液,燥则伤津。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天气肃而燥胜,或风热致气分,则津液不腾。” 燥痹可由外邪致病,也可由内燥致痹。内燥系指燥自内生,如素体为木形之人或火形之人,阴虚体质,内有郁热,血中伏火,多从热化、燥化使阴津亏虚;或过食或嗜食辛辣香燥火炙之品等,损伤脾胃,津液不布;或脾胃阴亏,津液乏源;或脏腑功能失调,火克肺金,金失肃降,津液衰少而生燥;或情志失调,肝郁化火;或五志过极化火,火热伤津成燥;或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津液失布而成燥。《易经》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 “凡诸燥症,皆火灼真阴,血液衰少。”

清代名医叶天士将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归纳为络病,创立“络病学说”。人与天地相应、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仆损伤、时疫酒毒等均可影响络脉气机,继而引起血行瘀阻,久而久之则形成络病。这主要由于经粗而络细,经脉气血旺盛,不易受邪,而络脉细小则容易受邪,气血阴阳容易失去平衡。另外气虚之人,染邪机会增多,而且缠绵难愈,容易形成络病,说明络病本虚是主要原因。

络脉病证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本虚气弱,再感受六淫之邪。如风、寒、湿、热之邪,久居不去,蕴结络脉,与络中气血相搏结,瘀凝阻滞,络脉痹阻乃发而为病。《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脉中则气不通”,盖寒主收引,可致

血络收缩,血气稽迟,痹阻不通。《灵枢?百病始生》记载寒邪可导致络脉血行瘀滞,郁怒可使阳气不化,导致“汁沫迫聚不得散”,及“津液凝聚,著而不去”,风为百病之长,本虚之人最为怕风,风邪又每与寒、热、湿邪相合,侵犯经络,使其痹阻不通,形成络病。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也能损伤络脉气血。如《灵枢?百病始生》曰: “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六输不通……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五志过极,可致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出现瘀阻络脉之病变。若平素操持太甚,形劳伤阳,阳气不足,气不行血,亦成瘀痹。暴饮暴食、起居无节、用力过度可使络脉受伤而出现出血症。内伤于忧郁、愤怒,则络内外气血痹结不行而形成积聚。络脉为人身气血渗濡之通路,此通路受阻,则会变生诸证。其中以损伤气阴、停痰聚饮为临床多见。瘀血阻络,气血精微濡渗不畅,机体失养,脏腑生理功能失职,日久必会导致整体气血虚弱之证。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言:“脉泣则血虚。”若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泛溢脉外,或衄或崩,气血自当耗损。络阻日久,势必化火化燥,消灼津液,损伤阴血。《血证论》曰:“痰水之壅,主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久病难愈,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瘀阻脉络,致血液运行不畅,脏腑阴血亏虚;又因血瘀而气滞,气机受阻,气机,致津液不能敷布,则燥愈甚。唐宗海《血证论》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随气上升。”燥邪延绵日久,灼伤津血而成痰瘀,痰瘀阻滞气机,气机失常,津布障碍,内燥更甚。

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的枢纽和通路,说明络病是与血和血管有关的病证。因此络病的西医学概念可能与微循环障碍、微小血管病变等有关。现代研究证明[1][2],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和明显的血液浓、黏、凝、聚改变,即中医所说的血瘀症候,是该病“久病入络”的病理学基础。

2.以络病为基础SS的治疗

从本质上来说络病是一个虚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干燥综合征也是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燥热、痰凝为标。故治疗常以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溃痰软坚为主。

2.1 补气养阴

先天禀赋不足,阴液匮乏;或忧思劳倦伤及脾脏,营阴受损,津液不足,难以为继;或房劳过度,肾精耗伤;或久病失养,精血内亏;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或产后失血过多等,均可致使津液耗伤,阴血不足而肢体、关节、脏腑等组织失运失荣,而成燥痹。气虚血亏,阴液无以生化,脏腑失于濡润,燥从内生。故益气补血、养阴清热为SS治疗之基础。董振华0自拟益气养阴生津方(生地、麦冬、元参、升麻、葛根、枸杞子、花粉)加炒薏仁、山药、白术、茯苓、乌梅、干姜。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

2.2 活血化瘀

经脉脏腑病证,日久传入络脉,影响络脉气血和津液运行,导致络病。瘀血阻络贯穿络病始终,因此活血化瘀通络是络病的治疗原则。干燥综合征气虚阴亏,致血涩津滞,血液运行不畅,瘀阻脉络,气机受阻,津液不能布散全身。气虚、血瘀、燥热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因此干燥综合征治疗中,活血化瘀是重要的治则,打通脉络,才能使气血运行、津液布散通畅,燥能自除。《血证论》曰:“瘀去则不渴”,正是如此。现代药理发现活血化瘀中药丹参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中淋巴细胞转化率,能抑制炎性因子ICAM-1、TNF-α、NFκB65的表达00,此外对IgM、IgG完全抗体及不完全抗体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调节蛋白代谢和免疫功能,同时还有抗凝、改善血液粘稠性等作用。另有研究表明丹参对离体唾液腺灌流标榜的唾液水分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M3受体激动剂(甲胺酰胆碱,CCh)存在的前提下,这两个药均能明显刺激唾液腺的水分泌量,验证了临床疗效000。周定华[9]等运用养阴活血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对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具有良好作用。中医有“津血同源”之说,津能生血,血能载津,血液的流畅,血中营阴的充足,是津液得以拨散的重要基础。

2.3 化痰通络

久病入络,必致瘀凝,病气缠绵不去。叶氏对络病的治疗强调“凝瘀”的存在,也正因“凝瘀”,而使“病气缠绵”。故将通络法与单纯的活血化瘀法区别开来,并根据《内经》 中“辛甘发散为阳”的论述,利用辛味药物的宣通行散作用来疏通痹阻不通的络脉,提出了“络以辛为泄”的著名论点,创“辛味通络”之大法治疗络病。干燥综合征病势缠绵,经久难愈,必有痰瘀作祟,痰瘀化热伤津致燥,燥瘀日久,亦可化为燥毒,闭阻关节;痰瘀形成,又阻碍气机,致津液不能敷布,则燥愈甚;燥瘀搏结,燥胜成毒,终至燥、瘀、毒互结为患,相互交错,外而阻于经络关节,则关节肿痛、僵硬甚或变形;上则口眼诸窍及皮毛失养,则口眼干燥,皮肤皴揭、皮毛焦枯。故加以辛散药物,化痰通络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显得极为重要。丁炜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活血药,酌加化痰散结药组成的经验方甘皂液,治疗8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总有效率达85%,能明显改善患者口干、眼干等临床症状[10]。

3.小结

干燥综合征以气阴两虚发病基础,燥、瘀、痰诸邪既是病理产物,又与气阴两虚互为因果,循环往复,使病情日趋严重。故在中医治疗中,补气养阴为本,加之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使脉络通畅,阴血充沛,津液布散全身。既从根本上补其气阴之虚,又兼消痰凝、化血瘀、通脉络。标本同治,恢复络脉正常的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治鸿,孔小平,赵芳,等.活血生津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2,27(3) :162-164.

[2]董振华,郝炜新,刘晋河,等.6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及养阴生津中药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3)155-157.

[3]邓颖萍.董振华治疗干燥综合征阴虚夹湿证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29(5):339-340.

[4]赵军伟.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不同配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 及MMP-9 的影响[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5]张利.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不同配比的混合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因子TNF-α及NFκB65 的影响[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6]Murakami Masataka.WEI Mu-xin.Effects of Chinese herbs on salivary fluid secretion of rat submandibular gland[J].The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2007,57:S76.

[7]村上政隆,丁煒.漢方薬の唾液分泌増強機構の調査研究[J].日中医学,2007,22(2):55.

[8]Murakami Masataka,WEI Mu-xin,Qian-De Zhang.Effects of Chinese herbs on salivary fuid secretion by isolated and perfused rat submandibular gland[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15(31):3908-3915.

[9]周定华,徐艳,吴炅,金艳,张前德,周正球.丹地琼玉颗粒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3):252-253.

[10] 刘志,丁炜. 甘皂液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0):1893-1895.

论文作者:盛康1,2,丁炜1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杂志》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从络病学说论治干燥综合征初探论文_盛康1,2,丁炜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