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亚洲之前景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洲开发银行] J·马尔科姆·道宁)
一、过去趋势及将来前景之一般分析
本部分重点是论述东南亚和东亚的发展,所提出的三个要点对认识
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受的约束和经济发展潜力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总体上看,亚洲国家曾经而且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政
府控制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限制了赤字水平,保持了其公债偿付能力
。加上循序渐进的政策环境,促进了储蓄和投资激励,因而在过去三十
多年中,亚洲国家储蓄和投资急剧增加。
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大多摆出了稳健、保守的姿态,
包括控制货币总量和财政赤字。其国际债务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重新
安排国际债务的情况很少,偿债负担不断减轻。这些国家亦作了许多政
策变革,这涉及到经济活动的结构和格局。这些政策变革的总趋势一直
都是朝着促进外向的、出口主导型工业的方向发展的,都是朝削弱保护
主义和寻租行为的同时鼓励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的方向发展的。
这种有利的政策环境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
、中国、东南亚继续强调和推行外向型政策,包括韩国、中国台北和中
国进一步使金融部门自由化,泰国发展离岸银行分支机构,中国的贸易
壁垒已进一步减少,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老挝和越南,为了加快其工业
化进程,刺激竞争,扩大贸易,亦继续进行一系列政策改革。南亚国家
的政策环境亦有所改善,这应该有助于其中期经济增长。因此,与总储
蓄水平一样,用于扩大工业部门生产能力的投资水平很高。这反映了人
们对亚洲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信心很足。
储蓄(通过金融中介过程转化为投资)率已大幅度提高,外国直接
投资的流入(尽管比过去慢一些)仍在不断地扩大生产能力。因此,东
南亚国家外债增加不多,中国和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除韩国)应该能
够保持经常项目的顺差。
宏观经济稳定,外向型竞争性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有助于促进投资
和储蓄,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这样的环境提高了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降低了储蓄者和投资者的预期风险,使资产值不因时间的流逝而下降。
保持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是亚洲发展中国家能够成功的一个极为关
键的因素。目前,东南亚和东亚大多数国家的储蓄率在30~35%之间。
新加坡储蓄率最高。物价稳定、金融部门自由化、维持正的实际利率、
收入迅速增加,这一切都刺激了储蓄额的增加。例如,韩国在六十年代
中期实行自由化措施以后,由于增长加快,其储蓄率亦快速上升。其他
经济增长率高的亚洲国家,储蓄率亦上升(见表Ⅰ)。总的看,能够同
时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的亚洲国家亦能较长期地保持很高的经济增长率
。储蓄绩效不及投资速度的国家,经济增长较慢,内外债水平都提高。
此外,高储蓄和高投资亦与这些国家所奉行的外向型政策有关。这
些国家中有很多资源贫乏,因而需要依靠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要建立在世界市场有竞争力的技术基础,需要大量投资。要提供这些投
资资金,就必须有高储蓄。
表Ⅰ 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国家或地区国内总储蓄国内总投资GDP平均增长率
1965
1993
196519931965~1993
香港36 30 29 297.4
印度尼西亚 8 38 8
356.8
韩国15 35 8
348.4
马来西亚20 38 24 347.5
新加坡 22 45 10 428.5
中国台北20 27 13 258.5
泰国20 37 19 437.4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1993亚太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指标》
总的来看,虽然储蓄率高与生命周期模型是一致的,但是生命周期
效益就足以解释或说明这些国家储蓄率快速提高之原因吗?强调储蓄和
利润之重要性的新古典储蓄行为论亦可能很重要。有些学者则认为,高
储蓄和高投资可能与儒学有关,儒学强调学习、社会责任和社会集体主
义。根据儒学伦理,储蓄是为了给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对家庭副业
兴旺发达的贡献,是为了赡养老人。但是,儒家伦理观念并未被普遍接
受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和泰国)储蓄率亦很高。
其次,外向型贸易和产业政策已很快改变了产业结构,实现了工业
产值和出口的持续增长。重视教育是这一有朝气的快速变革的催化剂和
加速器。在有些国家中技术和高等教育所需资金不足,限制了其中期经
外向型政策、重视教育(学习)、重视改进产品和人力资本,是相
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在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尤为如此。企业要有竞
争力,就必须不断改进产品,开发同一工业的新产品,就必须采用新技
术和提高技术水平。使车间适应更高级、更优质产品的生产,这与用于
解释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履行理论完全一致。这些国家的出口已由初
级产品转向了制成品,已由简单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即只
需不熟练劳动力生产的工艺品、纺织品、服装、鞋类制品、皮革制品和
简单电子组装产品,转向了比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船舶、汽车
、耐用消费品、化工产品和计算机软件等)。
在过去三十年中,亚洲发展中国家总出口中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已大
大增加,该地区的出口将继续比世界其他地区快。1990年到1993年,世
界贸易年增长率不到5%,而发展中亚洲国家出口年增长率平均是12%。
由于出口的增长离不开过去出口生产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因此,在
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基础上,亦能解释或国家出口增长速度快的原因。重
视国际贸易和出口亦有助于使用最现代的技术。以外国直接投资或许可
证方式从国外进口新技术,此乃亚洲大多数国家(如韩国和日本)发展
本国技术的主要方式,到一定时候再在国内开发新技术。
1990年杨先生提供的新证据表明,新加坡的情况并非如此,但是亦
有证据表明,总要素生产率(即不直接引起劳动和资本收入量增加的产
出增加量)亦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近年来,卢卡斯、罗迈、普雷斯
科特、波伊德等在1956年索罗原始论文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经济增长模
型,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这样的人力资
本积累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行。接受初步教育后,在工作学习中就积累
了很多人力资本。通过学习如何生产一种产品而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可
以使投资生产新的和更好的产品获利。日本的“革新”制度重视不断改
进产品质量和档次,就是直接应用了边干边学的原则。
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的教育概况表明,该地区大多数国家正在动员资
金来解决其日益增长的教育方面的需要。但是,经济发展快,对技术技
能的需要快速增加,导致了这些国家劳动力大量不足,尤其是泰国,一
定程度上还有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这样,工资差距拉大了,但是由
于体制内在的滞后性,劳动力市场不好调整。有些需求通过进口劳动力
来满足,但这仅是权宜之计。除非这些国家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否则
这些国家向更高技术方法的转轨过程中,其长期、中期潜力可能受到威
最后,经济快速发展和出口导向过程导致了三方面的必然发展:(
1)发达国家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2)亚洲这一地区各国
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流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3 )资
本市场的发展对海外投资商颇有吸引力。
流入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一直都很大。用国际收支
来衡量,1987年到1992年,该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年增长率平均为26.6%
(见表Ⅱ)。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中的外国直接投资最多。在菲律宾和泰
国,外国公司的出口占了制成品的出口的一半以上;在马来西亚,外国
公司的出口占了制成品出口的80%以上。外国公司制成品出口活动主要
在多国公司进行大量技术和工业转让的领域。不过,近年来,外国直接
投资有从东南亚国家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已引起了忧虑和担心。投向
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由1991年的44亿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10 亿美
元之多,而流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没有多
大的增加。
|表Ⅱ1987~1992年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
(单位:百万美元)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87 ̄1992
NIEs[*]
4,152 5,485 5,315 7,308 6,782 7,064 35,926
韩国 6018717587151,116 5504,611
新加坡2,386 3,655 2,773 5,263 4,395 5,635 24,557
中国台北 7159591,604 1,330 1,271 879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2,314 3,194 3,393 3,487 4,366 11,156 27,910
东南亚1,461 3,336 4,668 6,339 8,113 8,236 32,239
印度尼西亚3855766821,093 1,482 1,774 5,992
马来西亚 4237191,668 2,332 4,037 4,118 13,332
菲律宾3079365635305442283,108
泰国 3521051,775 2,444 2,014 2,116 9,806
南亚 3735215804025078653,248
孟加拉3 2 - 3 1 4 13
印度 1812813501122003901,520
巴基斯坦 1291862102442573491,375
斯里兰卡 60 46 20 43 48 123340
太平洋群岛10319123176 50 58 708
斐济 -1124 13 50 13 58 146
巴布亚新几内亚93 153203- - - 449
所罗门群岛8 3 6 13 19 - 49
瓦努阿图 13 11 9 13 18 - 64
总计 8,409 12,727 14,027 17,672 19,818 27.379 100,031
*NIES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台北中央银行《
国际收支统计》
区域内贸易亦已快速增长。在整个亚洲,区域内贸易(包括日本)
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1986年为30%,1992年为40%。过去几年安装的
最新生产设备(大多由对外直接投资的帮助)有利于生产更多优质产品
,促进了许多国家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这一切都减轻了亚洲发展中国
家对初级产品的依赖。而价格竞争日益激烈,这有助于而且将继续有利
于亚洲出口商提高其出口在发达国家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抵消其他
迟滞的海外需求。
这样的贸易结构、格局快速发展是发展中亚洲国家所独有的,在世
界其他发展中地区(如非洲)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增长。这种
区域内贸易的增长开始的时候是初级产品由比较贫穷的国家流向日本,
一定程度上还流向泰国、中国和韩国。后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延续发
展,区域内贸易的主要客体变成了制成品。与此同时,日本、韩国和中
国台北大量增加在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随后这些国家在中国大陆的
投资亦猛增。七十年代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普拉扎协定
》(或《广场协定》)以后日元升值以来这十多年中,上述趋势不断增
强。最近,这种趋势又有所发展,过去只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亦开
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例如,东南亚国家开始向越南、中国投资,中国
亦在香港和其他地区投资。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发展格局、比较优势
和亚洲地区经济的活力。由于随着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
亦得增加,因此,过去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中享有比较优势的国家
目前已不具有或正在失去这样的优势。资本已开始流向附加值高的新生
产领域,而“腿脚自由”的这些工业已转移到诸如中国大陆、越南等劳
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有些厂商将有些生产转移到低工资国
家,将研究开发和某些管理职能保留在国内,开始发展垂直一体化的产
业结构,这些厂商给生产转移提供资金。这样,这些厂商就能够提高效
率,保持竞争优势。例如,中国台北和日本就在中国大陆和其他一些国
家(如泰国、菲律宾)建立这些夕阳工业,目前正在研究在越南采取同
样行动的可能性。
亚洲区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已产生了一系列重视亚洲地区经济
合作的安排和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自由贸易区、亚洲太平洋
经济合作组织和东亚经济论坛)。尽管东盟自由贸易区最近已计划分阶
段削减关税,但是该组织在减少贸易壁垒和区域合作的其他领域并没有
什么进展。近来人们提出了增长三角的概念,这表明加快区域内合作是
大有希望的。增长三角减少了合作的政治代价,有助于重点发展几个国
家相邻近的地区。这种非正式的途径,主要是由于市场力量的作用,在
互补的生产和融资能力的驱动下形成的,这在不同国家集团之间的合作
项目方面已取得了成果,亦使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更快速的增长和增加。
引人注目的是中华经济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角;中国
云南省、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组成的东南亚次大陆
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内亦在提出新的动议,形成印度尼西亚、马来西
亚和泰国为其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为其二的两个集团。
最近几年,新兴金融市场已提供了新的资本来源,市场资本化已快
金融自由化、信息传输的改善、管理(规制)的改进和发达国家市
场的低效益,都已使亚洲新兴市场对国际投资商更充满诱惑力。1989年
以来,流入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证券投资亦大为增加,开始是流向亚
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近来已扩大到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流到东南亚
的私人证券投资大多来自被遣返的外逃资本和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基金。
不过,由于东南亚地区一直都很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金融不断发展,
因而该地区亦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谨慎投资商。证券投资的增加已大
幅度减少了官方发展援助(见表Ⅲ)。这些新兴金融市场仍很脆弱,投
机动机很强,因此大面积波动的风险仍很高。如果不考虑这些市场变化
的投机性,那么大机构投资商证券投资分散化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深化二级市场,在初级市场上给更
多的股权投资提供渠道。所有这一切都将增大对新投资融(筹)资的选
择性,因而应该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中亚洲国家的增长过程。
|表Ⅲ总资本流量的百分比:东亚和东南亚
年份 官方总额 私人
198644.0 56.0
198783.2 16.8
198840.5 59.5
198937.8 62.2
199031.9 68.1
199125.0 75.0
199217.1 82.9
199317.3 82.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3~94世界债务表》
二、比较长期的趋势与发展
如果考虑发展中亚洲国家较长期的潜力和趋势,那么还有其他相关
因素。这些因素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意义。
第一,中国和日本在亚洲地区的作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今后一
定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应该继续高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国经
济实力将增强,中国的经济地位将大大地提高。不过,日本的经济增长
将慢于其邻国。加上亚洲地区产业结构不断改变并且有动态发展的活力
(总的看如此),因此,日本对其邻国的依赖性将增强,但其邻国对日
本的依赖性将下降。这两方面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亚洲地区经济实力的
构成态势。
由中国大陆、中国台北和香港为主的大中华经济区,在亚洲发展中
国家的演化过程中,已开始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规模大,
因而大中华经济区有实力对亚洲地区施加巨大的积极影响,大中华经济
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有助于促进亚洲地区内贸易的快速发展。1992年
亚洲开发银行发展中成员出口额的增加一半以上(56%)来自中华经济
区。如果大中华经济区由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继续以接近过去十五年的
速度增加(这一速度达到了两位百分数),那么今后三年大中华经济区
进口的绝对额将超过日本。
如果用购买力理论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实力将更强。尽管中国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仍只有美国的1/5,但是预计十年以后, 大中华经济区的
总产值将跃居世界第二位。这证明以下观点是正确的:中华经济区进口
市场的增长,比发达国家市场可比较的增长,更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
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新兴的有活力的贸易关系
)有些反常:亚洲发展中国家对日本的依赖正在下降,而日本对其他亚
洲国家的依赖却不断上升。 日本对亚洲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30 %,
1985年日本对亚洲的出口增加了两倍。但是日本对亚洲的贸易在其贸易
总额中的比例却下降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经济增长得比而且将
继续比亚洲发展中国家中的贸易伙伴慢。此外,日元升值以后,日本进
口需求弹性大增。1985年到1991年,日本从亚洲的进口在其进口总额中
所占的份额下降了(这里日本的进口额不包括非洲和中东国家)——由
中国的进口所占的比重由34%下降到27%,由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
的进口所占的比重由35%降为27%。制成品进口价格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其进口的增长速度亦大为提高。进口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由1985年的30%上升为1991年的4.3%。有人估计,八十年代末, 日本
的进口需求弹性接近3,而1987年只有1.2。
由于日本进口需求增加,因此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和东盟国家
向日本市场提高优质产品的能力亦增强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地区有转
向比较高科技产品的趋势,东盟国家则转向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逆出
口”,即日本公司海外分公司在国外生产的产品重新出口到日本,亦已
日本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的直接投资亦已进一步增加,而
日本向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都减少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流向之格局之
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部分是因为美洲和欧洲的投资报酬低,同时亦反
映了日本对汇率变动和持续的国内高成本生产利润压力的调整对策。
人口的增长进一步扩大了日本对其他亚洲国家依赖性增强的趋势。
发展中亚洲国家有1/3的人口在14岁以下,而日本人口却继续快速老化。
除了有助于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外,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比较年轻的人口
将成为日益成长的中产阶级致富所需要的消费者来源,利用国外生产基
地的日本厂商迎合这些消费者。由于九十年代还剩的几年里亚洲发展中
国家总的增长率将在6~7%,因此这些国家人均收入平均增长趋势不会
第二,贸易、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将进
一步加快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将进一步发育成长,
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扩大。与此同时,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其他洲国家之
间的协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因为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已顺利结
束,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亦有很大希望。
区域贸易集团、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上升,但是由于关
贸总协定的体制进一步加强,在贸易问题上亦将更重视世界性合作。近
年提出的具体议案、计划,如增长三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来会成为
现实。解决劳动力流动问题,促进劳动力富余国向劳动力匮乏次区域合
作是可能的,如中国与东亚、东南亚邻国之间、印度与邻国(尤其是与
东南亚邻国)之间的合作。
亚洲发展中国家及相互之间投资、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国际化
将进一步促进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增
强这种趋势。这些发展将有助于减少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受的资金的约束
,将有助于该地区持续快速的增长。
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通过贸易和投资联系,比较有限
程度、范围内通过劳动力的流动,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经济产生有
益的影响。高效率的生产、高投资和储蓄率将与持续的政策改革相结合
,确保亚洲总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亚洲中产阶级的壮大,从发达国家
进口高质量消费品的势头将进一步增强。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最终会有
资格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这个发达国家俱乐部,为其增添新的活力
和发展动力。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会扩大竞争,这将向工业
国提出挑战,提供机遇,要求工业国提高效率,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
性,开发新技术和改进原有技术。有人相信保护主义将进一步抬头,但
是美国、德国和日本新近的发展都表明,这些国家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升
级,预计将来还会进一步加剧。
第三,(1)南亚将与世界经济、其邻国更密切地联系起来;(2)
印度支那将成为亚洲地区又一个增长地区;(3 )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
内,亚洲最贫穷的国家将继续需要大量发展援助。
南亚次大陆采用更外向型政策的发展方向不会发生逆转,而且还会
提出新的实现进一步一体化和获得活力更强的贸易和合作计划。随着竞
争的加剧和关锐壁垒的减少,南亚地区的开放程度可能会提高。南亚国
家合作联盟曾是扩大区域合作的载体和通道,在比较有限的增长三角区
内曾有过某些举措。为了和中国竞争,加上分裂主义不断升级,因而南
亚国家有加强与东南亚和东盟国家联系的动力。尽管由于克什米尔问题
,印度和巴基斯坦扩大合作的前景很黯淡,但是南亚次大陆其他国家之
间扩大合作在目前是有可能的。扩大合作的利得,不论是贸易利得,还
是可以缓和紧张关系,进而减少军备开支的利得,可能都很大。冷战结
束以后,并不是只有发达国家才分享到和平红利。南亚地区如果国防开
支减少,奉行恰如其分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通过关税改革
和其他自由化措施,扩大贸易,采用并实行更外向的政策,那么该地区
会轻而易举地取得60%,甚至高于60%的增长率。
越南的国际关系正常化、柬埔寨的政治和解川以及缅甸有可能采取
开放政策,进一步增加了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越南是中国和东
南亚国家之间的战略要冲;由于越南被国际孤立的时间太长,因此有相
当大的工业发展潜力。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可能会参加东盟(越南已
于1995年8月成为东盟成员国——译者),因而可能给东盟增添力量,
增加新的活力。尽管越南的吸收能力需要迅速扩大,但是其今后几年的
经济增长幅度将会达到80%或80%以上。流入印度支那的外国投资亦将
快速增加。尽管老挝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的发展前景不是很令
人乐观,但是该地区次区域关系正常化以后,其经济绩效应该有所改进
。缅甸的自由化和经济增长都很脆弱。
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很高,政策环境亦在改进,但是亚洲最贫穷的国
家(包括阿富汗、孟加拉、不丹、老挝、缅甸和尼泊尔)受到的约束仍
很多,如储蓄率低、投资率低、赤贫率高、产业单一、资源基础差、外
商投资风险高等。这些国家在脱贫、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没有多大进展,
因而未能动员足够的资金来给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本投资提供
融资。尽管预计近年实行的宏观经济、贸易、产业政策改革可能会提高
效率,加快增长速度,但是在中短期内,这些国家不可能吸收足够多的
私人资本或自己募集足够的资金来给保持高增长率所需开支提供融资或
资金支持。
三、新近的发展及前景的周密分析
1993年中国又一次取得了13.4 %的高增长率, 居亚洲发展中国家
1993年经济绩效的首位。总体上看,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
为7.4%,与1992年基本持平。 由于香港和新加坡的快速增长抵消了韩
国和中国台北的经济滑坡,因此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亦有边际增长
。除越南只增长3.8%,比1992年慢外,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很快
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经济
1993年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率为5.7%, 略高于1992
年的5.3%。韩国的增长率只有4.7%,低于历史平均水平。韩国经济滑
坡主要是因为经济周期,它反映了投资者信心持续不足,国内消费需求
增长不快,旨在增加经济体制(尤其是金融交易制度)的透明度和统一
性的最新改革,其影响不确定性很大。政府的新改革计划(即新政府的
改革计划)和激励措施不仅增加了这种不确性,亦未能恢复投资者日益
丧失的信心。私人消费开支的不足,这可能是股市和不动产市场疲软的
部分原因,而后者产生了负的财富效应。1993年政府消费的增长亦慢于
1992年,主要是因为政府采取了严格的紧缩措施。1993年农业部门减产
了60%,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好。由于私人和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低,
1993年服务部门的增长率略高于1992年。出口适度回升促进了制造业的
增长,因此工业的增长速度略快一些。重化工业的增长势头仍很强劲,
但轻工业的增长势头不太好。
中国台北的经济增长率已连续两年在下降,1993年的增长率为6.2
%,1992年为6.6%。工业部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增长了4.5%。由
于旱灾严重,农业部门减产了1.6%。增长势头之所以放慢, 主要是因
为净出口锐减,政府开支减少。私人投资亦很少,为了恢复私人投资,
目前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中国台北私人消费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近年来,其私人储蓄率一直在下降。尽管其储蓄
率仍比较高,但是已由1976年的38.6%的最高水平下降到1993年的27%
由于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香港一直能保持好
的增长势头,1993年增长率为5.5%,略高于1992年。 尽管香港工业部
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服务部门能更成功地吸收工业
释放出的能量,而与中国大陆的密切关系,可能亦加快了这种趋势。制
造业投资一直大量从香港流向中国大陆,而香港则成了中国大陆的一个
重要服务中心。
新加坡经济增长曾连续几年在放慢,但1993年出现了反弹,其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9.9%,大大高于1992年的5.8%。新加坡的高增
长率主要是由于电子工业增长了20%多,因而大大地促进了制造业部门
的增长。此外,服务部门增长了10%多,而1992年其增长都不如人意。
尤其是金融服务,由于股市交易收益增加,国内外贷款业务增加,因而
出现了巨大的反弹。虽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仍没有复苏的迹象,因而新
加坡的出口市场在收缩,但是出口仍取得了很高的增长率。
韩国和中国台北由于经济增长放慢,因此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虽然
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但是韩国1993年消费物价上涨率下降到5.8 %。
由于消费疲软,因此房地产价格下降趋势尤为突出。由于总产值增长率
总的下滑不大,因此中国台北的通货膨胀率只下降到2.8%。 尽管新台
币对美元贬值了8%,但中国台北的通货膨胀率还是降低了。 由于产业
增长率提高,香港和新加坡都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尽管香港仍有很大通
货膨胀压力,但其1993年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幅度下降到了8.5 %, 而
1992年却是9.4%。事实上, 香港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必然的
联系,通货膨胀压力大部分来自币值低估和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新加
坡1993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4%,略高于1992年。 坡币升值基本上消除
了外来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总的来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的通
货膨胀率,由1992年的5.9%,下降到1993年的5%。
由于世界经济衰退, 1993 年亚洲新兴工业国或地区的出口没有
1992年增长得快,增长率为12.1%降为10.80%。韩国的出口只增长7%
,略低于1992年。由于工业国需求疲软,因而轻工业出口减少。出口之
所以增长,主要是因为向中国大陆、东南亚和拉美大量出口质优产品。
中国台北的出口主要得益于对中国大陆的贸易,但增长率仍低于1992年
。香港的出口主要是再出口,其出口增长得益于再出口。香港由于扩大
了在中国大陆的生产加工活动,因而只是作为对中国、中国台北之投资
和贸易的立足点和通道。新加坡出口增长势头很强劲,1993年出口增长
率达20%以上,而1992年只有8.4%。 新加坡出口出现这么多大的增长
,主要是因为国际上家用电子产品方面的需求相当旺盛。
新加坡国内出口和转口主要依赖进口的原材料,因此其进口增长速
度亦没有放慢。香港、韩国、中国台北由于国内需求不旺,进口总的放
慢了增长速度。韩国和中国台北进口增长率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其经济
增长率滑坡,国内需求疲软。韩国和中国台北的贸易收支都出现余额,
韩国有21亿美元贸易顺差,而1992年还有22亿美元贸易逆差,中国台北
有120亿美元顺差,略少于1992年。香港和新加坡的贸易赤字恶化, 但
是由于1993年其服务部门出口势头足,因而1993年其经常项目帐户都有
盈余,韩国和中国台北经常项目帐户顺差分别为1.1亿美元和64 亿美元
。其在各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不到0.005%和3%。总的来
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经常项目帐户顺差,由1992年的63亿美元
,增加到1993年的80亿美元。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预计1994年为6.5 %,
1995年为6.6%。预计在今后两年, 韩国和中国台北的经济增长率将反
弹,香港将继续保持其目前的增长势头,只有新加坡经济增长会出现滑
坡。预计中国台北和韩国的经济复苏将取决于国外的需求条件和世界经
济复苏的力度。由于国内形势稳定,韩国新政府的政策创造更公正和透
明的经营环境,因此,预计其国内消费和投资都会出现反弹。香港的前
途与中国的经济绩效息息相关。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
速度,世界经济开始复苏,那么香港经济增长的前景是光明和乐观的。
1993年新加坡制造业虽然出现大幅度增长,因此,尽管新加坡经济将继
续加速增长,但是预计增长势头可能会减弱。不过,在今后两年,其经
济增长率只会有微小的下降。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将主要取决于成本推进因素。
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涨幅大(这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完全一致)
,会造成物价上涨。产权市场仍很紧张,但预计不会对中国台北和韩国
造成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在新加坡,预计财产价值膨胀可能会产生通
货膨胀效应。韩国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总的来看,国内供给状态更不
佳,因此,预计其物价还会上涨。
总体上看,预计在今后两年,亚洲新兴工业国或地区的出口实绩会
有所改进。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协议产生有益的效应,
世界经济(尤其是北美经济)有一些复苏,因此,预计这些因素会对亚
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出口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韩国对东亚国家和中国的
出口将继续扩大,而国外需求条件对中国台北亦会很有利。香港的出口
之所以有望快速增加,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刺激了对再出口
的需求,扩大了对后者的需求。1994年和1995年新加坡的出口增长率可
能会下降,因为其电子出口增长速度减慢,新加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不
虽然出口在快速增长,但总体上看,亚洲新兴工业国或地区的贸易收支
预计会出现微小的滑坡。对四小龙中的三个国家来说,要保持国际
竞争能力,增加资本存量,需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新技术,要给
这些需要提供融资,进口需求必须有快速的增加。对于中国台北来说,
由于私人消费和公共投资在快速扩大,因此其进口增长率会提高。由于
香港的进口会加速增长,尤其是由于1994年、1995年基础设施投资将增
加,因此香港的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不过,由于服务贸易有顺差,
因此,其经常项目帐户头寸会有所改善。新加坡的情况亦很类似。预计
新加坡的进口会加速增长,但贸易收支可能会恶化。在今后两年,亚洲
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经常项目帐户收支盈余,总的来说,将会继续增加
。不过,韩国可能例外。尽管韩国的进口需求将扩大,但是预计其贸易
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中国
1993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了13.4%,因此,中国不仅是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而且也是
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199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之所以高,主要
是因为工业部门增长很快,其增长率达到20%以上。不过,中国不同地
区工业的增长率,差距很大,东部沿海省份的增长比较快,不同产业、
不同类型的企业,增长率亦大相径庭,国有企业的增长幅度大大小于集
体所有制企业,甚至还小于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后者在工业部门总产
值中的比重仍很小,但其增长率超过了60%。由于经济效率不高,国有
企业生产继续滑坡。为了解决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中国目前正在采用
可进行国际比较的会计标准。服务业和农业的增长稍慢于1992年。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两年达到了两位数,因此,通货膨胀率由
1992年的8.6%上升到1993年的14.5%。(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1.7
%,1995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4%以下——译者)。城市通货膨胀率特
别高,许多行政性提价造成了通货膨胀压力。由于以下原因,将来中国
的通货膨胀会有所缓和。首先,财政、金融改革有望能抑制货币、信贷
膨胀;其次,降低关税,实行更多的价格改革,总预期增长率下降,亦
会减缓通货膨胀压力。
1993年,中国首次出现了1989年以来的91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而
1992年还有52亿美元贸易顺差。1993年出现了大的转折,出口增长率下
降为5.5%,而1992年出口增长为18.1%。 由于国内投资(资本投资)
和消费需求迅速增加,因此,许多出口产品转移到了国内市场。由于增
长率高,进口管制和关税减少,进口需求旺盛,增加了28%。中外合资
企业亦大量进口投入品。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继续增加,但是中
国对外投资(尤其是在香港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亦迅速扩大
。部分是由于这种向外投资,导致1993年中国经常项目帐户赤字猛增到
96亿美元,而1992年还有64亿美元盈余。
尽管实行了严格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经济增长率将低于或略低于
1993年,但在今后两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尽管
1994年和1995年预计贸易收支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但是通货膨胀率将有
所下降。不过,经常项目帐户收支状况会有所改善,尤其是1995年。人
们主要担心的是,过热的宏观经济环境会严重影响金融、税务、银行、
投资和贸易等一系列改革的成功,这一系列的改革预计在今后两年展开
东南亚
1992年东南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略有下降,1993年增长率又
达到6.4%,与1991年持平。虽然菲律宾经济增长率只有1.7%,低于其
他东南亚国家,但是东盟四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有所提高。
从1993年印度尼西亚所取得的经济绩效来看,该国几年来所实行的
重大体制改革已成功地建立起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
率逐渐下降以后,1993年其经济增长率达到6.5%,稍高于1992 年的6
.4%。除农业外,其他经济部门的运行状况良好,绩效不错。1991年旱
灾以后,1992年农业有所恢复且稳定下来,因此,农业的增长略有下降
虽然马来西亚主要贸易伙伴的条件不太好,但是马来西亚仍然是东
南亚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公共消费提高了国内需求水平
,私人部门开支增加,出口快速增长,因此,1993年马来西亚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了80%。此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助于其保持高增长率
。1993年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高于1992年,绩效比1992年好。
1993年菲律宾经济有微弱恢复的迹象。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7
%,而1992年只增长0.1%。 经济恢复主要得益于投资开支和家庭消费
的增加。1993年下半年动力不足问题有所缓解,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瓶
颈问题和财务不足,因此经济恢复乏力。
1993年泰国经济继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 工业部门继
续呈现出极强的增长势头。由于减少了对低增加值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
产的依赖,泰国成了诸如家用电器和计算机零部件等高附加值制成品的
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泰国政府亦积极将资金用来改进和加强工业技术
1993年越南工业,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农业产值亦有所增长,因
此,越南保持了8%的高增长速度。
由于东南亚国家(除印度尼西亚)消费物价水平有所下降, 因此
1993年这些国家通货膨胀有所减轻。1993年印度尼西亚货币供应和信贷
都扩大,政府行政性地提高物价,因此其通货膨胀率,由1992年的7.5
%,上升到9%。 马来西亚通货膨胀率之所以下降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
下降,因为采取了稳健的货币、财政政策。菲律宾经济有微弱恢复,石
油价格稳定,有助于降低其通货膨胀率。1993年泰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亦
有一些缓解,这主要是由于能源和农产品价格下降。越南的通货膨胀不
断减轻,这主要是因为进口品价格稳定,农产品供给的增加有助于控制
食品价格的上涨。
在对外经济方面,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率略低于1992年。尽管世界
经济衰退,但由于印度尼西亚的出口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因此
其出口增长率达10%。印度尼西亚的出口范围和对象大为扩大,促进了
出口的持续增长。1993年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长了18%,高于1992年,由
于扩大了对非传统市场的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增加,因而保持了
强有力的增长势头。尽管菲律宾的经济状况不是很佳,但是由于到年底
其电力状况有所改善,汇率有利,美国经济有一定恢复,日元升值,因
此,菲律宾1993年的商品出口增长了13%。泰国的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
,但仍高达12.8%。制成品出口在泰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在增加。
除了出口初级产品外,现在又出口制成品,因此越南1993年出口继续快
速增加。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东南亚国家的进口增长率亦很高,增幅远
大于1992年。
东南亚国家的宏观经济前景是好的,预计在今后两年其国内生产总
值平均增长率将继续提高。预计该地区所有国家的经济绩效都将提高。
由于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因此东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前景是非常光
明的。预计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4年为6.7%,1995 年
将达到7%。增长势头取决于石油价格能否维持现有水平, 取决于农业
能否保持其增长势头。此外,制成品出口和服务业的增长必须保持其近
来的绩效水平。
预计马来西亚经济,1994年增长8.6%,1995年增长率将降为8.4%
。高增长率取决于持续的出口增长、旺盛的国内需求和不断扩大的公共
开支。公共投资有望增加,但是由于预期外国直接投资将有所减少,因
此,私人投资的增长不会很大。菲律宾电力供应改善,预期投资开支增
加,因此,菲律宾经济1994年将增长4%,1995年将增长5.5%。增长的
主要发动机和引牵机是制造业,电力供应恢复稳定后,制造业就更有力
量充分利用积累起来的过剩生产能力。不过,持续的长期增长将取决于
进一步的调整和自由化,取决于促进制成品出口。泰国的前景是好的。
短期看,国内需求的影响比国外需求大。1994年、1995年泰国国内生产
总值有望分别上升到8.2%和8.5%,制成品出口有望继续保持活力,基
础设施投资增加应有助于增加工业产值。由于曼谷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
作用日益增强, 金融服务预计将有所增长。 越南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
1994年增长8.9%,1995年增长10%。由于实现了对外关系正常化, 美
国亦取消了对越南的贸易禁运,因此,越南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
这有助于越南消除其金融瓶颈,提高经济效率,加大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的力度和引进技术的力度。
在今后两年,东南亚国家(除菲律宾和泰国)通货膨胀压力都将变
小,因此,预计该地区通货膨胀率将保持相对稳定。菲律宾更强劲的经
济恢复会进一步使通货膨胀快速提高。泰国亦有类似的情况,泰国政府
开支扩大,总需求持续快速增加,这可能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
1994年和1995年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收支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印度尼
西亚和马来西亚的贸易顺差还会增加一点,而泰国和越南的贸易逆差可
能保持相对稳定。只有菲律宾的贸易逆差会大量增加。由51亿美元,增
加到64亿美元。该地区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在今后两年内将稳定在120 亿
美元的水平。与1993年相比,除越南外,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只会有微小
的变化。1993~1995年,越南的贸易赤字(国际收支赤字)预计将增加
南亚
南亚国家近年所实行的政策改革和结构调整已改进了一些部门的经
济绩效,但还得促进经济更快速的增长。1993年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只有3.8%,低于1992年的4.5%。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3.8 %左右
。1993年是巴基斯坦最倒霉的一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1992年的
7.7%,下降到只有3%。巴基斯坦天气条件不好导致农业减产,1993年
大部分时间里,该国还出现政治骚乱,政局不稳,因而工业和出口绩效
都很差。印度农业和工业贫血的(无力的)增长低消了服务部门更富有
活力的增长。不过,该国有20%这么高的出口增长率的现实说明,由于
向海外市场的渗透扩大了,因此其改革最终开始站稳脚跟。
孟加拉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微量增加,即增长率由1992年的4.2%,
上升到1993年的4.5%。这主要是因为改革简化了投资手续, 提高了工
业绩效。农业增长率停留在1992年的水平,这说明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
。1993年斯里兰卡的经济增长率较高,达6.1%,大大高于1992 年的4
.3%的水平。斯所有经济部门(尤其是农业)绩效都好,1992年农业是
歉收年,1993年私人投资继续增长。由于工资和生产成本低,所以外国
直接投资亦大量增加。尼泊尔面临着根据新的政治形势进行调整的问题
,政治改革对出口绩效已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政治不确定性
仍很大,因此,经济的其他部门在滑坡。缅甸的经济增长率1992年达两
位数,1993年下降到5.8%。农业绩效很好,但其他部门在滑坡。
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过去南亚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不过
,近年来情况已有很大改观。重视宏观经济稳定,努力减少财政赤字,
都有利于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1993年物价上涨总水平由1992年的10.9
%,降到8.3%。孟加拉在这方面最成功。孟加拉粮食有剩余, 降低了
粮食价格,通货膨胀率只有1.9%。印度亦能将通货膨胀率降到8.6%,
此乃其经济稳定化计划的主要成就之一。虽然巴基斯坦财政赤字很高,
但是主要是由于货币增加减慢,通货膨胀率亦有所下降。由于尼泊尔外
来的通货膨胀(来自印度)小,因而其通货膨胀水平在下降。1993年其
通膨胀水平由1992年的17%,下降到8%左右。 国内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主要是因为提高了行政管理价格的稳定性。斯里兰卡和缅甸的通货膨
胀率都很高,尤其是缅甸,1993年通货膨胀达30%以上。
对外经济是南亚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过去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和
严格的政府管制阻碍了南亚地区对全球性对外直接投资流潮的利用。阻
碍了南亚国家贸易的发展。这在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亦出现过。最近的
政策变动和改革计划已产生了极为有益的影响,出口增长幅度很大,因
而这方面的状况已有所改进。1993年南亚地区出口增长为17.4%。而在
前两年,出口增长率平均不到5%。印度商品出口增长势头很足, 这部
分是因为有大量积压起来的订单,部分是因为印度对外贸政策进行改革
以后,外贸债效有所提高。
孟加拉由于成衣继续增长,其在孟加拉总出口额中占了50%以上,
因此1993年孟加拉出口增长率接近20%。1993 年斯里兰卡出口增长21
.7%,因为其制成品(包括服装)出口状况非常好。尼泊尔1992年货币
贬值以后,汇率稳定,出口增长率由1992年的37%以上下降到1993年的
16.2%,但仍很高。巴基斯坦是1993年南亚地区出口不佳的唯一国家。
棉花收成不好导致了棉花、棉纱出口大幅度减少,因此出口增长率很低
。由于南亚地区经济扩张,投资增长,因而进口增长率亦很高。1993年
进口总额增长了8.7%,而1992年仅增长4.4%。不过,南亚地区大多数
国家出口增长率高于进口增长率,因而贸易收支有所改善。但巴基斯坦
和斯里兰卡例外,巴基斯坦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都急剧恶化,斯里
兰卡的这两项收支亦有所恶化。1993年印度的贸易收支和经济项目帐户
收支赤字大为改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由58亿美元下降到24亿美元。
在未来两年内,南亚地区经济绩效预计会进一步改善。由于巴基斯
坦经济将恢复,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将继续稳步增长,因此,总的来看南
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预计将增长5.7%。在印度, 由于对新近
提出的政策动议反应良好,因此国内外私人投资者的信心都将增强。外
国投资(包括证券投资)有望增加,这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和提高工
业增长率。在最近两年内,巴基斯坦经济估计会缓慢地恢复,但是除非
出口多样化且扩大得足够大,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否则经济增长受阻
。孟加拉私人投资将增加,而且该国还将进一步进行政策改革,因此,
其国内生产总值1994年和1995年预计分别增长5%和5.5%。斯里兰卡的
前景总的看是好的,当然由于家业增长率下降,近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增
长率将略有下降。由于体制改革将继续进行,因此,斯里兰卡制造业和
服务业中的私人企业绩效预计都会提高。今后两年里,由于出口将增加
,因此尼泊尔国内生产总值会大幅度增长,增长率将高于5%。
在今后两年,结构调整和改革计划提高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因此
南亚地区的通货膨胀率预计1995年将进一步降到7.6%。
1994年和1995年南亚国家出口绩效地将继续提高。世界经济复苏,
将进一步进行贸易和关税政策改革,因此,南亚地区出口增长前景仍不
错。印度、孟加拉预计将继续扩大出口;巴基斯坦出口债效预计会有所
提高,因为农业景况将好转,棉花出口恢复。由于农业恢复,纺织和服
装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猛增,扩大了工业出口,因此斯里兰卡的出口预计
将继续快速增长。今后数年内,南亚地区的投资需求预计仍很旺盛,外
国直接投资增加,出口扩大,因此估计进口增长率仍会提高。不过,由
于出口增长超过了进口增长,服务帐户收支将有所改善,因此,南亚地
区贸易和经常项目收支将会有所改善。进一步实行金融自由化预计会使
外国证券投资增加和外来资金流入增加。
王学鸿译自[澳]《澳大利亚经济评论》(季刊),1994年第4期
责任编辑 李晓明 *
标签: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日本工业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泰国历史论文; 储蓄率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