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外”中古今词汇与名物的关系--以“C穴甲语”为例_嘉鱼论文

《岭外代答》中的古今语汇与名、物关系——以“丙穴嘉鱼”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嘉鱼论文,语汇论文,为例论文,古今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岭外代答》中的古今语汇

宋孝宗淳熙年间,先后出现了两部私人撰述的广西风土记,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它们不仅是广西历史上最重要的乡土文献,也是边州风土记中的名作。《桂海虞衡志》到清代时仅存一卷残本,而《岭外代答》经四库馆臣由《永乐大典》辑出后,虽分卷有错乱,但二十门、二百九十四个条目得以悉数流传。

自东汉杨孚《异物志》始,岭南一直是风土记最常描写的区域,①而异物志是岭南风土记的典型体式。它作为地方志书之一种,与谱录、雅书、类书、博物型志怪小说等一起构成古代的博物学文献。晚唐文士求奇尚异、逞才炫学成风。在昏乱的社会政治状况下,他们把对经世之学的兴趣转向名物之学,侈采异闻,潜心细物。这一文化趣味在宋代得以延续和光大,不仅谱录类著作数量远轶前代,而且《尔雅翼》、《埤雅》等字书也呈现名物研究从词汇研究中分离的趋势。爬梳古书是中国古代博物学者的主要治学途径,但博物家的始祖大禹和伯益的事迹已经告诉我们,博物知识之源乃实地考察。《列子·汤问》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②基于实际经历撰成的风土异物志,既是地志之支脉,又是苍雅之流裔,为名物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析“名物”而论,《岭外代答》和《桂海虞衡志》这两部风土异物志体现了一重名、一重物的差异。《岭外代答》以“名”牢笼“物”的特点十分显著。在物象与作者对民俗的了解、想象之间的是事物之“名”,或者说作者是借助词语化的“物”来触碰现实物象的。这首先直接表现在该书的条目命名方式上。周去非在确定条目时受自觉的命名意识的影响,既追求局部的整齐,又喜欢独标新异。他总能找到精简概括一种事物、现象、制度的语汇。如写风土的部分,有巢居、踏犁、桩堂、送老等;写法制的部分,有奏辟、定拟、试场、摄官、常平等;写蛮俗的部分,有入寮、挂剑、绣面、鼻饮、飞駞、踏摇、款塞、木契、打甏、抵鵶、十妻、捲伴等。这既满足了博闻者夸奇炫异的需要,又符合该书备问“代答”、便人识记的功能。

结合上表具体分析作者所冠之名,就会发现其中既有当地人民当下所用语汇,又有出自作者之联想者。这两类基本可以用今说—古语或俗言—雅词来区分。但古语也可见于今说,雅词亦能为俗通用。俗语既可能源头雅正,又能够由俗转雅。《史通·言语》论口语之载于史册者曰:“‘鹑贲’、‘鸲鹆’,童竖之谣也;‘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皤腹弃甲’,城者之讴也;‘原田是谋’,舆人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加以多闻博古之识者哉!则知时人出言,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③这里说的是俗语雅化的情况。风土记作者就如同輶轩之使,方言俗语有赖他们的记录才能广泛地为文人、史官所采,写入诗文、史书,进入“雅正”的系统。借民间语汇为物象冠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俗语雅化的过程。使民俗事物具有“身份”并强化其异类色彩,这是“名”对“物”产生的浅表影响。

《岭外代答》有一个条目专门讨论广西方言:“城郭居民,语乃平易,自福建、湖湘,皆不及也。其间所言,意义颇善,有非中州所可及也。早曰朝时,晚曰晡时……。”④雅词为俗通用,古语见于今说。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当了“古语今用”现象的记录者,而在另一类情况下,作者通过联想展开了“古语新诠”。古语新诠可看作古语今用的一种变体,古语使用者由一般民众转换为文人。

《岭外代答》经常由某民俗事象联想到古书上的说法,以“此岂……所谓……”这样的句式将两者联系起来,甚至还有整个条目都以辨析、印证古书之说为写作目的的。前者如“蛮甲胄”条:“又以小白贝缀其缝,此岂《诗》所谓‘贝胄朱綅’者耶?”⑤后者如“河鱼”条:“《左氏》‘河鱼腹疾’语,迄无定说。余仕古县,常食市鱼,厨者曰……因悟申叔时河鱼之说。”⑥“款塞”条记犯边瑶人纳款输诚事。周去非以为此“纳款”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言“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及《汉书·宣帝纪》所谓“百蛮乡风,款塞来享”的“款塞”同义,“款”表示誓词,于是以“款塞”这个古语作为此条标题。其他如“尾闾”出《庄子·秋水》,“南有嘉鱼”出《诗经·小雅》,“贝胄朱綅”出《诗经·鲁颂》,“丽水生金”出《韩非子·内储说》,“芥肩金距”、“河鱼腹疾”出《左传》,“再涉鲸波”为丁谓语……周去非用南宋时期广西的地理、风俗状况一一对其作了新解。这些例子反映了“物”对“名”的影响。文人撰写的风土异物志让古语回归田野,难以想象的原初语境在现实环境启示下重现。同时,新的民俗场景又赋予古语以新的民俗意涵,使之获得开放性阐释。

下文将就《岭外代答》对“丙穴嘉鱼”这一说法的承递,复原一个古书上的语汇为边州人民所使用,然后又进入文人志书,得以扩充意涵,再为后世文人所用的过程,以期揭示更深层的名、物双向影响。

二、从“丙穴嘉鱼”说看名、物关系

《岭外代答》对“嘉鱼”的解说包含了上述“古语今用”和“新诠”两种情况。将其置于对“嘉鱼”的诠释史中,可以更全面地看到名与物的相互影响,“嘉鱼”扩充民俗意涵后再次进入文学语境的状况亦可获得例证。《岭外代答·虫鱼门·嘉鱼》:“苍梧大江之南山曰火山,下有丙穴,嘉鱼出焉,所谓‘南有嘉鱼’,诗人传之也。嘉鱼形如大鲥鱼,身腹多膏,其土人煎食之甚美。其煎也,徒置鱼于干釜,少焉,膏溶,自然煎熬,不别用油,谓之自裹。”⑦《桂海虞衡志·志虫鱼》:“嘉鱼。状如小鲥鱼,多脂,味极腴美。出梧州火山。人以为鲊,以饷远。”⑧《黄氏日抄》卷67《桂海》节文:“嘉鱼。出梧州火山下丙穴。如小鲥鱼,多脂,煎不假油。蜀中丙穴亦出,肥美相似。”⑨“嘉鱼”和“丙穴”都是南宋时期广西人民实际使用的语汇,而两者都出自古书。“嘉鱼”的说法见于《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将“嘉鱼”和“丙穴”联系在一起的是左思《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从此,对嘉鱼和丙穴的阐释层出不穷,两者不可分离。可以说左思完成了对《诗经》“嘉鱼”的第一次地理、民俗维度的增殖,而且极具影响力。后世对“嘉鱼”的进一步考索主要集中在丙穴所在地、得名缘由、嘉鱼性状和活动规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丙穴位置和得名问题。刘逵《蜀都赋》注云:“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丙,地名也。”⑩《水经注·沔水》曰:“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又,“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11)刘昭《后汉书·郡国志》“汉中郡”注引《博物志》曰:“沔阳县北有丙穴。”《太平御览》引作“沔阳县北有鱼穴”。(12)朱熹和吕祖谦在为《诗经·南有嘉鱼》作注时,也引入了丙穴说。朱熹《诗集传》云:“南谓江汉之间……出于沔南之丙穴。”(13)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毛氏“江汉之间鱼所产也”下注云:“孔氏曰南方鱼之善者,莫善于江汉之间……先儒谓丙穴在汉中沔南县北,穴口向丙,故曰丙也。”(14)

“沔阳丙穴”说从水的角度来定位丙穴,另有“丙山丙穴”说从山的角度来定位丙穴。《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曰:“郡(顺政郡)有丙山,山有穴,即丙穴,其口向丙,因以为名。”(15)《太平寰宇记》说大丙山、小丙山在兴州顺政县东南七十里。“其山峻崖,南北相对,阔七步,其崖峻峭,高百丈。山衣石发,被于崖际。北有穴,方圆二丈余,其穴有水潜流,土人相传为丙穴。”(16)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赞曰:“二丙之穴,厥产嘉鱼。”(17)此“二丙”当指兴州的大丙山和小丙山。

至于丙穴之“丙”,除穴口向南说外还有鱼以丙日出穴和鱼尾象丙二说。《北户录》引陈藏器语辨之曰:“丙者向阳穴,多生此鱼。鱼复何能择丙日出入耶?”(18)陆佃《埤雅》则用《尔雅》“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的说法驳斥了因鱼尾象篆文“丙”字而曰丙穴的旧说:“鱼尾象丙,岂特嘉鱼而已?”(19)

其次是嘉鱼的性状和活动规律问题。刘逵《蜀都赋》注引任豫《益州记》曰:“嘉鱼鳞似鳟鱼。”(20)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说嘉鱼“形如鳟”。宋代的宋祁、陆佃、朱熹、吕祖谦在描述嘉鱼时采用了完全一致的说法“鲤质鳟鳞”,“鲤质”说不知从何而来。对于鱼居穴中的说法,崔龟图在注《北户录》时解释得较为清楚:“水中之穴,通者谓之逵。据《山海经》云,半石之山,合水出其阴,多鰧鱼,其状如鳜,居逵。”(21)陈藏器《本草拾遗》更将嘉鱼生活之穴确定为“乳穴”,段成式《酉阳杂俎》亦云嘉鱼食乳水。关于嘉鱼活跃时间的说法有分歧,但以“三月”说为主。《水经注》曰:“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22)刘逵曰:“常以三月取之。”(23)

后世的“丙穴嘉鱼”说当然不限于这样的注解模式。当对嘉鱼的解说摆脱了解经的束缚,人们便开始对嘉鱼的产地持开放态度。而地域的限制一旦解除,嘉鱼便能结合各地风土得到宽广的解释空间,而且这种解释中的描述性成分大大增加。但是在自由度很大的阐释进程中,对“丙穴嘉鱼”的相对固定的描述要素和模式却渐渐形成。下面结合唐宋地志和诗歌,观察此模式的形成过程。

早在郦道元注《水经》时,各地就存在着多个产“嘉鱼”的“丙穴”。《水经注·江水》:“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褒汉丙穴之类也。”(24)又,《圣水》:“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25)则巴郡、燕地皆有丙穴嘉鱼,可见《诗经》、《蜀都赋》在民间的影响力。唐宋以后,四川和广西的丙穴嘉鱼说最常见于文献,但作者们都是以“亦丙穴嘉鱼之类”的态度来叙述的,并非要颠覆原始的沔阳丙穴说。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有句云:“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仇兆鳌注曰:“黄鹤曰:丙穴固在汉中,然地志载卭州大邑县有嘉鱼穴,万州梁山县柏枝山有丙穴,方数丈,出嘉鱼。又达州明通县井峡中穴凡十,皆产嘉鱼。此诗公赴成都作,意是指卭州丙穴。盖成都西南至卭州,才百五十里耳。”(26)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亦云:“今雅州亦有之,蜀人甚珍其味。”(27)则四川邛、万、达、雅诸州皆有嘉鱼。陆游《梦蜀》诗:“自计前生定蜀人,锦官来往九经春。堆盘丙穴鱼腴美,下箸峨嵋栮脯珍。”(28)对丙穴嘉鱼的记载渐渐集中到产地和味美两点上。

唐人异物志亦不拘泥于嘉鱼产沔阳的说法,嘉鱼说的岭南分支逐渐成形。广西嘉鱼说至迟在唐代开始出现。《岭表录异·嘉鱼》:“嘉鱼,形如鳟。出梧州戎城县江水口,甚肥美,众鱼莫可比,最宜为脡。每炙,以芭蕉叶隔火,盖虑脂滴火灭耳。渔阳有鮇鱼,亦此类也。”(29)《北户录·鹅毛脡》:“又有嘉鱼,出邕江石穴中。鱼下至梧州戎城县水口,绝肥美,亦堪为脡。”(30)这两段记录虽然在文字上与《岭外代答》及《桂海虞衡志》不同,但内容和描述模式十分相似。先说产地,然后是性味,再由性味说到烹饪方式。广西嘉鱼产梧州,可谓定论。至于“丙穴”二字,《岭表录异》并未提及,《北户录》只是说“石穴”。

周去非明确为“嘉鱼”溯源到《诗经》,范成大虽不在文中溯“丙穴”和“嘉鱼”的远源,但提到了见于唐代文献的“蜀中丙穴”和“味肥美”两点。对于嘉鱼的性味,杜甫用了一个“美”字,陆游说“腴美”,唐代的两部异物志都用“肥美”一词。可见多脂是嘉鱼的特点,这就关系到嘉鱼的烹饪方式。对此,《岭表录异》和《岭外代答》都有生动描述。前者的芭蕉隔火法,后者的鱼油自裹法,均针对嘉鱼多脂的特点,《桂海虞衡志》则用“煎不假油”精炼概括。

这些唐宋的地志或诗歌就像中介,在将今俗和古典整合到一起从而衍生了典故之后,自身也裹挟着旧典成为典故。清人胡敬《鲥鱼》诗:“骨攒琐琐浑防鲠,鳞擘层层总带脂。腻甚每嫌胶着箸,搅来偏爱雪翻匙。丁沽未信超常品,丙穴何劳系远思。”诗末自注云:“《桂海虞衡志》:嘉鱼状如鲥而多脂。”(31)“丙穴”和“多脂”这两个唐宋异物志写到嘉鱼时的关键词均被清人吸收。民俗语汇就是这样连同曾用来结构它们的叙述模式一起被传承下来。注家若仅以《诗经》和《蜀都赋》来为这首清诗作注,(32)显然就隐蔽了它作为“嘉鱼”这一名物阐释链上的一环的作用,并进而埋没了唐宋人的创造性诠释之功。同时也应看到,不论对“嘉鱼”的解释空间被释放到多大,此鱼都不能逃脱关键词的规约。

对名物的解说渐渐从为古书作注的职能中解脱出来,这意味着新的诠释对古的用法负有一种不必强调的责任,它能将更多的注意力由辨析古人所指转向今人的社会生活,在对人民生活细节的描述中寻求趣味,但并不割断与古说的关联。

再由古语新诠回到名、物关系。在有意的“命名”行为和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解释进程中,物对名的影响表现为现实之物对历代传承的语汇产生更强的牵引力,为它提供落到实地的、可以不断补充修正的解释。名对物的影响表现为延展其存在的时空,不仅让它为更广阔地域、更长时间段的人所了解,而且通过为人广泛使用的古语,让它与其他地域、时期的“同类”聚合。南宋广西梧州的鱼与唐代四川邛州的鱼发生关联。这种具有强大时空适应力的“物”是由语词之光折射出的观念性的物象。

注释:

①周作人说:“关于广东的这类书(讲乡土风物的)较多。本来各地都有这些事可讲,却是向来不多见,只有两广是特别,自《南方草木状》,《北户录》,《岭表录异》以来著述不绝,此外唯闽蜀略可相比,但热闹总是不及了。”(《苦竹杂记·岭南杂事诗钞》,上海:良友公司,1941年,第153页)

②杨伯峻:《列子集释》卷5《汤问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57页。

③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9页。

④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9、160页。

⑤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第208页。

⑥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第393页。

⑦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第391页。

⑧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1页。

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第112页。

⑩左思:《蜀都赋》,《文选》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8页。

(11)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7,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44页。

(12)张华著,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佚文》,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页。

(13)朱熹:《诗集传》卷9,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10页。

(14)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18,《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20、321页。

(15)李昉:《太平御览》卷167,四部丛刊三编本。

(16)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35,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44页。

(17)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丛书集成初编》第299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71页。

(18)段公路:《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第603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3页。

(19)陆佃:《埤雅》卷2,《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4页。

(20)左思:《蜀都赋》,《文选》卷4,第178页。

(21)段公路:《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第603册,第163页。

(22)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6,第644页。

(23)左思:《蜀都赋》,《文选》卷4,第178页。

(24)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3,第776页。

(25)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2,第299页。

(26)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13《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06页。

(27)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丛书集成初编》第299册,第371页。

(28)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156页。

(29)刘恂著,商璧、潘博校补:《岭表录异校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40页。

(30)段公路:《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第603册,第163页。

(31)胡敬:《崇雅堂诗钞》,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32)没有这条自注的情况下。

标签:;  ;  ;  ;  ;  ;  ;  

“灵外”中古今词汇与名物的关系--以“C穴甲语”为例_嘉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