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中学入学试题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兼论2008年北京中学入学考试试题_菱形性质定理论文

发挥中考试题在教学改革中的导向作用——兼评北京市2008年中考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北京市论文,教学改革论文,年中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比如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参与不够深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不够落实的问题;存在着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强化题型训练的问题;存在着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发挥中考试题“指挥棒”的正导向作用,可以使广大教师明确方向,主动探索,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2008年的北京中考试题在这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是一份比较好的试题。

一、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

试题在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中,结合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这份试题中结合了奥运会、京津城际铁路、“限塑令”、抗震救灾等内容,探索了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的途径。

例1 京津城际铁路将于2008年8月1日开通运营,预计高速列车在北京、天津间单程直达运行时间为半小时。某次试车时,试验列车由北京到天津的行驶时间比预计时间多用了6分钟,由天津返回北京的行驶时间与预计时间相同。如果此次试车时,由天津返回北京比去天津时平均每小时多行驶40千米,那么这次试车时由北京到天津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第21题)

评析:本题是传统的行程问题,设置了京津城际铁路的背景,赋予了时代的信息。

例2 为减少环境污染,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的商品零售场所开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以下简称“限塑令”)。某班同学于6月上旬的一天,在某超市门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查了“限塑令”实施前后,顾客在该超市使用购物袋的情况,以下是根据100位顾客的100份有效答卷画出的统计图表的一部分:

图1 “限塑令”实施前,平均一次购物使用不同数量塑料购物袋的人数统计图

图2“限塑令”实施后,使用各种购物袋的人数分布统计图

“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购物袋使用后的处理方式统计表

处理方式

直接 直接做 再次购物 其他

丢弃 垃圾袋

使用选该项的人数占

5%

35%

49%

11%总人数的百分比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图1,“限塑令”实施前,如果每天约有2000人次到该超市购物,根据这100位顾客平均一次购物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平均数,估计这个超市每天需要为顾客提供多少个塑料购物袋;

(2)补全图2,并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说明,购物时怎样选用购物袋,塑料购物袋使用后怎样处理,能对环境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第20题)

答案:(1)图略,平均数为3个,每天需要提供6000个塑料购物袋。(2)使用收费塑料购物袋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为25%。

评析:对统计意识和知识的考查,结合了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了环保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但是,本题文字偏多,阅读量较大,对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立足课标要求,注重考查基础,引导过程教学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追求形式,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不够落实的情况。在中考试题中,严格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导向。

评析:本题在梯形中考查了三角形、四边形的基础知识及其推理与运算的技能,引导数学教学在打好基础上下工夫。本题解法多样,给学生比较大的思维空间。比如,还可以过点D作DF∥AB,分别交AC、BC于点E、F为辅助线;可以分别过A、D作AE⊥BC于E,DF⊥BC于F为辅助线;可以过D作DE⊥AC于E为辅助线等。

例4 已知:如图5,在Rt△ABC中,∠C=90°,点O在AB上,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的圆与AC、AB分别交于点D、E,且∠CBD=∠A。

(1)判断直线B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AD:AO=8:5,BC=2,求BD的长。(第19题)

简解 (1)直线BD与⊙O相切。提示:如图6,连接OD。

评析:本题难度适宜,设置了猜想、证明的两个过程,对于引导几何定理内容的教学有很好的作用。它还在圆的基本图形中综合了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引导灵活应用基础知识。

三、注重知识综合,立足能力培养,引导教学改革

能力考查是中考试题的重要内容,围绕基础知识的综合,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证明,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例5 已知O为圆锥的顶点,M为圆锥底面圆上一点,点P在OM上。一只蜗牛从P点出发,绕圆锥侧面爬行,回到P点时所爬过的最短路线的痕迹如图8所示。若沿OM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所得侧面展开图是(第8题)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图形的性质,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例6 已知等边三角形纸片ABC的边长为8,D为AB边上的点,过点D作DG∥BC交AC于点G,DE⊥BC于点E,过点G作GF⊥BC于点F,把三角形纸片ABC分别沿DG、DE、GF按图9所示方式折叠,点A、B、C分别落在点A′、B′、C′处。若点A′、B′、C′在矩形DEFG内或其边上,且互不重合,此时我们称△A′B′C′(即图中阴影部分)为“重叠三角形”。

(1)若把三角形纸片ABC放在等边三角形网格图中(图中每个小三角形都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点A、B、C、D恰好落在网格图中的格点上,如图10所示,请直接写出此时重叠三角形A′B′C′的面积;

图10

(2)实验探究:设AD的长为m,若重叠三角形A′B′C′存在,试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重叠三角形A′B′C′的面积,并写出m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第22题)

评析:本题设置了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图形,运用性质,进行计算。引导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去研究问题的方法,深层次地参与、开展探究活动。

例7 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如图11,在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F的中点,连接PG、PC。若∠ABC=∠BEF=60℃,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图11

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交DC于点H,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

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2)将图11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12),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图12

(3)若图11中∠ABC=∠BEF=2α(0°<α<90°),将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第25题)

简解:(1)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是PG⊥PC;

(2)猜想:(1)中的结论没有发生变化。

证明 如图13(见下页),延长GP交AD于点H,连接CH、CG。

因为P是线段DF的中点,所以FP=DP。

由题意可知AD∥FG。所以∠GFP=∠HDP。

因为∠GPF=∠HPD,所以△GFP≌△HDP。

所以GP=HP,GF=HD。

图13

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

所以CD=CB,∠HDC=∠ABC=60°。

由∠ABC=∠BEF=60°,且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可得∠GBC=60°。所以∠HDC=∠GBC。

因为四边形BEFG是菱形,所以GF=GB。

所以HD=GB。所以△HDC≌△GBC。

所以CH=CG,∠DCH=∠BCG。

所以∠DCH+∠HCB=∠BCG+∠HCB=120°。即∠HCG=120°。

评析:本题运用菱形为基本图形,作为探究的平台,为了解答的要求,试题做了适当的铺垫,然后由静到动,不断加大探索的难度,层次性较强,对于引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具有一定的作用。本题给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考查了类比与迁移的能力。

四、突出重点内容,控制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在中考试题的较难题目的编制上,坚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重点内容,在基础知识的灵活与综合运用上,在思维能力的考查上下工夫。这样做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打好基础,真正落实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在课标的内容之外,在数学竞赛的内容中深挖洞,搞题海战术,使学生负担过重。

(3)在(2)的条件下,结合函数的图象(图14)回答:当自变量m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y≤2m。(第23题)

由图象可得,当m≥1时,y≤2m。

评析:本题是一个函数与方程的综合问题,围绕函数的基本概念、代数变形、函数图象,编制了三个小题,重点知识相互综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类题目有利于引导教学立足课本,在重点知识的落实上下工夫。

例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B的坐标为(3,0),将直线y=kx沿y轴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恰好经过B、C两点。

(1)求直线BC及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点P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APD=∠ACB,求点P的坐标;

(3)连接CD,求∠OCA与∠OCD两角和的度数。

解 (1)因为y=kx沿y轴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经过y轴上的点C,所以C(0,3)。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3,

因为B(3,0)在直线BC上,所以3k+3=0。

解得k=-1。所以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

所以△CBD∽△COA。所以∠BCD=∠OCA。

因为∠OCB=45°,所以∠OCA+∠OCD=45°。

即∠OCA与∠OCD两角和的度数为45°。

评析:本题是一个代数与几何综合的题目,围绕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图象,需要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开放性,对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标签:;  ;  ;  

充分发挥中学入学试题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兼论2008年北京中学入学考试试题_菱形性质定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