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中医医院 湖北汉川 4316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50例周围型肺肿块患者并给予增强CT检查、磁共振扫描及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对比分析三组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增强CT检查病灶部位、病灶形态、病灶边缘与磁共振扫描无差异(P>0.05);增强CT检查血管集束征结果优于磁共振扫描(P<0.05);磁共振扫描检查内部坏死灶结果优于增强CT(P<0.05);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检查周围型肺肿块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更有优势(P<0.05)。结论 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应用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诊断结果更有助于临床提高有效参考依据及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增强CT;磁共振;周围型肺肿块
周围型肺肿块是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肺部病变表现,导致周围型肺肿块主要是因为肺部炎症、肺结核、肺部恶性肿瘤等。针对周围型肺肿块疾病特点,早期确诊以及给予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可以有助于控制疾病持续发展,有效改善疾病预后[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分析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周围型肺肿块患者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有:性别:3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31岁至60岁,平均年龄为(53.62±1.28)岁;平均肿块直径为(3.44±0.61)厘米。所有参与本次研究工作的50例周围型肺肿块患者均清楚了解本次研究工作目的及内容,积极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1.2.1增强CT扫描方法
参数:FOV调整至300mm,准直器调整至0.6mm,PIYCH调整至1.0,电流调整至100mA,电压调整至120kV,层厚调整至5mm,层距调整至5mm。体位:调整患者体位为常规抱头仰卧位;扫描范围:肺尖直至肺底;给予患者肘静脉注射碘普罗胺对比剂80ml,控制速度约为4ml/s,扫描分为三段,包括25s,45s,60s。选取ROI为肿瘤最大径线70.00%。
1.2.2磁共振(MRI)扫描方法
首先给予患者行屏气训练;体位:调整患者体位为常规抱头仰卧位;操作:在患者胸部位置放置体部阵距线圈,自患者头足位入主磁场;给予患者常规监测呼吸及心率变化;给予患者施行全胸部扫描,应用半傅里叶进行单次激发并采集快速自旋回波;应用采集技术(T1WI、T2WI)扫描胸部肿块;嘱咐患者自由且均匀呼吸,平均扫描时间约为10分钟。
1.3图像与数据测量标准
所有检查结果及相关数据均由2名放射科经验>3年的放射科医生进行阅片(双盲式),并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发展及进步,临床检查周围型肺肿块方法包括有增强CT、磁共振扫描,该扫描技术优点众多,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2]。
应用有增强CT可以明显鉴别磁共振扫描信号重叠的肺癌及纤维化肿块,可以明确反映机体肿块血供情况,更能够提升空间分辨率,可以更清晰显示细微病灶的密度信息、形态信息以及边缘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磁共振扫描缺陷,有效提高临床鉴别诊断周围型肺肿块的能力[3]。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磁共振扫描有着众多优势,如高分辨率,多参数选择,多方位选择以及成像序列多等,被临床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诊断肺部肿块之中。在区分肿块以及阻塞性炎症时,通过磁共振扫描可以有效反应肿块内部具体组织成分以及具体坏死实况,以及针对胸膜、胸壁等有无被侵犯的敏感度。磁共振扫描与磁共振扫描可以形成互补作用[4]。
综上所述,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显著,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可以更有助于准确判断周围型肺肿块的良恶性,值得在临床中加强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静,黄鑫,袁爽等.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及胸膜肿块病变诊断和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8(1):57-60,73.
[2]颜德敏.增强CT协同MRI扫描对周围型肺肿块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4):150-152.
[3]余小君,程斌.CT增强扫描与MRI扫描对周围型肺肿块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4):88-91.
[4]梁静,刘松,朱斌等.全身不同部位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及MRI表现[J].中国医刊,2017,52(8):90-94.
论文作者:李正茂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肿块论文; 磁共振论文; 患者论文; 方法论文; 病灶论文; 价值论文; 体位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