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和储蓄运行_银行论文

通货膨胀和储蓄运行_银行论文

通货膨胀与储蓄挤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人们在为上万亿元储蓄业绩而津津乐道之时,不能忘记了储蓄“笼中虎”的肆放压力。其实,通货膨胀这只引起储蓄挤兑的幽灵时刻在威胁着我们。从1988年至1993年短短6年时间内,我国银行就经历了因通货膨胀而遭到两次储蓄挤兑,银行资金紧张,支付异常困难。通货膨胀与储蓄挤兑好比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而随,形影不离,因此对它们予以分析探讨,实有必要。

(一)

储蓄挤兑指民众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恐慌心理或弃储愿望,纷纷提取银行存款,致使储蓄负增长。储蓄挤兑的影响较大,轻者使银行资金周转极为困难,重者可引起银行倒闭。尽管储蓄挤兑的原因很多,但关键的还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储蓄挤兑关系在:当物价上涨过多,严重通货膨胀时,民众会采取提取存款购物方式来进行自我利益保护。我国在不算很长的时间里就遇到了1988年、1993年两次储蓄挤兑。

第一次储蓄挤兑分析。从1988年4月开始的全国“抢购风”波及了银行储蓄,储蓄增长减缓,尔后抢购加剧,家电、食品、物品均成为民众争购对象,8月份达到抢购高峰,伴随的是挤兑储蓄风潮,银行储蓄负增长,支付紧张。此次储蓄挤兑之所以发生,主要是通货膨胀和通胀恐慌。受“通货膨胀有益论”和“财政赤字无害论”的影响,投资和货币量在1987年较高基础上进一步过度投入,投资膨胀和信用膨胀使社会总供求严重失衡;加工工业同基础产业矛盾加深,“瓶颈”制约明显,1980年至1988年,彩电年均增长59.9%,洗衣机年均增长87.3%,而同期能源、钢材、木材、硫酸年均只分别增长5.2%、7.1%、1.9%和4.8%;价格改革,调整了长期来价格过低商品,使日用商品、食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上述诸因素致使物价水平普通趋涨,通货膨胀恶化,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和职工生活费用指数分别上涨18.5%和20.7%,1988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比苏联高3倍,比美国高3.3倍,是日本的2.8倍,联邦德国的2.4倍。这对于长期处于物价平衡下的广大民众来说,无法适用价格波动和价格普涨,极易产生通胀恐慌心理,居民被迫提取储蓄抢购物质,而且出现超量抢购。据有关资料,在1988年的抢购风中,居民家庭超量贮存商品达300亿元,提前实现后续几年的购买力。储蓄挤兑虽通过提高利率、保值储蓄等治理整顿手段而得到晚遏止,但1988年的储蓄净增长比1987年少净增107.5亿元。

第二次储蓄挤兑分析。我国在历经三年治理整顿后,1992年市场开始趋于活跃,到1993年我国经济实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该年工业总值增长率高利率高达19.5%,投资活跃,储蓄减少,1993年4至6月份,我国银行储蓄自1988年以来再次出现负增长,其中:1993年4月比3月储蓄就净减45亿元,储蓄再次遭挤兑。这次储蓄挤兑原因颇为复杂,既存在购物保值问题又有分流储蓄因素,但关键的还是通货膨胀影响,它不同于1988年储蓄挤兑之处在于:不仅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而且生产资料价格猛涨。⑴“泡沫经济”作用。沿海房地产售价剧升,1993年初以来主要市场商品房价格半年升幅:北京1.1倍,广州和厦门为1倍,上海53%,深圳50%。北京售价高达每平方米3000至5000元,广州4000元。投机炒作吹起的“泡沫”诱使许多资金投向房地产,试图暴富,这样,抽走了一部分以公款私存形式的储蓄资金。⑵汇率贬值过度。1993年我国人民币汇率贬值最严重的一年,外汇调剂价从1993年1月末1美元兑人民币1:7上升到6月份1:11,短短几个月落差达4元,贬值达57%,许多人误以为人民币就会这样贬值下去,纷纷挤兑储蓄购外币保值。⑶物价全面上涨。据统计,35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费用指数达17%,其中粮食涨34.2%,燃料涨37%、建材涨21%(钢材涨一倍、水泥涨四倍)。而同期储蓄一年期利率仅为7.56%,储蓄利率成为负利率,实际上谁储蓄谁吃亏,城乡居民的自我利益保护行为致使储蓄挤兑,银行资金短缺,支付危机渐露端倪。

两次储蓄挤兑说明了我国银行的脆弱性:1、银行经营过分依赖于储蓄存款;2、银行资产分布欠佳,“短线长用”;3、为日常支付而准备的备付金不足;4、银行难以经受通货膨胀挤兑储蓄的风险。

(二)

目前,储蓄挤兑诱因并未消失,1994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1、投资膨胀推动。1994年我国的经济仍将快速增长,按国家计划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计划为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上年结转的剩余工作量尚有1.44万亿元,故全年的投资需求和资金来源渠道,加上地方对产值的偏爱,故投资规模可能还要突破。投资增长需求扩大,务求基础产业和基础建设加快发展,而在目前情况下投资扩张与“瓶颈”制约的矛盾始终存在。供需悬殊,投资过热致使物价上涨在所难免。

2、货币扩张推动。一般来说,货币投放的增多是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1992年增发货币1159亿元,尚把物价推到13%的高点,1993年中国投放的货币已达1529亿元,增幅35%,全年银行新增贷款4800亿元,增幅37%。1994年中国货币发行将略多于1993年,银行贷款规模略少于去年,但是,1993年多投放的货币,今年将持续释放出通货膨胀的压力。

3、财政赤字推动。虽然国家财政明确了不再向银行透支,不搞赤字财政,但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制约和财政支出的扩大,短期内财政收支实难达到平衡,财政不赤字只是一种设想而已。而赤字财政由于创造了新货币,导致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现存的产品和劳务供给却没有以相同比例增加,这必然会使经济产生一种通货膨胀缺口,致使物价上涨。

4、成本刚性推动。由于1992年以来中间需求过旺,炒买炒卖严重,财务管理松懈,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并传递至消费品价格;企业用工自主权的落实,效益好的企业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纷纷增加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财政较为宽松的地方政府也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补贴,再者1993年10月出台的公务员工资调整方案,也使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普遍增加,从客观上提高了劳动成本,会对物价上涨起一定推动作用。

5、价格放开推动。首先去年已出台的一系列调价措施,其滞后影响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今年仍会有一些价格改革出台,放开煤炭、化肥价格和提高电力、原油价格以鼓励国内各行业参予国际竞争,使价格水平与国际市场接轨而进行的价格调放力度扩大;农业收不抵支,国家在今年新棉、粮上市时提高收购价,今年中国农产品收购价总水平平均将上涨10%以上。而且企业自行订价增多,价格市场主导与宏观管理尚没有衔接好,势必出现一些趁改革之机乱加价、乱涨价现象,推动价格上涨。

6、汇制改革推动。1994年1月1日汇制改革汇率并轨意味着官方汇率向调剂汇价靠扰,即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调,增加了进口商品价格,如果进口商品作为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还会促使其它商品价格的普涨;汇率下浮使出口企业有利可图,它将会提高收购价格来出口,进而带动国内一般商品价格上升,汇率改革引起通货膨胀。

(三)

由于通货膨胀在我国有一定的必然性,而通货膨胀是引起储蓄挤兑的直接诱因,我国银行应该把储蓄挤兑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就银行方面来讲:

1、管住货币是抑制储蓄挤兑的根本前提。通货膨胀既引起储蓄挤兑又迫使经济下滑,防治之策是管住货币,避免货币过量投放。为此,⑴中央银行应独立于政府之外,直属人在的领导,其基本职能是稳定币值,当政府与中央银行发生政策分歧时,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履行职责;⑵货币发行权交给人大,使货币发行脱离政府直接控制,严禁财政发行,并在法律上对赤字财政予以明令禁止;⑶中央银行货币年度投放量以对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指数控制目标的协调搭配为依据;⑷平时注意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有效的间接调控手段来吞吐基础货币,控制信用总量,以免经济大起大落。从而从货币管理体制上构造反通货膨胀的基础。

2、利率杠杆是遏制储蓄挤兑的重要手段。利率对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当利率调低时会刺激需求增长,当利率调高时会促使需求减缓,社会资金回流储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供给不足问题长期存在,不宜刺激民众消费需求,因此利率水平不宜过低。特别是在潜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更要将利率维持在一定水平,以免产生抢购风潮,导致储蓄挤兑,中央银行应充分运用利率杠杆,保持币值稳定。

3、提高备付是应付储蓄挤兑的现实选择。鉴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和通胀压力,明显分流储蓄因素客观存在,专业银行应有足够重视,防患于未然。提高存款准备金比例,且用制度的办法确定下来,中央银行对所有金融机构监督执行;补充银行自有资本,按巴塞尔协议办事,核心资本充足率维系在4%以上,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以便符合国际贯例;在我国证券快速发展环境下,各金融机构应考虑债券和股票融资或投资会挤兑储蓄问题,可专门增设“分流储蓄准备金”一项,以备急需之用。

4、改良资产是应付储蓄挤兑的物资保证。我国银行资产分布长期不合理,“不良债权”,“不良投资”比重大,资产流动性差,这是应付储蓄挤兑之大忌。为此,必须改良银行资产,适当增加短期贷款比重,减少中长期贷款比例,以增强资产流动性;将信用贷款改为抵押贷款,一旦遇到挤兑储蓄时可将抵押品拍卖,以确保支付;对长期亏蚀企业贷款,协同体改委、经贸委及法律部门,依法将企业破产,收回银行部分贷款,避免进一步亏蚀;增加银行对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投资,也是应付储蓄挤兑的好办法之一。

就政府方面而言:

1、增加有效供给。防治通货膨胀有必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适当的紧缩应和结构性供给增长连接在一起,重点应放在增加有效供给来压制价格上涨,这是控制中国特有的供给基础薄弱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必然选择。要增加有效供给,似应一方面抓产品质量,强化产品质量监督,另一方面应加大基础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这是确保有效产品流通和产出的重要条件。

2、价格渐次放开。恢复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在价格轮番上涨机制中钉入一个“楔子”,之后再理顺后续产业的企业经营机制,慎记“无粮不稳”的箴言;针对成本推动现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财务管理,强化税收机制,强化价格监督体系,对随意哄抬物价者,以扰乱社会治安罪论处,重者处以严重刑,以起到震慑作用;国家在必要时可对影响广泛的商品进行直接价格管制,限制上涨幅度,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应付通胀的一般做法。

3、舆论正确引导。做好各项改革措施的宣传解释工作,并将有关改革方案对物价影响的测算结果公布于众,以便及时打消群众的担心与疑虑。还应讲明的是,有些改革措施不仅不会推动物价的上涨,相反还会产生通货紧缩效应,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标签:;  ;  ;  ;  ;  ;  ;  ;  ;  

通货膨胀和储蓄运行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