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第一中学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双相障碍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不过症状复杂、治疗效困难,甚至预后效果较差。因此,很多相关学者根据双相障碍的特征和本质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双相障碍的治疗风险性也同样很高。本文从双相障碍的概念、诊断以及神经生物学的前景展开分析,以便于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双相障碍;临床特点;效果观察
双相障碍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其最典型的表现是狂躁症和抑郁交替。患者还具有情绪低落或高涨、动力精力减退增加且相应症状反复性的问题,且其临床特点还是导致误诊或漏诊的重要因素。
一、双相障碍的特征分析
双相障碍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抑郁交替发作型疾病,也是心境障碍中的一种。其临床病症主要特点之一是慢性、容易发作,患病之人很容易躁狂,而且产生反复性、间歇性、循环性的发病过程。有些患者就算不吃药物照样也会处于正常的状态,可一旦遇到某个契机,就会爆发抑郁症。不过,此类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精神分裂的慢性病症更严重,在长期停药的状态下也会表现的相对正常。在这种极度抑郁的病症中,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同样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而双相障碍第一个特点则是不够稳定,患者容易心情反复波动,更或者有些患者幼时曾生活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继而产生妄想、强迫、焦虑、强迫、伴人格障碍等多种症状,甚至严重时会产生自杀念头。患者的第二个临床特点要比第一个预后效果相对要更差些,系统治疗的时间也相对要长一些,所以要想让病症长期稳定下来难度是比较大的[1]。
二、双相障碍临床诊治方法
由于双相障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表现症状复杂、疾病形式也多样。有些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症状十分类似。因此,双相障碍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还常常容易导致误诊。所以如果想要找到双相障碍的治疗措施,其不仅应该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药物、抗抑郁等药物治疗,也同样可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改良抽搐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但因为现实生活中,双相障碍不仅表现症状复杂,同样分类也不同,基本类型就有单相和双相之分。而不同的类型,治疗方法自然也不同。双相障碍应该选择针对性的方法,一般其治疗阶段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以及维持治疗期三个基本治疗阶段。同样单相障碍治疗方法也可以分为抗抑郁药物高频度和高比例的治疗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急性治疗期
在通过相关治疗方式后,尽快了解患者的基本临床症状,及双相障碍的持续发展时间,可以利用该阶段的保守治疗来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当然,要想达到该治疗阶段,至少也需要6~8周以上的治疗时间。
2. 巩固治疗期
为了防止双相障碍的患者病情反弹,导致病情复发或者病情波动,必须确保其社会功能逐渐恢复。该阶段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药物的种类、剂量、用法等,若是治疗方法有效,相关病情在经过急性治疗后,病情即将会进入巩固治疗期。
3. 维持治疗期
在此治疗阶段,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低,病情也会得到相应的控制,患者的生活状态更会处于痊愈状态。如果患者处于痊愈状态,那么随着病情的稳定也会逐渐减少用药剂量,直到病情稳定方可停止用药。
三、双相障碍药物治疗期
1. 躁狂症发作的抑郁病治疗
临床上所经常使用的碳酸钾,通常可以达到缓解疾病的效果,这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多可以达到80%,丙戍酸盐也是治疗狂躁症的有效方法。同时,对于抗精神病可以经常采用的非典型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最好可以跟抑制狂躁症发生的心境稳定剂同样放在一起使用 [2]。
2. 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
单纯只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不仅病症好转的风险不同,而且即便是都应用心境稳定剂治疗,所使用的心境稳定剂不同,其治疗效果也完全不同,因此所选择的抗抑郁型药物治疗法也同样会成为稳定双相障碍疾病发作的基本治疗前提。
四、双相障碍的临床研究分析
我国对于双相障碍急性治疗效果至今都没有得到让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对于一些双相障碍的治疗药物,自然会对治疗双相障碍的复发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比如:双相障碍的抑郁症、狂躁症等都会有不同的差异,在为其选择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全面、详细的收集,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对患者进行测量后,应用标准化的神经心理学评分标准来对患者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所以国内对于规范化治疗双相障碍,既可以提升患者的疗效,还可以提高公众对此病的了解度。
结束语
根据双相障碍的临床特征,所涉及的是针对抑郁性药物的普遍性适用原则。因此,应该提高对患者对双相障碍性疾病的认识,并增加对患者的关爱和同情,从而让大众更加了解双相障碍,提升患者的自我认同,更好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俊,吴志国,王勇,等.难治性抑郁症与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对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631-635.
[2]陀柠瑜,刘铁榜 .双相障碍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40(1):32-34.
作者简介:邓天泽,男,(2000.07.19——),汉族,高中学历,研究方向:心理学、药学。
论文作者:邓天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障碍论文; 患者论文; 病情论文; 症状论文; 药物论文; 稳定剂论文; 疾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