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人们对其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越来越多,各个层次、不同规格的研讨会接连不断,实践探索丰富多彩,可以说是热潮涌动,势头强劲。但在热潮的背后存在着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人们在认识上很不一致,甚至还存在某些误区;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次,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的浪潮,迫切需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冷静思考。笔者基于2010-2013年所在单位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验项目”的成果,对相关问题作些梳理。 教育国际化:是客观要求,还是主观愿望?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只要有国际间的交往,就会有教育的交流,就存在教育国际化的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屏障减少了,其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因此,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国际化是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本质是各个国家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各个国家合作也好、竞争也好,归根结底要依靠国际化人才。为了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一些国家都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已把教育国际化列为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第二,教育国际化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已有的研究认为,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现代化大都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系统纵向的历史因素的积累和延续,导致教育现代性的持续增长;另一种形式是不同教育之间通过横向的扩展与传播、冲撞与融合,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给原有的传统迅速注入现代因素,诱发新旧之间的冲突、矛盾,进而实现融合和创新。这两种形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除了继承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秀成果以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进行创新。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之一,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因此,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教育国际化之中。消极回避,会导致封闭和落后。积极应对,我们就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世界教育之林赢得一席之地。 教育国际化:不是什么,是什么? 人们对教育国际化在认识上存在某些争议和误区,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盲目性。追根溯源,是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导致的。教育国际化不是走向同质化,更不是西方化。教育国际化也不是简单等同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课程、海外留学、办国际课程班、办国际学校、建立姊妹校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部门、学校、民间组织在全球化进程中,从本国立场出发,为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国际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教育国际化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考察一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没有一个国家不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的发展战略的。一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都反映了本国的利益诉求,都是为了提高本国的教育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例如,美国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法律政策体系建设,使教育国际化服务于国家竞争;英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学校面向全球交流,以提高校长和老师的国际视野;日本政府相当重视侨民及海归学生的教育,帮助这些学生形成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借助这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助推日本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本还在中小学增加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要素。 第二,以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我们既要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又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去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笔者以为,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意识为主,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实践证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在区域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无论哪一种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态,都是通过交流与合作完成的。 第四,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交流。在教育的不同层面,围绕教育的某个方面交流信息。二是碰撞。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同,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会出现文化差异方面的冲突。三是融合。随着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四是创新。创新是在整合国际间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基础上的内化,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高层次和本质特征。 第五,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开始的。过去人们感受不深,是因为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比较缓慢;现在我们感受深切,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了。其实,我们很早就处于并将继续处于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之中,教育国际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六,教育国际化的结果是各国的教育特点越来越突出。教育国际化不是追求“普世价值”,不是追求趋同,而是在继承本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进行创新,使本国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教育国际化的结果会使各国教育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而不是走向同质。 基础教育国际化:为了什么而推进?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教育国际化研究会频繁召开,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丰富多彩,如建立姊妹校、走出去、请进来、引进课程、办国际课程班等,可谓热闹非常。但是,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中,不乏这样的情形:别的区域和学校做了,我们区域和学校也要做。所以,有的媒体报道“教育国际化看上去很美丽”。为什么只是“看上去很美丽”?这是因为,很多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和学校没有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要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或者说通过这些具体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我们想得到什么?实际上这涉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的问题。 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不是赶时髦,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也不是别人搞了我也要搞,不搞就显得自己落后了,而是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和方法,解决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应该将推进教育国际化与区域或学校教育规划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需要准确把握的。例如,有一个县级实验区,在通过省级“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评估后,进一步明确了“以教育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还有一所民办学校,自建校以来发展很顺利,也赢得了社会较高的认可。但是,学校的干部和教师慢慢产生了自满情绪,甚至有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学校面临着发展的高原期。这时,学校选择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学校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路径。 基础教育国际化:仅是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的特权吗?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不是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的特权?这一问题不仅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在一次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当我们讨论中西教育交流时,一位来自非洲的朋友站起来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总讨论中西教育交流,那么把非洲放到哪里去了?”这位朋友的言外之意是非洲也应该参与到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说到底,教育国际化是整个教育领域对全球化影响的应对过程,而全球化的影响是不会挑选特定的地区和学校的,它会影响到每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每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组织和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个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在一个国家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名优学校,还是薄弱学校,都面临着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每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每个地区、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都是教育国际化的参与者。 在一定意义上讲,欠发达地区或薄弱学校更需要参与到教育国际化之中,这可以缩短他们追赶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我们曾经有一所实验学校,这是一所农村民办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周边的农村地区。在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后,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主要是领导班子的想法,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学校按照国际先进实践,引导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了“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大讨论,最终确定了符合学校实际、指导学校长远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让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内化到所有人心中;学校开始树立“学校社区”的观念,开展了“家长义工在校园”“家长义工在社区”等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教育国际化促进了该校教师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教师开始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增强了反思和研究意识,等等。 有人可能会问,发达国家是不是也需要国际化?回答是肯定的。发达国家在教育的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甚至掌握着世界范围内教育的话语权,但他们的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也需要向其他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学习。例如,近些年来,在中国教育尝试着向美国教育学习其强调个性、多元化、注重创新和创造、降低标准考试影响的同时,美国教育则在学习中国教育的某些做法,即通过标准化考试和统一教学大纲来衡量和确保教育质量。所以,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不分发达与落后、名优与薄弱的,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逐渐卷入所有的国家以及一个国家所有的地区和学校。 基础教育国际化:“化”什么?如何“化”? 这里的“化”就是在国际视野下的变化。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反映:想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却不知从何下手,或者认为抓某个方面就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了。这实际涉及对教育国际化内容的理解问题。基础教育国际化不是基础教育某一方面的国际化,而是涉及基础教育不同层面的方方面面。此时,需要我们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和把握基础教育国际化工作,要了解国际上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要了解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明确我们要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如何达成目标。 基础教育国际化虽然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从工作策略来讲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以点带面进行推进。切入点的选择要与本区域、本学校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实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县级)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和课堂层面,建议在每个层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在区域层面,有的实验区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读本,指导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层面,有的学校结合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制订,以学校改进作为切入点,通过参加课程教材中心的学校评估认证,来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在课堂教学层面,我们则指导学校进行“个性化教学”实验。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兴起和推广大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目前,在英国、美国以及国际学校的课堂中比较普遍。个性化教学的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和掌握21世纪各种学习技能的国际型人才。 基础教育国际化:仅仅是机遇吗? 基础教育国际化浪潮,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概括起来,基础教育国际化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的挑战: 第一,如何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防止以下两种倾向:一是要避免“全盘西化”。从理论上讲,教育交流是相互的。但在实践中,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往往是从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向后发展国家和地区辐射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主流教育话语权也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受发达国家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后发展国家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时,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教育主权侵蚀和教育民族性消解的问题。例如,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如何在引进国外课程和整合中外课程时做到以国家课程为主,如何对待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规范管理的问题。总之,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始终使基础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防止“民粹主义”。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本国的东西什么都好,拒绝国外先进的东西。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对教育国际化表现出忧虑心态,甚至反对提基础教育国际化。这既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规律,也会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防止以上两种倾向,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教育国际化不仅包括吸收国际公认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也包括保持本国的优秀教育传统,它是共性与个性、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其次,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同时,还要宣传本国优秀的教育经验,扩大本国教育在世界的影响,提升本国教育在世界中的地位。再次,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创新,并使之本土化。 第二,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创新?教育国际化是国家之间教育的交流、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而在基础教育国际化中,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教育本土化是指民族国家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在保持本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有利于本国教育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进行创新的过程。教育本土化是相对教育国际化而言的。没有教育国际化,就谈不上教育本土化,因为本民族的东西不存在本土化的问题。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进行本土化,首先需要研究清楚本国教育现状,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从而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在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时,要分析其产生的具体社会环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使是国外教育中的精华,也要研究它是不是适合中国的社会环境,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否则,基础教育国际化就会热热闹闹地“走过场”。例如,我们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培训时,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疑问:国外班额小,个性化教学容易操作,而中国中小学的班额比较大,能否实施?通过探讨和实践,他们发现,个性化教学在大班额的条件下,也是可以实施的,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势头非常强劲。基础教育国际化得到了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很多地方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但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1)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些人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过于片面。像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中小学国际间的人员和项目交流;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办国际部,吸引外籍留学生就读,或者让本土孩子接受国际课程,方便将来留学等。(2)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思辨较多,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较少。目前许多基础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概念的辨析和认识上,缺乏长期的、扎实的教育实践基础。(3)相关政策滞后,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政府部门对如何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尚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呈现出粗放、表面和失范的特点。(4)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能力不足。关键是校长和教师不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素养。 针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推进策略: 第一,积极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域推动为主体。中小学校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主体。但大多数中小学校尚比较欠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相关资源,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当前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域推进比较适宜。政府部门应该将基础教育国际化纳入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整体谋划,统筹考虑,超前制订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以加强对中小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第二,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内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多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甚至有的中小学校还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了校本课程。应建立中小学校之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交流机制,引导中小学校不断丰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第三,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要求。要始终明确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为了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针对区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好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切入点,使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成为解决区域和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过程。 第四,提升校长和教师的国际化素养。首先要拓展校长和教师的国际视野。要建立了解和跟踪国际上前沿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机制;要鼓励校长和教师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付诸实践;了解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与礼仪。其次要提高校长和教师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外语的整体水平,增强其跨文化理解意识,鼓励校长和教师积极向外展示本校的办学经验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第五,建立信息交流与研究机制。鼓励研究机构和个人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验和培训,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水平,加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指导。同时,要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验的交流机制,共同分享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共同研讨基础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第六,建立中外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国际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其实质是对国内和国际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相互依赖。因此,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在区域和学校层面建立起中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使区域和学校能获得最需要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点”的冷思考_教育论文
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点”的冷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