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程度逐渐深入,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与当前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的品格与能力。因此,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强调生物学的科学逻辑性,让生物知识渗透到生活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本文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切入点,针对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相关阐释。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培养;有效策略
引言:
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学习相较于初中阶段来看,知识点更多更杂,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也由表层逐步深入,随之难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对于初中还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成绩一方面是重要的,但同样要重视起来的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更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为了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授课过程当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早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新课标改革的指导中,“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1]。核心素养重视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培养,并不单单局限于学习方面。核心素养强调了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学习生活中管理好自己,其实质也就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具体教学培养策略
(一)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 开拓学生思维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当教师在进行新章节或新知识点的导入过程中,学生们可能存在疑惑。在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直接给出答案,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就轻易得到了答案,只是机械化的接受来自教师灌输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的学到知识[2]。基于此,在生物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深入分析,通过各知识点的串联来设置小问题,对学生们进行提问,不急于给出答案。这样一来,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在边听课的同时边思考,开拓了思维,也真正懂得了生物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提问:一、说说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哪些?二、有氧、无氧呼吸的概念与反应过程的方程式如何表示?三、有氧、无氧呼吸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是怎样进行反应的?四、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都有哪些?五、有氧、无氧呼吸的场所?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过后,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十分明确了。此时,教师还需要布置课下任务,让同学们在学习过后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进行比较概括,以表格的方式呈现。通过完成课下任务,对于这一难度不小且知识点细碎的章节,同学们的记忆再次巩固,便于以后课程的学习[3]。
(二)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加速理解知识点
班级内的每名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在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生物学科有所不同,相对于其他的理科类学科,它要求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同时还要适当进行运算,因此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类学科,学习难度也并不低。在教师授课的过程当中,部分学生可能还需要对当前知识点有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已经开始下一知识点的讲解,这就导致了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4]。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授课钱自行学习一遍知识,对课上的授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对知识点也有一定的记忆,这样以来,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就能保证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加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消化速度,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深度剖析教材 实现知识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
生物学源于自然,源于点滴生活。教师们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顺应新课标教学改革的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们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渗透[5]。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的第一章,课题一——果酒与果醋的制作。酒精发酵属于无氧发酵的一种,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需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度左右,主要起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对于一些常见问题,包括: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枝梗?为什么要进行温度的控制?应当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的污染?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逐一解答,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尝试按照书本所学,自己酿制葡萄酒,看看是否和教材当中描述一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不仅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还与生活的点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发散能力,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实现生物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锻炼学生尝试运用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生物,就能懂得大自然的规律,欣赏生态环境之美。
参考文献
[1]田树青,王新.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方式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18,5303:26-29.
[2]王建保.浅议对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之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77-78.
[3]范玮,汪丽娟.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8,08:125-126.
[4]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3110:9-10.
[5]梁砾文,王雪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2:61-67.
论文作者:辛亚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素养论文; 生物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核心论文; 知识点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