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神经外科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廖杨慧

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神经外科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廖杨慧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一种对机体难以忍受的折磨。因此,镇痛是临床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不影响对病情观察的前提下,医护人员有责任帮助患者消除疼痛。国际疼痛协会指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现存和潜在的组织损伤[1]。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后;疼痛;护理

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并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疼痛管理是指通过医疗服务缓解或消除疼痛的过程。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在急性疼痛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术后镇痛不足仍是当前困扰医护人员的主要问题。因而无论是药物镇痛,还是疼痛护理措施,都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缓解和减轻神经外科术后疼痛,成为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现将国内外关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疼痛管理现状的研究综述如下,为提升疼痛管理质量提供参考。

一、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1、对术后康复的影响神经外科手术引起组织损伤,导致机体产生疼痛。据统计,80%以上的开颅手术会引起术后明显疼痛,其程度为中至重度,其中50%的患者术后疼痛治疗不够完善。国外研究显示,术后疼痛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疼痛还可使肢体肌张力增加,不利于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训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术后肢体功能锻炼和康复,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医疗费用的支出增加。

2、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神经外科术后疼痛属急性疼痛范畴,多来自于手术所造成的创伤。如果术后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将转变为慢性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1],颅脑手术后有13%-27%的患者出现血循环动力学的改变,血压升高,脑血流量增多而使脑氧耗量增加,可致颅内压升高,增加术后并发症,如颅内出血、脑水肿的发病率。同时,神经外科患者开颅术后头痛的发病率也较高,提示应重视对患者术后疼痛的早期良好控制。

二、术后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关键步骤,也是疼痛规范性处理的第一步,并贯穿于疼痛治疗的始终。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对其做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准确及时的疼痛评估可以给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疼痛的评估是持续动态的过程,应经常对疼痛及治疗效果进行连续性评估,以便及时修正护理计划。[1]使用有效的评估工具管理疼痛,可以简化疼痛管理流程,提高疼痛管理的效率。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方法分为自我评估法、行为评估法、生理变化测量法三类。

1、自我评估法对疼痛的评估主要根据患者的主观感觉与描述,是临床工作中的首选评估方法,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数字疼痛评分法和语言评估法等。

2、行为评估法是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语言反应、体位姿势等临床疼痛表现和行为,对疼痛程度进行客观评估的方法,此评估法尤其适用于语言表达不便的患者。

3、生理变化测量法通过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评估疼痛,因其不具有特异性,在疼痛评估中可作为参考指标。

三、术后疼痛控制

1、疼痛控制目标患者和医护人员应该合作去设定疼痛程度的控制目标。国外学者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建议把术后疼痛程度控制在疼痛评分<5 分,当评分≥5 分时应采取止痛措施。通过调查发现,术后疼痛程度≤4 分时,对患者的功能活动以及情绪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术后康复,建议将术后疼痛程度控制目标设为≤4 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疼痛控制现状尽管疼痛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疼痛的完全缓解,即无痛状态,但在临床工作中,术后镇痛不足现象仍普遍存在。70%-80%的术后患者经历了中到重度疼痛,50%的术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镇痛不足。可见术后患者疼痛仍存在治疗不足,提示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

四、术后疼痛护理

近年来很多学者指出,在探索各种先进止痛技术的同时,还应寻求更合理的服务模式来管理术后疼痛,提高术后疼痛护理质量[1]。

1、观察镇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手术后疼痛主要集中在术后21-48 h,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处理的任务之一。目前,药物镇痛仍作为治疗疼痛的首选方法。患者应用镇痛药物后,护士应注意观察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保证患者处于疼痛的持续缓解状态,同时应观察并及时处理药物的副作用。

2、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

(1)评估、记录患者疼痛程度是术后疼痛护理的重要环节护士是患者疼痛情况的观察者与评估者,观察患者疼痛及缓解情况的动态变化,对探索患者术后疼痛的进展规律及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有重要意义。在患者应用止痛药的24 h 内,应对其疼痛和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多次个体化评估,并记录镇痛效果,有助于将患者的疼痛程度控制在轻度以内。标准、系统的疼痛评估记录,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的重视程度,有利于疼痛管理的正规化、规范化发展。

(2)疼痛评估记录的方法关于疼痛评估记录的方法,目前主要分为直接记录法和曲线记录法两种。直接记录法即对疼痛评估结果的直接记录;曲线记录法是将患者疼痛情况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起以曲线形式描绘于一张记录单,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

五、阻碍疼痛管理的因素

研究表明,阻碍疼痛管理的主要因素是疼痛评估的准确性、护士与患者的疼痛认知与疼痛管理知识水平。

1、护士疼痛知识、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和准确性。护士的疼痛知识是疼痛护理工作的基石,护理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疼痛管理的质量。目前我国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知识不足现象,导致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角色作用存在普遍不足,对患者关注不够,疼痛评估未普及成为常规性工作,并且缺乏准确性,护士与患者在疼痛程度评估方面存在差异。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护士对患者的疼痛评估低于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因此,建议医护人员加强自身疼痛知识培训,纠正对疼痛的错误认知,掌握丰富的疼痛相关知识和保持积极的疼痛管理态度,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并提供健康指导,评估并处理疼痛,并鼓励患者报告疼痛,有利于提高疼痛评估的准确性和疼痛护理质量。

2、患者的疼痛知识与疼痛信念。患者对疼痛的信念和态度会影响其对疼痛的反应及应对方式。在临床工作中,部分患者由于疼痛知识缺乏或对疼痛存在错误认知,导致其不能有效报告疼痛。临床发现,多数患者认为镇痛药很容易成瘾,大部分手术患者有忍耐疼痛的负向信念,患者由于担心止痛药的副作用,而倾向于忍耐疼痛。由此可见,患者的疼痛知识与信念对疼痛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疼痛是一种主观的、多维的感受,患者的主诉是重要的客观依据。免于疼痛是患者的权利,护理人员应通过健康宣教的形式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使其提高遵医行为,积极配合治疗。

展望未来的疼痛诊疗趋向于多学科合作的模式,护士正在逐渐成为患者疼痛管理中的主体,护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积极的疼痛管理态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护理质量。因此,笔者建议加强对在职护士的疼痛知识培训,以提升其疼痛管理理念,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同时,发展疼痛专科护理,培养疼痛专科护理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疼痛护理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莉.PCA 对缓解术后患者疼痛的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3):55.

[2] 王晓杰,孙红,高娜.外科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结局现状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8):36.

[3] 刘美凤.改良式生命体征观测单用于疼痛记录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11):19.

[4] 周玲,孔红武.慢性疼痛患者整体疼痛评估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4.

论文作者:廖杨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神经外科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廖杨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