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影响研讨会在北京召开_金融风暴论文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影响研讨会在北京召开_金融风暴论文

文化产业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影响座谈会在京召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该如何论文,在京论文,座谈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世界各个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显现。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一个新兴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厘清当前状况,采取恰当政策措施,协助企业准确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1月25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在北京召开了“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影响座谈会”,来自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参与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总的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充分认识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可能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力争把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住金融危机给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出台恰当的措施,解决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专家们认为,为应对此次危机,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总额高达数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对于文化消费必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大量保障性投入将极大地释放文化消费的潜力;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本身就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关政府部门更应当抓住时机,适时推出刺激文化消费的具体举措。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抓住机遇,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如人才培养、税负结构等问题,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为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针对当前情况并结合专家学者的发言,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在座谈会上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当前的整体形势做了判断,他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处在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以下几点大的趋势已经可以基本确定:

第一,文化产业将会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对实体经济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经济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可能摆脱危机的影响。第二,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文化产品的出口等方面,而且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不同门类的影响并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

虽然金融危机将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本身的特点,王永章表示,尽管金融危机将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具有坚定的信心。这是因为,首先,经过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新兴的文化业态日益勃兴,各级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亮点不断,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其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客观上阻挡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基本面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基本保证。

第三,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的特点,符合我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第四,在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措施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机下,文化消费作为我国居民消费中极具增长潜力的一个部分,能够为扩大内需做出重大贡献。

第五,就文化产品“走出去”而言,金融危机虽然影响到我国传统的出口企业,但却给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王永章最后强调,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既要增强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既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泰然处之;既要充分估计困难,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点,更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面对挑战,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危”中求“机”;抓住机遇,以变应变,创新发展,化“危”为“机”。

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张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最近,中央新出台了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措施并大规模投入资金,这些举措会释放出文化消费的活力,形成较好的文化消费条件。因此,对中国文化产业总体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文化产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以投资推动为主,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我认为,文化产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走消费拉动产业增长之路,消费的释放会对文化市场的形成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要大于由于投资不足而产生的消极影响。

目前,国家在宏观调控中采取的是需求型和供给型两种政策。我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应该以扩大供给为主,兼顾需求。供给型政策主要是指开放市场,刺激文化产业的生产机构;需求型政策主要是指由国家财政出资直接购买产品向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支持,帮低收入阶层买单,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这两类政策都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相比而言,供给型政策更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不是依赖于财政买单的能力,对于推动文化产业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依据这样的政策分析,我提出几条具体建议:第一,这一轮财政投入在文化方面兼顾不足,在很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中,国家应该充分考虑跟进文化项目并兼顾到文化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建议,对于目前开发的许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项目,要引进社会文化评价指标,把文化配套设施的发展情况作为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评审的重要指标,建立一票否决的机制。

其次,要把公共财政对低收入阶层文化消费基本权利的保障建立在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自主选择之上。我认为应该有文化消费券的概念,比如北京市一直在设计惠民戏票,给低收入阶层或者是离退休人员、失业者、农民工等发优惠卡,持卡去看戏或者电影可以得到很大的优惠。同时,国家应该动员电影院和戏院拿出多余的座位来满足低收入阶层的需要,并根据他们提供的座位数量给予财政补贴。

第三,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强供给型政策,大幅降低文化企业的税收,支持文化企业渡过难关并进行升级换代。设立一些新的开放的准入政策,鼓励个人设立文化室和创立中小企业。同时,建议免除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个人所得税3年,为个人创意活动松绑。

第四,建议鼓励民间兴办非盈利、非政府文化事业。我国现在比较缺乏非盈利性文化机构,这种机构可以鼓励就业,所以在经济低谷的时候是一种有力的形式。

第五,加强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研究。这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快,各地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性研究需求比较大,然而,现在教育部的学科分类系统对文化产业却没有分类,导致文化产业研究人员在本单位处于游离状态,包括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扩大研究队伍等都存在困难。此外,还应该开展横向联合,在研究机构和大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做一个横向联合研发机构,形成文化产业的智库。因为文化产业已经渗透到很多领域,具有跨学科特点,横向联合更符合文化产业的研究方式。

第六,要力推文化“走出去”。争取在主要国家有选择地建立中国文化中心,进行艺术交流、协调汉语教学、新闻信息交流等。文化资本也要“走出去”,可以考虑出境参与好莱坞的兼并重组,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好莱坞会出现一批值得购买的企业。

第七,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的协调性,文化产业相关部门比较多,应当考虑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把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措施、资金整合在一起。

变迁与思考:金融危机与中国文化产业

范周(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在金融危机从美国发端并蔓延全球之际,中国的文化产业毫无疑问受到了冲击。与感应最明显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相比,危机对文化企业带来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呈现集中爆发势头,对于一些坚持创新的文化企业来说,风暴虽然潜藏风险,但更蕴含机遇。

从负面影响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特别是出口型文化产业所受影响较大。以深圳动漫业为例。由于深圳动画企业主要以外来加工为主,美元汇率下滑后,企业的净利润减少。同时,作为长线型“烧钱”行业,动画企业投融资一直步履维艰,金融危机一来,一些投资商停止追加投资或直接中断投资,海外合作也陆续中止,企业发展面临很大困境。

虽然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点波折,但是就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和金融环境来看。只要抓住机遇,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而言是利多于弊。

从历史的角度看,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刺激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今天,在类似的产业环境中,中国的文化消费亦可能出现相同的转向。在整个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但是低成本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娱乐消费却因此有了相对较大的市场。因此,在既定的市场消费容量下,基于新技术、性价比较高的文化消费,如家庭影院、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动漫等娱乐方式将可能受到追捧,这使得数字娱乐业等新技术行业有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受到了重创,而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注意创新,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往往受到的影响较小甚至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说明,应对金融危机,一方面需要规范行业发展,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规范和外部发展空间环境的前瞻性预警,逐渐探索出成熟的制度体系,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抱团取暖,度过寒冬”也是积极应对的举措。通过行业内的整合、互补和相互交叉,能够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多元化,风险压力分散化。

在政策支撑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以命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的方式,推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认为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下去,规范和强化政策认证体系,通过建立文化产业综合配套实验区等形式,对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规范和创新。

危机有三个阶段

陈少峰(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实际上,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中某些结构性问题引致的“危机”就已经爆发,其表现为,沿海中小企业倒闭以及房地产业的问题所导致的很多连锁反应。

中央先前的经济政策主要是想解决通货膨胀,我个人认为,中国不怕通货膨胀,而是怕通货紧缩。因为中国是控制型国家,通货膨胀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通货紧缩就危险得多,消费拉动不起来的情况只要再持续3个月到半年,就会有很多企业倒闭,失业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这样经济就很危险。因为失业问题会和很多原来潜伏的社会矛盾结合在一起,关系到社会稳定,所以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此次危机实际上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前述我国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爆发的阶段,接下来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的危机,就是金融危机,这个危机是从国际上传导而来。因为外国的消费低迷,我们的旅游和出口等产业都受到了影响。

第三阶段的危机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两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就是衰退,现在美国、日本已经全面预告衰退,受此影响,恐怕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消费都会陷入低迷。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是,第一阶段危机的影响已经呈现,第二阶段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呈现,第三阶段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到来。

此种背景下,我认为我们目前迫切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我提几点建议:第一,要把一部分刺激经济发展的资金专门留给中小企业;第二,降低创办企业的注册资本,鼓励创业;第三,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激励创业的基金,负责为创业人员提供贷款。

这里我还想强调一点,人力资源问题将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对文化产业更是如此。目前文化产业的很多经营者都没有受过商业训练,大多数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去做。所以,文化产业是真缺人才,和别的产业比起来缺得更厉害。所以我认为,我国应该建立一个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其中有两点具体建议:第一,明确文化产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和工商管理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管理门类。在学历培养方面,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不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可以来自各个学科,比如文学、传媒等。第二,把某些大专职业学校改成大专和本科连读,读完大专以后还可以读本科,读完本科以后还可以读研究生,以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

基础设施建设理应包括文化建设

祁述裕(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副主任)

在目前情况下,召开这个座谈会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因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我国文化产业应当如何应对这场冲击。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学界的责任。当然,从中国的视角讨论国际金融危机,还有一个背景同样重要,就是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想,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探讨文化产业如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应该确立以下几个理念:

文化产业是一个战略性的产业。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以及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加快复兴,新媒体产业崛起等因素,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应对金融危机重点要解决三大问题: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在这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从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就业率、文化产业增加值等方面,对2005年至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5年间,我国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年均增长将为6.7%,文化产业就业总量年增长率将保持在9.7%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4%左右。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将日益突出。

鼓励区域经济的非对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仅国家经济是如此,区域经济也是如此。招商引资办企业,发展工业经济,几乎成为所有城市经济发展的不二模式。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需要对上述发展模式作出重大调整。我们应该根据区域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方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许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厚的地区,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发展工业经济,应该也完全可以从农业经济直接跨到服务经济,把文化旅游和地方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不仅是中西部地区,有特色的发展也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必须看到,国家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经济不对称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区域的不对称发展,就没有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从国家来看,文化产业发展一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结果。但对区域经济来说,就不一定如此。因为,区域文化经济面对的是全国的文化消费市场。我们看到,一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文化产业却相对发展得很好。

先发和后发的问题。先发有先发的优势,后发有后发的优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就很有优势。东部的人挣了钱以后就要消费,很多是到风景宜人、生态保持得好、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去消费。这就是近些年西部游越来越热的重要原因。这种势头还将持续下去。因此,保护好文化生态、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就是培育竞争力。

我的结论是,我们在采取应急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还要从战略的角度,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这其中,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投资和谋划,就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不仅包括硬件建设(如铁路),还应当包括文化等领域的软件建设。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蔡尚伟(教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为因应此次危机,我有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制定并实施文化振兴国家战略。在目前的关键时期,应该让全社会认识到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院”,建立以“政府主导、学术领头、基金支持、部门协作、企业操作”为原则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产业科学发展模式。目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不科学。因此,在由于金融危机而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跨界域全面整合资源就面临着极好的机遇。

第三,尽快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以保障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资金链条断裂、资金供应紧张是许多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最为关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有关政府部门必须考虑如何为文化企业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等。

第四,推行“国民文化消费计划”,拉动文化消费。文化部应根据自身实际,并联合相关部门推行相关的“国民文化消费计划”,推出“惠民文化消费券”等。

第五,推动重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快推进重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因此,应重新梳理在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其进行验收评估,并结合文化产业结构总体布局,新增部分重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次调整机遇,加快推出一批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产业群重点项目,以赢得国家的财政、政策支持。

第六,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农村是拉动国内消费的一块不可忽视的战略要地,撬动农村消费将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开拓巨大的市场。因此,应大力发展以农村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同时,进一步挖掘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走资源与资本相结合之路,发挥独特的区域优势,以吸引投资和刺激国民进行文化消费。

第七,持续、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战略。目前政府部门对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扶持体系。当前金融危机也给我国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带来了契机。具体措施有:

拓展境内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国际影响。利用目前中国较为稳定的资本市场,从政策层面鼓励海外文化企业资本进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境外公司市值已经较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希望走出去的企业而言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当然,也要看到,文化产业投资见效周期较长,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购入海外濒临破产的文化企业亦需慎重。

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

宏观调控对文化关注不够

齐勇锋(研究员、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关于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认为机遇大于挑战。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国家已经出台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总体而言,我认为,目前的国家宏观调控对文化关注不够。实际上,这次拉动内需的政策和1998年时相比已经有所变化,除了基础设施投资以外,政府已经开始注重民生问题,但相较而言,教育投资有100亿元,文化的投入却很少,投资力度偏小。

实际上,在这次巨大的投资计划中,从软的方面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应该关注: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教育,三是文化。

因此,我认为,文化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关于文化投入的意见和设想。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文化的公共性很强,除了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国家投入之外,文化产业也需要财政引导。

这应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财政引导,二是优化发展结构,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四是产业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

具体到政策建议,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要鼓励文化创业,我国现在很支持创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文化创业理应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刺激文化需求。在这方面,广东省已经提出休闲计划,国家旅游局则提出了国民休闲计划,类似这样的计划值得文化产业界借鉴。

第三,在内容生产方面,应该策划一批重大项目。

总之,我认为应当借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这个机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来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同时打造国家的软实力。

危机中,社会更需要文化来取暖

熊澄宇(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在目前的资本管理体制下,我国基本上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和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形势比较有利。从这样的角度思考,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其他国家应该有所不同,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关于国际文化发展,我们以前谈竞争战略比较多,竞争是有必要的,但是在竞争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合作。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重组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发展空间是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发展空间。

第二,从国际发展和布局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外汇储备有几万亿,如果进入全球文化设施的布局,包括文化中心的建设,有巨大发展空间。

第三,应该重视新的文化业态的发展。

第四,应该注意文化市场消费的新动向。现在的消费市场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消费内容、消费市场、消费需求等变化都要求我们去重新考量这个市场。

此外,从战略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文化事业、产业在政策管理方面还应该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各部委之间相关领域交叉规章制度的整合。对目前提供的统计体系数据进行研究梳理和共享,建立动态评测体系。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样,因此没有可比性,没有办法给决策提供依据。怎么使数据能够给决策提供依据?这是一个基础工程,这种基础工程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来帮助推动。

总之,我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周期不是一种正向的联系,而是不规则运动。在危机的状态下,社会的心理需要通过文化坚定信心、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能够到电影院里去做梦。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积极地推动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不能因为经济危机而减少了对创作的支持和投入,而是要加大对文化创作、文化作品的投入支持。

(本版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有删改,标题系编者所加。)

标签:;  ;  ;  ;  ;  ;  ;  ;  ;  ;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影响研讨会在北京召开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