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在口腔颌面部早期肿胀中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9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患者作为这次分析的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45例患者联合甘露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距离缩短效果明显;治疗总有效率高。结论: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口腔颌面部早期肿胀,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地塞米松;甘露醇;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323-01
口腔颌面部损伤主要发生在上下颌骨、面部软组织、颧骨等部位,由于患者的颌面部分布血管较多,该部位的血管循环丰富,发生损伤后会引发局部组织肿胀,该过程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窒息,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选取医院收治9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患者作为这次分析的对象,探讨在口腔颌面部早期肿胀中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医院收治9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患者作为这次分析的对象,入选患者经头颅CT检查,确定颅脑无出现现象;血尿常规检查正常。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n=45)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52~78岁,平均年龄(62.5±3.5)岁;研究组(n=45)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50~80岁,平均年龄(62.8±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5mg),按照5mg/次,1次/d进行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d。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甘露醇注射液,地塞米松的使用剂量同对照组,将5mg的地塞米松用125ml甘露醇注射液溶解,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3d。
1.3 指标观察
在治疗前后应用游标卡尺测定患者颌面部的水平、垂直方向的位置距离,反应患者的肿胀程度,垂直方向是经外眦点与唇间距离,水平时左右两侧的下颌角的外侧点之间的距离。
疗效判断:经治疗后患者的早期肿胀程度很好控制,肿胀好转,判断为显效;患者的早期肿胀得到一定控制,但肿胀仍较明显判断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早期肿胀未有效控制,肿胀无明显好转甚至肿胀加重,判断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χ2检验,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值小于0.05,则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测定
在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距离接近,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距离均呈明显缩短的趋势,且研究组的缩短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测定(x-±s,mm)
3.讨论
口腔颌面部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开始部位,该部位出现损伤后,可能出现局部组织位移,临床上出现分泌物堵塞、肿胀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给患者的正常呼吸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窒息,给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需及时给予正确方法治疗[2]。
地塞米松是临床治疗口腔颌面部损伤后早期出现肿胀的常用药物,能有效扩张血管,加大毛细血管壁的血管通透性,对局部组织肿胀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甘露醇是常见的一类单糖,在机体中不能代谢,进入机体后在肾小管部位被重吸收的比例较低,但具有利尿作用,是临床常见的一类高效脱水剂。甘露醇能有效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中的水分流入血管,使组织出现脱水现象。两类药物联合使用,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机体脱水作用,提高疗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距离接近,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距离均呈明显缩短的趋势,且研究组的缩短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口腔颌面部早期肿胀,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成,徐炳权.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的疗效[J].中外医疗,2017,(06):143-145.
[2]刘明海,官莹玉,李洋.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口腔颌面部损伤早期肿胀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3):1756-1757.
论文作者:杨树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甘露醇论文; 患者论文; 面部论文; 口腔论文; 损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