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界定
这里的“家长陪同作业”,并非指亲子阅读这类的陪同,也并不针对于有拖延症的孩子。因为后两者的陪同是需要的。
二、调查及数据
一旦临近期末,微信上往往就开始盛传一个段子: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上一秒亲妈,下一秒后妈,陪娃作业尽职尽责,陪到几近精神崩溃!
陪孩子作业在如今社会似乎已是常态。就我们学校五年级而言,双休日回家家长陪同作业的,我班49人中有21人,整个五年级段345人中也有将近150人。
调查中发现家长大多具有这几类常态:有的家长见一周在校的孩子回家来了,觉得应该时时相伴,包括孩子写作业时,推掉其他所有的事,就坐在孩子身边,看着他读,看着他写,看见他写错了,还会拿橡皮帮忙擦掉。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辅导过程中,看孩子坐不端正,写不认真,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上洗手间,各种磨蹭各种拖沓,耐心尽失,开始“河东狮吼”,甚至暴打一顿。有的家长教孩子一遍不懂,再耐心教,十遍下来,孩子还是茫然一片,便对孩子失去信心,“落荒而逃”……
所以,一些家长在小孩幼儿园毕业、将要读一年级时,就开始担心、焦虑,似乎孩子那漫长的读书生涯,不是孩子的学习时光,而是自己苦难的开始。许多家长,说到陪孩子作业,那便是“谈虎色变”;家长间互相聊到陪作业的“苦”,那真是“感同身受”、“觅到知音”!
有个家长还对我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张老师,最好作业都在学校里完成,回到家里来就是与父母享天伦。”她将学习看作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令我诧异,另一方面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家长对自己要陪同孩子作业的逃避心理。
三、探究原因
1.从家长角度来说。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从一年级开始的陪同,无疑是属于这种心理,如今独生子女依然是小学生中的主力军,而一年级的孩子无疑是每个家族自己认可的独一无二的杰作,有着“最完美”的期待。每次“100分”,是初为一年级家长的迫切心理需求。无论回家作业还是学校单元练习开始,一分都不容有失。那么回家作业必定尽职陪同,为子女成“龙”、“凤”,打好“学业基础”。
(2)补偿心理。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父母忙着做生意,忙工作,任小时候的自己顽皮淘气,以致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如今人生之路走得艰难。于是,想着自己的孩子可不能走坎坷的路,从小要给孩子全面、无微不至的照管,所以自己挑起辅导孩子学习的全部责任。
(3)对孩子的不放心。“我的孩子注意力会分散”、“我的孩子做作业速度太慢”、“我的孩子总是写错别字”、“我的孩子审题总是不仔细”……各种担心,各种顾虑,各种对孩子的不放心,使有些家长必须自我坚定地坐在孩子旁边,以便在孩子出现上述状况时,她可以及时提醒。在孩子自述已经完成作业后,再帮他对照作业清单一项一项检查,错的再要求督促订正。
2.从孩子角度来说。
(1)对父母的依赖,平时生活中事无巨细,家长都一手包办,给孩子造成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似乎离开父母他就做不好事情。所以,他自然希望父母陪在旁边。
(2)思维上的惰性。有的孩子懒于动脑,一遇到难题,就张口问父母。家长坐在旁边,能随时询问。有个“活字典”在身旁,不用动手翻书、不用搬来厚重的字典来查,何乐而不为?
四、分析得失
1.因“陪”而“得”。
(1)弥补知识的不足。家长的辅导能弥补孩子课堂上的没听懂、没听清的知识点,及时地帮助他巩固了知识。我们班上有个小Z,平时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同学身上,偶尔调皮搞个怪。课堂上讲过的知识十有八九没听见。可是科学期末考试前,复习纸上的填空题、简答题,他都能答上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自然知道这是他妈妈在家里让他全部都背出了。在背资料的过程中,我想小Z也弄懂了很多常识性的问题吧。班中小H,识记能力特别差,刚抄过几遍的字,马上听写,还是写不出的。他妈妈每天把他接回家,一个个把字拆开来,分成部首让他记忆,终于,第二天再默写时,他比前一天写出的词语明显要多一些。
(2)维持一定的自信。有家长在一旁不时地提醒、催促,孩子的注意力自然比较集中,作业效率也高了,因此可以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至于在老师检查作业时受批评。在家长的辅助下,即使是在校淘气、不专心的孩子,他对基础题的掌握也一定是可以的。偶尔的好成绩还会让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的自信在一定时间里依然存在。
(3)感受父母的关爱。几乎所有家长陪着做作业的同学,都无一例外地会在作文、日记中提到父母在辅导作业时的辛苦,感恩他们的爱,即使他们的父母可能在辅导时打过他们,骂过他们。像我们班的小L、小Z,都这样写过:妈妈工作那么忙,晚上回到家,还要给我辅导功课,一遍遍地给我讲解难题,真是太辛苦了!
2.因“陪”而“失”。
(1)缺失了责任感。如果父母认为他们应该放弃自己的需要和生活,为了孩子,做出牺牲,那么你的孩子可能会认为世界是围着他们转的,他们甚至会变本加厉。如果家长让孩子养成依附的个性,让他们感觉父母永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似乎他们是必须被帮助,被保护,被关照,这样才能长大。那么获得太多帮助的孩子可能长时间无法发现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也不能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他们将会对需要他们独自完成的事情都推脱了事。
(2)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因家长在一旁陪同时,会不时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抹杀掉孩子错误的思路,自以为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是对他的帮助,其实却忽略了从错误中走出来,孩子得到的启发或许更大。
(3)过度干涉影响亲子关系。当父母以一种“牺牲”的姿态出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时,便容易导致过于干涉。比如,会苛求孩子“你看,我都为你放弃了这么多,你也应该考个好成绩来回报我吧”。如果孩子没有任何进步,父母会陷入极大的失望和愤怒中。为孩子过分牺牲,才更容易引发亲子双方的苦闷,影响亲子关系。
五、对策研究
1.展示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
孩子有孩子的路要走,作为比孩子年长的、人生经验更加丰富的长辈,我们要帮助他们的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有疑问,向我们询问时,我们往往“想给孩子最简单明了的答案”,可其实,向孩子展示我们努力寻求“答案”的过程,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良好示范。
2.引发孩子的知识饥饿感。
让孩子热爱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切时机,向孩子解释学习好的益处。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现有的知识上的“不足”,引发他们的“饥饿感”,让孩子不由自主地“想要更多”,使他们迸发出干劲和热情。
3.目标长远,学会等待。
要让孩子自己学习安排作业,是一个需要经过不断练习的过程。家长如果看到孩子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作业,就直接干预,孩子就会立刻放弃自己的安排,把这责任交给家长。如前文中的小Z,因为他妈妈觉得“我这次不帮他复习,他会考得很差,会很丢脸。所以我一定要帮他维持住”。而小Z也是想着反正期末妈妈会给自己复习,所以他平时听讲很不专心。如果他妈妈期末不陪同他复习,他即使这次考得很差,但他却会感知到自己平时不听讲是不可行的,他才会促使自己平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家长要舍得放手,敢于放手,这样孩子才会独自思考,独自前行!
4.给孩子独立作业一定的辅助。
孩子毕竟自控力不强,家长可以适当地给予一定的辅助。如,给他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送他一个小闹钟放在书桌上用来给作业定时……
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大人的帮助,但笔者认为并不应该是“陪同”,因为孩子的“主动”一定比“被动”重要,家长给予“启发”一定比“陪同”重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定比“造成依赖感”更可贵!
论文作者:张燕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5
标签:孩子论文; 作业论文; 家长论文; 父母论文; 自己的论文; 他们的论文; 妈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