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对口单位招生促进教学方法改革_对口招生论文

扩大对口单位招生促进教学方法改革_对口招生论文

扩大对口招生促进教法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对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北京市属三所师范院校之一,为北京市唯一的一所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高等学校。学校规模不大,设有7个系(保健科学,电气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经济政治、 文秘教育、艺术设计、艺术教育)、10个专业,在校生1300余人;全校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46人,但在1998年的提前单独招生中,却创造了建校以来从未有过的最好成绩。这一年,考生报名踊跃,计划招生数与报名人数的比例平均为1∶7.26,个别专业甚至达到1∶23;新生录取的质量普遍有较大提高,5 个本科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均在430分以上,其中两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515分以上。在师范院校招生普遍不景气的形势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8年招生工作这样喜人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当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请教该院吉多智院长时,他不加思索地回答:这是我院多年来不断探索、改革招生制度和教学方法的结果,实行提前对口招生使学院的活力大增。与学院领导、教师的座谈,使笔者对该院的改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独辟蹊径的探索之路

80年代中期,随着中等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职教战线对师资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决定由一所普通师范类学院转为职业技术类师范院校。该校承担起这项重任,即主要为职高、中专、技校及成人教育等机构培养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然而,在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家有三斗粮,不做小儿王”观念的影响下,师范专业在全国高等教育统一招生(下文称统招)中是不受欢迎的专业之一。对此,在学院中从事了近十年招生工作的张炳辉主任感慨万千。他说:当时按志愿录取新生,学院一般都招不满学生,只好降分录取,少则降8分、10分,多则降20余分。因此, 不仅生源质量很难保证,新生的专业思想也不稳定, 毕业生很难达到职业学校的要求。 自1987—1988学年起,北京市实行了师范院校提前考试、招生的办法,这只解决了志愿录取(第一志愿报名者够分就录)的问题,但仍难以招到质量较好的新生。90年代初期,中等职教的迅速发展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方面职教在校生占整个高中段学生的比例增至50%~60%,另一方面职校师资学历达标的任务艰巨,而合格师资的输送与培养机构却年复一年面临招生难的困境。如何尽快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水平,如何使职教师资的培养摆脱“进出口”上人员低质量、恶性循环的定势,这些问题困扰着学院的领导与教师。这个问题由于直接影响着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引起了北京市有关领导的特别关注。

1993年,在职技师院的招生改革中是值得特别提及的年代。这一年,市计委、高教局、高招办联合召开了关于改进师范院校招生工作的会议,以解决师范专业招生难、生源差的问题。会上,吉多智院长根据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和学院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提出在招生计划中拨出部分名额试行提前单独招生,从中等职校毕业生中定向培养职教师资的构想。此设想得到与会领导的首肯,由此开始了学院独辟蹊径、对口招生的探索之路。

初期,学院采用从应届职校毕业生中实行推荐加考试的办法录取新生。各中等职校按下达招生计划的1.5倍(后增至3倍)的比例推荐考生,考生参加三门文化课(语文、数学、政治)和两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课、一门专业课)的考试,由学校择优录取。经过1994至1996 年3年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发现,“推荐加考试”的招生办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按比例推荐考生的作法在各区县职教系统内引发了争招生名额的“战斗”,且这种“战斗”有愈演愈烈的势头。这表明,职业学校及广大学生均普遍珍惜这次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二是各职校的推荐工作不尽如人意。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在招生中发现:被推荐者并非一定为优秀生,而优秀者不一定在推荐之列。三是文化课考试产生了相应的导向作用。由于不考外语,新生入学后外语课出现了教与学两难的窘况。

面对这种局面,学院领导毅然决定在对口招生的道路上再向前迈一大步。1997年,学院在两个专业试行取消推荐,放开报名的作法,并将外语考查改为考试。这一举措的实施产生的反响和成果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当年计算机专业、艺术教育专业计划招生470人,报名者却达700多人;这两专业新生录取的平均分数及最高分数均超过1996年。艺术教育专业新生平均分为459.5分,1996年为448.9分,提高了整10分;最高分为593分,1996年为555分。计算机专业新生平均分为544.5分,1996 年为496.9分,提高了近50分;最高分为613分,1996年为509分。 这一步的跨跃表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将有助于改变职教师资在低水平上的培养状况。

1998年,学院果断地在7 个专业用近半数的招生计划实行“放开报名、单独对口招生”的办法。这一年,对口招生计划为182人, 报名考试者达1322人。多数专业三门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两门专业课(每门均150分)的平均录取成绩好于1997年,其中,文秘教育、 经济学专业尤为明显。就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平均成绩来看,后者好于前者;而在前者中语文、数学则好于外语。由于生源广泛、选择余地大,新生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城区新生以中等以上水平者为主,郊区新生以优秀生居多。教师们反映,新生入学后终身做“园丁”的思想明确,热爱教育事业;由于接受过职业训练,一般动手能力较强。而参加统招的另一半生源的状况则不甚乐观:按志愿录取的比例较1997年再次下降,降分录取的比例却进一步上升;新生入学后表现一般,问题较多。

五年来,学院在招生制度改革中独辟蹊径的大胆探索,不但最终将结束职技师范专业在录取合格新生时的尴尬状况,而且有力地证明:面向高中段毕业生中的近半数的职业学校学生,单独对口招生培养师资,完全可以实现从较高起点上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的设想。

二、改变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实施“单独对口招生,定向培养”的作法之后,在职技师院内部及社会上对新生的素质和未来师资的培养质量均出现过一些消极的乃至怀疑的论调。对此,学院有关领导及教师认为主要是认识问题,根本在于观念的不同;至于质量的保证,关键还在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法。

1.应综合评价来自中职校的生源素质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的某些领导、高招办的一些工作人员乃至高校的部分教师对于对口招收的新生评价不高,有的甚至认为其素质低,难以完成高校学习任务。吉院长指出:这种观点的依据是这些新生的文化课成绩偏低,难以与普高生源相比。他分析说,对口招生录取的新生文化课尤其英语的平均成绩偏低,这是事实。它与中等职校(中专、职高)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及文化课所用教材、学时的不规范有关。由于教育性质、培养目标不同,这两类学校的毕业生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与发展等方面并没有可比性。他反问道:“如果学生的文化课(或某些科目)成绩低(或不及格),就断言这些学生的素质差,这种评价标准是否太片面了?请问什么是素质?专业思想稳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讲文明守纪律,这些品质难道不是素质的表现?!”他解释说,对口招收的生源这些方面表现得确实很突出,他们十分珍惜这次受教育的机会。经过学校的精心培养和自身努力,高年级时他们基本都能赶上来,并且在学校规定的专业技能(按规定,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应取得本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文秘教育专业,应取得秘书证、计算机文字录入相应证书等)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符合我校的培养目标:职校教师应有一定理论水平,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指导学生的专业训练。因此,仅以入学时考分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依据是不全面的。我们在评价这些学生时应树立综合的、动态的观点和标准。

2.实施区别教学,保证培养质量 采用不同的招生方法导致新生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普高生、中专生、职高生在高中段所学数学、外语、物理等课的内容,难度与要求均有差距,这确实给学院的教学组织和教师的授课增加了难度。为此,有种议论认为,学生培养的质量很难保证。学校经与教师研究、讨论,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其具体作法如下:

一是改变传统的编班方法,实施单独编班与混合编班相结合。理科专业(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等专业)按生源的不同单独编班,采用区别教学的方法。这就为教师实施有区别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对口招收的新生在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漏洞多、知识掌握的系统性、牢固性差,需要特殊补习、点拨与强化训练。分别编班则可以满足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特殊需要。文科专业(文秘教育、经济学、艺术教育等)实行学生(统招与对口招收的生源)混合编班、统一教学的办法。教师认为,文科班中,两种生源各有优势与不足:普高毕业生文化课基础好一些,学习、接受新内容的能力快一些,但动手力能力差、专业思想不稳定;中职毕业生文化课基础差些,领悟知识慢些,但学习刻苦、动手能力强,专业思想较稳定。混合编班有助于不同生源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二是修定教学计划,以利实施区别教学。对于高校本科毕业生来说,取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英语(4~6级)等级证书是必备条件。而对口招收的生源,英语、数学成绩普遍偏低,几乎成为其毕业达标及质量保证的障碍,也是学校领导特别关心和下大力气解决的难题。为此,学校制定出不同水平的辅助提高措施:(1 )利用时间差采取入学前补习。对口招生结束(为6月中旬)到正式开学前, 学校为新生组织为期3周(左右)的基础补习,旨在帮助学生清除入学后的学习障碍。 1996年以前,学校组织英语、数学补习,现以补习英语为主。二是在四年中单独编班的各专业实施不同的文化课教学计划。如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的英语、物理、高等数学三门课较普通班增加周课时和总学时:英语课每周增加一学时,达到每周5学时(普通班每周4学时);学习时间为3年(普通班学习2年)。物理、高等数学每周增加一学时,达到每周6学时(普通班每周5学时)。(3)在英语考级(4~6 级)前,有组织地进行强化达标训练。学校准备将这种强化训练适度提前,以保证全体毕业生的水平达标。实施区别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组织的难度,但这种教学方法使对口招收的生源普遍受益,其文化课水平迅速提高,因而得到了任课教师的支持和赞同。

3.拓宽专业口径,面向基层学校定向培养职教师资 不断拓宽专业设置的口径是与招生制度改革同步进行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它不仅有助于扩大生源、择优选择,还有利于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因此,随着宽专业的设置,对口招生的专业课考试内容覆盖面更广了。以文秘专业为例,最初名为“外事文秘”,考试科目:3门文化课+专业外语、 秘书基础;后改为“普通文秘”,考试科目:3门文化课+写作、 秘书基础;现称“文秘教育”,考试科目虽未发生变化,但秘书基础的考试内容中增加了《公共关系》课程的知识(比重占40%)。故凡学习文秘、档案、外事服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均可报考该专业。随着课程设置的改革,该专业毕业生可应聘到设有上述专业的中职校任教。这项改革在各专业的落实促进并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使之朝着符合师范教育规律和突出职教特征的方向发展。

职技师范对口招生制度的探索与实践的时间虽不太长,但1998年学院这项改革的第一批“成果”——98届本专科毕业生已顺利返回各区县的职教战线。提起这些毕业生及其分配情况,吉院长说:“毕业生的质量确实不错,出现了不少‘尖子生’。各区县教育局像认领自己的孩子那样,不准随意改派毕业生。学院仅留校一人。”从学院招办张主任了解到,该毕业生来自大兴县第二职业高中,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品学兼优(英语通过了6级考试)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这批毕业生中的楷模。另据学院于1998年底进行的毕业生追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各类职校对在一线任教的学院毕业生的反映普遍较好,其中,地铁总公司技校给予在该校任教的两名毕业生更高的评价,并感谢学院为其“输送高素质人才”。

如同改革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样,职技师院招生制度与教法的改革与探索为学院的发展与壮大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可以预料,随着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学院的办学与教学将更富有特色,毕业生会更受职业学校的欢迎。

标签:;  ;  ;  ;  ;  ;  

扩大对口单位招生促进教学方法改革_对口招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