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链接点,提高教学有效性——由《分桃子》一课引发的思考论文_曹铃

把握链接点,提高教学有效性——由《分桃子》一课引发的思考论文_曹铃

南平实验小学 曹铃[摘要]:众所周知,教材在编写某一数学知识时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时,不能忽略学生以往已学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只有找到这方面知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下面就以《分桃子》这一课为例谈一谈这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链接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1 构建新旧知识链接,提高教学有效性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说,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这番话道出了数学知识关联性的价值所在。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知识间的关联,建构数学知识,能让学生把学的数学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片断回放】课开始,师复习旧知,出示:8÷2= 24 ÷4= 12÷3=

师:会算吗?你用什么方法算的?

生:我用乘法口诀求商。

师:会用竖式计算9÷2= 24 ÷4= 吗?请2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仔细看他们的竖式格式对吗。

(由于用口诀求商和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是上学期的内容,很多学生都忘记了,看似简单的复习旧知,实际是唤起了学生的记忆,以便于学生能顺利地从旧知过度到新知。)

在教学完新知,进行课后总结的时候,陈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比较一下我们今天学的竖式和原来学的竖式有什么区别?

生:原来学的竖式只有一层,今天学的有两层?

师:为什么今天学的竖式要两层呢?

生:因为原来学的能用乘法口诀直接算出商,所以只要一步就能算出了,而今天学的不能用口诀直接求商,而要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是分开算的,所以要分两步计算,也就是两层了。

(为什么要分两层来算,这是今天学的竖式和以前学的不同之处,也是今天学习的难点,教师通过把新知和旧知进行对比,找到区别点和相同点,把新旧知识链接起来,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并把新学的知识自觉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知识体系,使学生能轻松并牢固地掌握新知。)

2 注重操作与思维的链接,提高教学有效性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把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儿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习难度。在《分桃子》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分完小棒后,把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计算联系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片断回放】学生口头列式:48÷2

师: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分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刚才你是怎么分的,分了几次。怎么样把分两次的过程在竖式中体现出来?请生来尝试列出竖式。

竖式列完后,师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并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和竖式的步骤结合起来说:刚才分小棒是先把4捆平均分两份,列竖式时就是先把十位上的4先除以2,结果写在十位上。再把8根小棒平均分2份,所以列竖式时就另外画一层把8再除以2,结果写在个位上,最后让同桌互相把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的步骤结合一起再说一说。

回顾这个片段,陈老师注意了实物操作(分小棒)就是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表象操作(问题引领下的逻辑思考)就是让学生在语言内化中掌握算法;符号操作(写竖式)就是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技能。这些都直指“分桃子”(除数为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的教学目标——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同时,整个过程又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看来,有效的操作要以目标为航向,以问题为引领,以表象为支撑,更要以思维为核心。

3 把握新知与练习的链接,提高教学有效性

常听有的老师说北师大版教材有很多练习都要当例题来教,不然学生都不会。但如果能把握好新知与练习的链接点,就会让学生做起练习来游刃有余。

【片断回放】

师出示练习:448÷4=

问:这题和我们刚学的48÷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这个竖式要分几层来做?为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同桌互改、集体反馈。

如果让学生直接计算448÷4=,没让生观察这个算式与48÷2的区别,很多学生又会束手无策,但把练习与新知对比了之后,找到相同点和区别点,让学生能利用新学的知识,举一反三,尝试练习后又在与同桌的交流中修正自己的竖式,这样就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

4 关注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链接,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也就是说揭示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分桃子》一课中正是做到了把新旧知识链接起来,让学生都“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所以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能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掌握新知,并体验到掌握知识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整节课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同时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链接起来,两者相辅相成,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之,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原有的知识体系,教师如果都能把握好学生的新旧知识的链接,把握好课与课之间的链接,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链接等等,相信不仅能让教师教的轻松,也能让学生学的轻松,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论文作者:曹铃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把握链接点,提高教学有效性——由《分桃子》一课引发的思考论文_曹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