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师论文,小学数学论文,启示论文,观摩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月24日至27日,本人有幸到南京参加“2006金陵之秋首届名师节暨全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聆听了邱学华、徐长青、刘松、张齐华、刘永宽、刘德武、华应龙等名师的精品课堂教学和精彩的讲座,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一、从宏观层面上看
(一)体现了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以原来的经验来解释教材中的内容,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建构。建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生变化。
张齐华老师的《认识整万数》中,关于万级的数的认识就体现了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原来有个级的数的认识基础,如3、30、300、3000,也会在计数器上拨出这几个数。教师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经验,让他们拨出第五个这样的数,但是学生手中的计数器没有办法拨出万级的数,这就必须要有更多位的计数器才能做到,也就是万级数产生的必要性,学生就想到把同桌的两个计数器合并为一个更多位的计数器来使用,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逐步建立了在原来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的方法,并把左边的计数器上的个改为万,十改为十万,百改为百万,千改为千万,让学生自主学习万级的数,动手拨珠子,并说出所表示的意义,领会万级的数的意义,这就是建构的过程。再如,把拼过来的左边的计数器上的计数单位改写成万级的计数单位时,让学生与个级的计数单位联系,找出对应单位来认识和感受,万级的数位认识也和个级的一一对应,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二)体现了新的教学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做了相当详细的陈述,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简单地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的互动。所以在教学中有两个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师生是共同发展的,这种教学观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里的文本更多的是教师的教案,学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活动,并不是老师传授的,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己去感悟、体验获得的。如体验万级数产生的必要性;体会万级数表示的意义;与个级的计数单位的对应关系,万对应个,十万对应十,百万对应百,千万对应千,以及数位顺序的对应关系,并设计多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分散分级计数的难点;体会同样的数字3在万级和在个级所表示的意义、大小不同,这些都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互动的结果。
(三)体现了新的教材观
过去认为课本是教学之本,教材是圣经,教师根据教材教是绝对没有错的。而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去做,教师有责任进行课程的裁剪,使教材符合学生的情况。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选择合适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或载体。如张齐华老师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先出现许多生活中的有关圆的图形,让学生用圆规自己想办法画一个圆。所有学生都很认真地画着,画完后,张老师又让他们说出画圆的过程和方法,有的还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这时,张老师又让全班学生画一样大的圆,再根据学生所画的圆来认识圆的各部分。这样安排,改变了教材先认识圆再画圆的教学顺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圆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就把认识融入到画圆的操作之中,学生认识很深刻。刘永宽老师在《分数的认识》教学中,用“宁波宁海县实验小学刘永宽”中的“刘永宽”三个字,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刘老师自己的电话号码平均分为4等份,表示四分之三部分让学生画出来。这些改变了教材中死板的材料而用教师本身活生生的素材,使学生学得亲切,学得开心,互动效果很好。
(四)体现了新的教师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所以在课堂上,很多老师不敢讲了,特别是竞赛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一些公开课,老师更是对讲授敬而远之,仿佛一讲别人就要说他在灌输。其实只是教师发挥主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室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课中大多数的活动或者大多数知识都是让学生去探索、体验和感悟的。这几节课中教师很好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关系、很好地处理了自己角色的定位问题。首先,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权在老师手里,但是老师没有乱用这权限,它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裁剪的。如邱学华老师在上完《神奇的数字编码》后的讲座中提到,教师的讲授还是需要的,课堂上的引导、启发和鼓励,都需要。关键是教师在什么地方讲,在什么时候激讲效果好。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了适时的调控,如当学生独立无法完成时,老师及时地组织讨论,当学生在完成顺利时,教师故意制造乱子,如:我还不明白等等,有的时候老师还故意装糊涂:如,我还有一个问题,等等,也就是老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个权是老师主动交,不仅是主动交,还想办法让学生把这个权掌握好。
二、从教学效果看
这几节课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关注了学生的实际和基础
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既要以学生为本。要理解这一点,要求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要驾驭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裁剪。其次,教师要处理好教师和备课或者和教案(教学设计)的关系。备课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作的工作,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和基础。真正的备课要基于学生基础和实际。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时候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
(二)关注了学生参与的程度
1.强化主体学习,关注了学生个体参与的层次
对一节课是否有效就应该三“看”:第一是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了;第二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否适时有效;第三是看学生思考的层次。教师应该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如果你的课堂只有部分学生,甚至是少数几个活跃的学生参与,那么不管怎样,这样的课堂不能算是有效的。这几节课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做得非常好。如:邱学华老师上的《神奇的数字编码》一课,全班学生都被提问过;张齐华老师上的《认识整万数》中,让全班学生利用手中的个级计数器,想办法拨出3万的数来,全班学生都动脑筋在思考,并合作把两个计数器拼成一个,再加以修改,成为一个具有万级和个级的计数器,这样实现了全面参与的效果。
(三)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几节课中,教师都特别关注学生怎么想的,有什么好的方法,关注“明白了吗”,这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关注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关注了单个思考层次的合理组合。如徐长青老师上的《观察与归纳》中,他举起食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站在不同的角度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学生说了很多;徐老师在让学生把所有的信息用一句话说出来,最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对信息的整合。同样地,徐老师竖起中指和食指,表演哑剧等,让学生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让学生表演3人中间有2个缝的现象,让学生说出还会有什么规律。学生发现每增加1个手指头就多了1个手指缝的规律。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对单个信息到多个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思考,深层次地发现规律,并掌握了对信息处理的策略,也就是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尊重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发展”呢?对“发展”的理解,我们认为,“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就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块目标的落实。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在课堂中要把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与数学教育联系起来。这几节课中对这些处理得也非常协调。注意了情感目标的落实,情感目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得了的,但老师注意了这方面的培养。如许长青老师在课堂上一直鼓励一个不敢回答的孩子积极发言,直到这个孩子敢于走出座位和同学交流为止。相信这个孩子从此就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个性,与同学合作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的体会得益于名师们的精心设计和精彩的讲座,回校后我与本校的老师们共同分享我得到的启示,同样分享了名师们的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