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土建筑是南方古建筑的重要建筑形式,以本土、民间及因地制宜为最大特点,它有别于大式建筑的庄重、严谨,虽式样随意但不失秩序,虽无大式建筑艳丽的油漆彩绘,但精细的雕梁画栋也极尽华美。乡土建筑的真正价值即在于其传统工艺,且地方特色明显,这也是南方各地乡土建筑极尽特色的原因之一。近些年乡土建筑的保护修缮中,大多忽视了传统工艺的地域特色,大有趋于大同的趋势。本次研究以诸葛村为调研对象,本着地方传统工艺能真正实现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的三原原则,让当地的传统工艺得以保留和延续,并能在以后的保护中更为有效的传承。
关键词:乡土建筑、传统工艺、保护、传承
一、概况
诸葛村位于兰溪、建德、龙游三县市交界处,金衢盆地北缘。诸葛村为诸葛镇政府所在地,诸葛镇是三国名臣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南宋末年,诸葛亮第二十五世孙迁徙于此,至明清两代兴建了三十余座厅堂及大批民居建筑,形成了所谓“九宫八卦阵”的村落布局。现村内仍保存了丞相祠堂、大公堂等厅堂及众多的明清民居建筑。
村落布局十分独特罕见,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壮观,结构精巧别致,空中轮廓优美,是南宋末年诸葛亮二十世孙诸葛大狮公迁居此地后,为纪念先祖诸葛亮而按九宫八卦阵图式精心设计构建的。位于诸葛村九宫八卦图中心的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构筑的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归入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个部位。更为神秘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环抱诸葛村,构成天然的外八卦阵形。
诸葛村内建筑以“青砖小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为主要建筑特色,结构之精、布局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建筑类型上的楼上厅和前厅后堂楼,也是其建筑平面布局上的一大特点。
二、建筑基本形制
诸葛村乡土建筑平面布局大致分为单幢式和合院式两种,其中又以合院式较为典型,大多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基本呈矩形,外墙砖砌,内墙板筑,封火墙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瓦屋面。建筑主要采用抬梁穿斗结合式承重结构,用圆木柱,少数等级较高的采用石柱,下设石质鼓形柱础及方形柱顶石,三合土地面,条石台基。
建筑整体布局较为规整,结构合理,明间及廊轩用材大多较为考究,做工十分精细,雕刻精美,充分突出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建筑天井及四周设有完善的明暗沟渠,科学而精密的设计经受上百年的考验,仍承担着整个村落的排水重任,是其科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各部位工艺
1、台基
台基是建筑之基石,在传统建筑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筑的构造里也有不同的做法。诸葛村的乡土建筑台基大多采用当地石材红砂岩,首先因其采石运输方便,就近取材;其次,红砂岩具有一定的防潮作用,是作为房屋建筑的优选石材,但红砂岩的弱点是易随大气环境、雨水及温度的变化产生风化作用,时间久远后表面会出现酥碱、粉化等风化现象。
诸葛村内大体上分为三类建筑,一类为等级较高的公共建筑,如:丞相祠堂、大公堂等,此类建筑体量大,建筑规制高,台基均采用大条石砌筑,条石长度尺寸约为8鲁班尺(约为220cm),砌筑层数一般大于三层,错缝砌筑。第二类为等级稍高的民居建筑,如信堂路83号民居建筑,该类建筑因在规制上不可逾越宗祠等公共建筑,建造规格相对于公共建筑略低,但是体量较大,且大部分建筑均各具特色。该类建筑台基采用小条石砌筑,条石长度尺寸约为6鲁班尺(约为165cm),砌筑层数普遍为1-3层(高差较大处除外),错缝砌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类建筑为最普通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一到两进,是村内最为普遍的建筑类型,该类建筑部分采用条石,但条石尺寸较小,且规格不一;另有部分采用块石垒砌,最上层采用压面石,砖墙立于压面石之上。
2、三合土地面
诸葛村内的建筑室内地面大多采用三合土地面或是方砖地面,一般等级较高的采用方砖铺设,但大部分建筑采用三合土地面。三合土地面的做法具有当地的特色工艺,采用黄沙、石灰及当地黄泥为原材料,黄沙:石灰:黄泥的比例为1:1:3,根据此比例搅拌均匀后,进行堆放发酵,待10天左右熟透后进行铺设,铺平压实后放置3-4天,然后进行夯实拍打,随后根据户主条件进行表面装饰,较为常见的为划线或绘制花纹,建筑等级较高的再在表面进行覆油,覆油一般采用鸡蛋清和草木灰调和配置而成,覆油后的地面从表面看类似于“金砖”做法,既不逾越规制,又有其效果,实属古代匠人之智慧。
3、墙体
建筑墙体主要分为外墙和内墙,村内建筑外墙基本为青砖墙,内墙做法主要为板壁和竹编泥墙两种。
外墙:村内建筑外墙基本采用青砖砌筑,青砖尺寸较为固定,长15.5-16cm,宽33-35cm,厚3.5-4cm,台基之上采用青砖空斗砌筑,一顺一丁,错缝,每砌筑3-5皮砖,用黄泥与红泥搅拌后的浆液由上往下浇入墙体,泥浆慢慢变硬后具有胶结作用,加强墙体牢固性。青砖墙体采用石灰砂浆粘结剂,原材料为黄泥和石灰,石灰砂浆灰缝约0.2-0.3cm。大部分青砖外墙内侧用抹灰层,因青砖墙体砌筑较为平整,因此大多建筑抹灰层紧采用石灰浆刷白1-2道;青砖外墙外侧部分建筑也采用石灰浆刷白,部分建筑不施抹灰,直接为清水墙,抹灰层的厚度普遍为0.1-0.2cm。
内墙:板壁与竹编泥墙为主要的内墙做法,板壁采用1.5cm厚木板企口拼接而成,卡入四周的抱框榫卯中;竹编泥墙大多在木柱及梁架之间使用,在木柱及梁架之间现场编制竹编,竹编与梁架之间设置榫卯连接,编制完成后用黄泥和稻草搅拌而成的泥浆填充竹编,找平表面后,用石灰浆刷白,竹编厚0.4cm,主筋厚1cm。
4、大木构架
大木构架是建筑最核心部位,一般等级较高的建筑部分采用石柱,大部分建筑采用木柱、木梁、木枋、木檩搭建成大木构架,采用抬梁穿斗结合式承重结构。建筑大多采用本地木材,但各部位的木构件选材较为讲究,如木柱一般采用杉木、枫木及梓木等;梁、檩、枋一般采用杉木、樟木及枫木等;雕刻构件一般采用樟木等,木柱柱头上均设坐斗,大梁以冬瓜梁为主。
5、屋面
建筑屋盖由下往上为:椽子、望砖(出檐或披檐处会使用望板)、小青瓦、屋脊(小青瓦清水垒脊)。用圆椽或方椽,施望砖或盖望板,小青瓦屋面,清水垒脊。小青瓦规格:大瓦(斜沟)260x240mm,中瓦(底瓦)210x210mm,小瓦(盖瓦)180x180mm,瓦陇间距:约115-120mm。望板尺寸一般为15mm,望砖尺寸为15X140X230mm,檐口用15-20X120-150mm封檐板,圆椽直径80间距150-190mm或方椽60-100X60-100mm,小青瓦铺设采用“一搭三”做法。
四、结语
诸葛村乡土建筑在我国南方乡土建筑类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是浙江省著名的乡土人文景观,也是兰溪文化旅游发展的龙头。诸葛村乡土建筑的传统工艺是诸葛村乡土建筑的精髓所在,建筑虽经历上百年,但大部分建筑仍保留着原有的建筑形制及建筑工艺。诸葛村虽在其村落布局上名满天下,但细细品来,其建筑的细节也是特色之一,而这些细节就是每一栋建筑的每一个部位的精细工艺,正因为有这样一座座精美的载体,才能更好的体现几百年前村落设计者的理念。
诸葛村现如今作为历史名人后裔的聚居地,也是许多异地宗亲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归属,具有与其他所有乡土建筑一样的认识价值和情感价值。因此,对于建筑的保护,特别是对于每一栋古建筑细节的保护,就是对于价值的保护,就是对于精神情感的保护,更是对古代人智慧的保护。
论文作者:丁幽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建筑论文; 诸葛论文; 乡土论文; 青砖论文; 小青瓦论文; 台基论文; 村内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