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密切关联。高血压能够引发患者内膜与动脉内皮功能的损害,是导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原因[1]。针对此类患者临床中多选择药物治疗方案,而本次研究中经由对比调查的方式探究了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经不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做观察对象,其中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2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最小年龄患者45岁,最大年龄患者6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6例,最小年龄患者46岁,最大年龄患者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
观察组: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阿司匹林用法与对照组一致,阿托伐他汀100g/次,1次/d。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血压与血脂水平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患者血压水平对比
治疗之前不同组别患者的血压水平对比并无显著差异,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有所改善,但对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SBP与DBP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组间患者血脂水平对比
治疗前各组患者之间并未呈现出显著的血脂水平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水平下降到3.22±0.14,TG水平下降到1.02±0.01,LDL-C水平下降到2.41±0.03,下降水平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结果
3 讨论
基于老龄化与生活习惯等转变下,导致高血压发生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2]。高血压若长时间没有给予有效治疗,则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了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以往有学者提出,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密切关联[3]。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了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治疗之前不同组别患者的血压水平对比并无显著差异,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有所改善,但对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SBP与DBP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结果证实了,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血压控制效果。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还具有着较好的血脂水平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伴随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中,以药物治疗方案为主,但不同药物能够发挥的效果有所不同,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将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杨.阿托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8,03(001):22-24.
[2]王李娟,黄飞雄,苏伟江.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疗效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19,04(8):15-16.
[3]熊东平.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J].健康之路,2018,09(3):10-10.
论文作者:高俊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患者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动脉论文; 水平论文; 高血压论文; 粥样论文; 药物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