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的思考与启示--兼论闽台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_台湾论文

闽台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的思考与启示--兼论闽台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_台湾论文

闽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的思考与启示——在比较中探索——略论闽台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两地论文,启示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9年闽台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中,笔者感受到了海峡两岸名师们的风采。纵观两岸不同的课堂呈现,对于汉语两地的传承,在比较中引发了如下的思考。

关于教师的引导

闽台两岸的老师都有共通的良好的素质,表现在老师们都对文本进行了潜心的研读,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师关爱学生,教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掌控教学的节奏等都是非常好的,从中也可以看到两岸老师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是丰富的。

在这其中,大陆的老师专业基本功更加过硬扎实,板书更加美观漂亮,普通话更加标准流利。如执教《水乡歌》的龙岩武平实小张艳老师的板书配上了简笔画后如同一幅画。而台湾的老师身上的温婉气质,以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全心倾听和关注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古语有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新课改后,“满堂灌”的现象已经基本上从我们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销声匿迹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为学生提供更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让师生关系更加和睦。但是,经过细心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仍然有着“强势”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不少教师还是在坚决地执行着教案,教师的讲解、纠正在课堂上占有极大的比重,教学的目标是由教师课前精心制定的,一经确定很难更改。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课堂上的一切(包括学生的表现)都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服务,并且时常进行反复精熟的练习,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牵”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知识的习得。

相比较之下,台湾的课堂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老师们会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教室,在教室里贴满海报,甚至把自己打扮成一棵大树(教学《树真好》),为的都是最大程度地拉近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台湾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发言则是更加用心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主导性更强,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讨论,甚至敢于针对孩子的发言提出自己的不解,与学生们共同商讨、解决。比如来自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在执教《再生纸》一课时,为了说明“信纸”究竟是属于纸的“一般用途”还是“创新用途”展开了班级讨论,最后根据学生们的发言,把信纸的用途归属于既是纸的“一般用途”又是“创新用途”,而这一栏老师事先并没有预设好,没有这一表格,老师最后就写在了“一般用途”与“创新用途”分界线上。可见,教师为了学生们的发展可以延缓、修改乃至放弃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多的是平势的而非强势的,无痕的而非刻意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了更好的、真正的体现和认可。教师不会为了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忽视当前学生的表现,而是耐心地倾听着、关注着,帮助学生梳理、解决,并提供不同的策略供学生练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于教材的运用

正如当前越来越强的“语文教师应当是用教材教,而不仅仅只是教教材”的呼声那样,有更多的老师注意到了教教材,或者说单一地教一篇课文的局限性。教教材会让师生的精力集中于一套教材,甚至是一篇课文上,那么久而久之,目光自然会变得狭隘。而用教材教则给师生们展现了更加广阔的教学天地,课外的文本、生活的元素全部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这不正是对叶圣陶老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最好诠释吗?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到了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在增加,技能在发展,对课堂的期待也在提高。教师如果给予学生的仅仅只是一篇课文,或者仅仅只是将课文做了精深的讲解,反复地咀嚼、深挖,那么总有一天,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会消磨殆尽,会觉得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

在海峡两岸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都清晰地看到了老师对教材的掌控,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教师对教材是以一个开发者的姿态,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教材中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大胆的二次创造。这样一来,教材本身的语文特性和文化价值才能浮出水面,完成从文本到教材的美丽嬗变。老师们不再唯教材论,而是把它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补充和拓展。比如南平实小的杨惠玉老师在《学会赞美》一课中让学生放眼生活,向生活中的人们发出赞美,孩子们热情高涨,即刻说出了对解放军、医生等的赞叹。

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老师苏兰执教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的课堂上,文本、图片、影像、音乐比比皆是。苏兰老师就由诗中“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的“演戏”一词,和学生们谈到了电影《梅兰芳》,并播放了8分钟左右的电影片断,还谈到了今后学生们会接触到的另一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看戏》。再比如来自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在执教《再生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了解“复古”这个生词的概念,和学生们一道对比古今,从“衣服设计”谈到“房屋建材”,再到“交通工具”,最后才是和课文有关的“纸的制造”。在台湾教师的课堂上,教材的作用常常只是一个引子,教师总是利用教材牵出更加多元的教学天地,更加重视文与文、书与书之间的链接。学习、阅读不该是被动地接受讯息,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而我们的这项教学工作更多的是由教师来帮助学生完成的。的确,学习课文经典后,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经典上,而应当拓展。

关于教学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由此,我们在众多的大陆语文课堂上看到,教师更强调语文知识的正确性。课前,老师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大多包括“识字解词”“感情朗读”“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课文情感”等。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特级教师林莘老师在执教《凡卡》一课时,就围绕着这些能力对学生展开了全面而扎实的训练。比如,对乡村雪夜美景的一段,教师借鉴了合唱形式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又如,抓住“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中的“藏”字,让学生先换词感悟(学生纷纷用“放、收、装”等字替代),再补白“千万不要……”学生马上就感受到了凡卡对胡桃的珍惜和天真的情怀。再如,林莘老师非常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在课堂上她提出“乡村生活其实也有苦有乐,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乐?”这个简短的问题,马上引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明了:“这是一种对比,反衬出凡卡城市生活的悲惨,由此我们也要和作者一样学会选材,不能什么都写。”在此处教学写作方法显得非常自然、恰当。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了训练。

而在台湾,老师们更注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培养思维的能力和交流表达。所以大面积有感情地指导朗读不见了,或者根本都不用朗读,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默读和广泛的交流。比如来自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在执教《再生纸》一课时,曾提出如下的学习要求,“先自己快速阅读文章,读好后和伙伴聊聊文章在说什么”,“关于这句话你怎么理解,与伙伴聊30秒”。台湾有一句俗话,就是再聪明的妈妈也会有不聪明的小孩。也许真的妈妈太能干了,小孩子就什么都不会了。那我们就可以把它推及到:大概老师太聪明了,太能干了,一切包办了,学生可能也不大灵光了。所以,在台湾,老师尽量做的工作就是穿针引线,把时间、机会都留给孩子去想、去说。学生不懂得怎么写得更具体,可以借由上课的机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让他懂得。并希望借由孩子们彼此的对话、彼此的讨论,让他们理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希望是孩子自己能够体会出来、感悟出来的,而不是由老师来教给他的。正如课后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境中先生在讲座中提到的:孩子有彼此不同的想法意见是他们最乐于看到的,教师希望做的只是一步一步借由文本这个媒体,借由故事这个东西,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关于技能的习得

不同教学目标的指引,进一步导致闽台两岸的学生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习得了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学生大多会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头头是道地分析课文,但是常常到了课外的阅读理解,他们就有些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就是因为大家在教学时常常就课论课,满足于上好一篇课文,如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层次,文章的起、承、转、合,将课堂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没有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方法上。

在台湾,有着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阅读”的提法,台湾的教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一定对课文内容有着多么深奥和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但他们一定会留心教会学生大胆地表达,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台湾老师苏兰在执教《生活是多么广阔》时,先让学生给诗歌划分段落。有的学生认为是4段,这个答案后来经过论证是不正确的。苏兰老师怎么评价孩子——“记住,学生是有权利错的,不然要老师做什么?大胆说。”“在苏老师的课堂上只有比较不好的答案,相信慢慢地它会变成比较好的答案。”这些话语都极大地安慰了错误的学生,并鼓励他们积极寻找更好的答案。接着,苏兰老师又让学生知道这样的划分是阅读时提取文章要点的一种方法,叫做“观察重点”。之后,苏兰老师又教给了学生们两个名为“关键要旨”和“比较异同”的阅读方法,这都让高年级的学生收获颇多。来自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在进行《再生纸》一课的教学时,通过一个布满黑板的大表格来帮助学生理解“复古”一词,老师和学生从“衣服设计”谈到“房屋建材”,再到“交通工具”,最后才是和课文有关的“纸的制造”。而表格的填充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确切地说是范姜翠玉老师引导孩子们自主完成的,老师只是在填表之初开了个头而已。填完表格之后,范姜翠玉老师还不忘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学习知识的新方法——列表格,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大胆地运用它。

标签:;  

闽台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的思考与启示--兼论闽台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_台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