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一中医院手术室 湖南常德 415000
【摘 要】目的 探究对接受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超早期显微手术的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88例,按随机投掷法给予分组,对照组44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44例在一般护理中增加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生存质量及疼痛程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躯体健康、精神人际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得到提高,P<0.05。护理后研究组疼痛程度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改善,P<0.05。结论 通过干预措施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昏迷程度。
【关键词】超早期显微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eerebral hemorrhage,HICH)在所有的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可达到10%,该病的预后较差,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因而针对性的采取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1]。超早期显微手术属于微创范畴,对患者的损伤较小,但术后的护理质量仍是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将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超早期显微手术的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半数在一般护理重增加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88例均为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超早期显微手术的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患者按随机投掷法给予分组,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60.2±5.4)岁。研究组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为(60.4±5.2)岁。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为患者补液、给药,并讲解相关禁忌,定期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病室消毒、通风,及时清理分泌物。研究组:除上述护理措施外,还应增加(1)加强监测:对患者进行口腔、尿道口、会阴的重点擦洗护理,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并进行扣背,及时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必要时给予雾化。除生命体征外,还应对瞳孔、神志及动脉压力进行重点监测,注意是否有瞳孔缩小再散大或进行性散大,对侧偏瘫、剧烈头痛的症状,此时应做好脑出血或水肿的预防工作,及时告知医师。(2)心理护理:手术前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及沟通,告知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原理,并询问其存在的疑惑,将手术、治疗、护理流程及目的概述给患者,讲解成功案例突出手术重点,应用眼神、鼓励的言语向患者表示安慰及感同身受,提升自信。(3)引流护理:将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扭曲、移位、堵塞,引流袋定时更换,其位置不应高于血肿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每日统计。(4)出院指导:出院应做好宣教工作,告知定期服药、测血压,过酸过辣过咸的食物应禁止,合理膳食,保持情绪的稳定,适当锻炼。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疼痛情况及生存质量。遵照我院自制满意度评分:问卷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好:7-10分;(2)一般:4-6分;(3)差:0-3分。遵照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2]:评估包括精神、生理功能、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方面,满分为100,总分愈高愈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质量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躯体健康、精神人际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得到提高,P<0.05,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可使小动脉产生病理变化,发生纤维性及玻璃样病变致使局灶性的缺血及坏死,血管壁强度被削弱,发生局限性扩张,严重者出现动脉瘤[3]。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状,其中以基底节区域较为多见,可占到60%[4]。临床一般以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损伤较大,超早期显微手术于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与临床,其疼痛度、损伤度均优于传统手术,常规治疗中,护理往往属于辅助治疗,并未引起较大的重视,随着近年来患者需求的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护理干预是一种以患者健康为目标、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知识与经验针对性的给予护理措施。由上表可知,由于患者对于疾病的不了解往往存在有恐惧的情绪,降低了预后,影响了内分泌平衡,本次研究为患者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平台,并以科学作为基础,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原理,治疗的步骤及必要性,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认知到配合的重要;预见性的了解到疾病的并发症状及不良反应,早期进行重点观察,降低风险的发生,出院时带领患者回顾了相关的疾病知识,重点交代注意事项,督促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加速了预后,本次研究收效良好。
有相关研究显示[5-6],干预措施的运用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精神上的负担,提高了后期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通过在常规护理中增加了心理、精神的干预,转化了传统单一的护理模式,更加的人性化且具有针对性,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在疼痛程度及生存质量上得到改善,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总结上述可知,护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生理功能、躯体健康、精神人际水平,降低了疼痛程度,患者得到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值得临床普及。
参考文献:
[1]盛庆瑜.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29-30.
[2]曾广灿.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显微手术的临床护理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4):136-138.
[3]陆珊珊,陈东亮,黄子娟等.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显微手术后48h的血压监测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96-1397.
[4]陆珊珊,陈东亮,陈承英等.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观察和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51-2053.
[5]陆珊珊,陈东亮,陈承英等.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2):84-86.
[6]陆珊珊,陈东亮,杨敏等.术前路径在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显微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21):3262-3263.
论文作者:彭金凤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手术论文; 高血压论文; 基底论文; 质量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