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自然人性化”理论_费尔巴哈论文

论马克思的“自然人性化”理论_费尔巴哈论文

关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2)02-0005-0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理论,为探索美的本质 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展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广阔前景。但是,长期以 来,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对“自然的人化”在理解上互有差异,争论尚多,因此,有必要 继续深入地加以探讨。

“自然的人化”既包括外部世界的自然人化,又包括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马克思明 确指出:“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 ,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 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因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1 ](P125)这里讲的是外部世界的自然人化。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 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 。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 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 那个与它相适宜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P126)这个 “另一方面”讲的就是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即人的人化问题。马克思在论述到人的生 产劳动改造自然并改造自己而形成“自然的人化”时,也论述到了人的美感这种精神活 动,谈到了美学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马克思回答说:“劳动创造了美。”[1](P93)在人类出现以前,自 然界是无所谓美和丑的。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劳动才使自然界逐渐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 变化。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 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P91)劳动者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 加工改造,把自己头脑中的计划变成客观现实,这就是对象比。正是人类的劳动,才创 造了“奇迹般的东西”,“宫殿”和美。人类劳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直接表现在劳 动过程中,而且以对象化的形态表现在劳动成果上。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 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 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 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 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2](P205)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使自然不 再是和人无关的独立自在的东西,而是和人类发生密切联系的东西。这种联系,首先表 现为对象成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有用的对象,具有使用价值。其次,劳动作为人类能 动创造的生活实践,产生了对象的审美价值。劳动成果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使人 能在他改造的这个世界中直观自身,产生美感愉快。因此,人类的生产劳动是美的终极 根源。

黑格尔也论述过“劳动”的重要意义。但他所说的劳动,不是马克思所论述过的具体 的物质劳动,而是一种纯粹抽象的意识活动。“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 精神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 或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1](P163-164)从这种抽象的劳动概念 出发,黑格尔最早论述过“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对象化”。他说:“人把他的环 境人化了”[3](P326),人“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3](P159)。前者说的就是把自 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后者是指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了。在这个问题上,黑 格尔的错误在于:“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 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1](P165)黑格尔所谓的“人化的自然”和 “人的本质对象化”,就是把人的思想、意识纳入到自然中去,使自然成为精神的自然 。在黑格尔那里,自然本身不是什么实在的东西,它只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反映。因此, 黑格尔所谓的自然界的“人化”只是把从概念异化而来的感性事物又还原为心灵本身。 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外化,从而使自然成了“对象化了的自我 意识”,“自然”不过是精神的“异在”。由于黑格尔把劳动只看作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活动,因而这种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不可能是一个感性的自然的存在,只能是一个抽 象的精神的异在。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黑格尔的哲学“是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 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1](P161)。这就是说,人作为主体,变成了自我意识 ,自然界作为客体,变成了意识,而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自我意识和意识之间的 关系。由此可见,黑格尔的“人化的自然”,实质上就是把自然意识化,其哲学基础是 唯心主义的。[3](P142)

正是基于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黑格尔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样的定义 。理念,就是先于具体感性世界而存在的绝对精神,美就是这种绝对精神的具体形象的 反映。在黑格尔看来,抽象的理论是不完满的,只有经过逻辑范围里的“精神劳动”将 之进行具体的演化和外化,表现为现实的个别事物的主体性才是充实的。这样,黑格尔 完全在自己杜撰的理念世界中去探求美学问题,当然只能得出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 的”这样一个唯心主义的结论。

在我国美学界,美的“主观派”也是这样来说明美的本质的。这一派的美学家强调自 然本身不可能有美,自然美是主观情感、意识作用于对象的结果。例如,大自然给予蛤 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少什么,但是蛤蟆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 “美”,原因只有一个,人觉得它是不美的。这就是说,自然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 某些属性投合了人的主观意识,或者说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于自然物而产生的。

美的“主观派”看到了美与人有关,肯定了自然美也离不开人,并且重视对人在欣赏 自然时情感心理特点的研究。但是,他们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否定了自 然美的客观实在性。当然,我们承认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本无美丑。没有人,没 有审美主体,自然早已存在着,但决不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 ,生产劳动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自然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 ,自然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的人化。但是,所谓“自然的人化”,决不是黑格尔所认为的 那样,是意识观念的产物,是将人的思想感情加在或“移入”自然对象的结果。“自然 的人化”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 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在我国,美的“主观派”的观点 同黑格尔的唯心论十分相近。我们对自然美的理解,不应该由马克思倒退到黑格尔。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并用人代替“自我意识”,因而“人 的对象化”应该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样,他就在自己的学说中树立了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论的批判,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 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 ,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1](P157—158)

费尔巴哈在自己的哲学著作中反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感性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是,他并没有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因为,他仅仅把人视作自然形态的人,把人 和自然的关系完全看作人这个自然物和另一个自然物的关系。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不一样 ,不仅把自然界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是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不是就自然 谈自然,而是通过自然界的变化看到了人类自身的力量。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 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他还说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P9 6)马克思正是抓住了人的本质在于生产劳动这样一个根本性的观点,从而正确地说明了 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像费尔巴哈那样把人看成抽象的人,而是看成现实的人,因 而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划清了界限。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 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纳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18)费尔巴哈只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没有把人理 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把人的活动局限在抽象的理想化的情感世界和感性世界里,这 对“理念世界”虽是一个进步,但他没有也不可能理解为一种人类共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只是抽象的,与社会无关的“自然”的人。由于费尔巴 哈排除了人的社会性,因而在他看来,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他不懂得思维的真实性要靠 实践来证明,不懂得实践本身是一个由存在到思维,思维到存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因 此,他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辩证统一,说成是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差别,结果是抛弃 了辩证法,陷入了形而上学。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 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 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4](P16)费尔巴哈不懂得人的感官 所接触的各种事物,都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所以他也不把审美的对 象(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实践来理解,而是仅仅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就是直观唯 物主义美学的特征。

在我国美学界,美的“客观派”强调自然美就在自然本身。例如,太阳的美在于它的 光芒,鲜花的美在于它的艳丽,金银的美在于它的光泽,它们的美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 早已存在着,与人类社会实践无关,更与人类劳动无关。

美的“客观派”坚持了美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但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因而存 在明显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实际上,自然界之所以美,是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结 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各种自然物的物质形式、属性虽已存在,但它们无所谓美丑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也并不是一切自然物、自然现象都是美的。自然美也是“自然 人化”的结果。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使自 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自然具有了人的、社会的内容,未经“人化”的自然是 谈不上美的。美的“客观派”认为美是离开审美主体的纯客观的存在,不承认审美的对 象是人类的劳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从马克思倒退到费尔巴哈。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论述过“自然的人化”问题。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自我 意识,因此,自然界的“人化”只能是意识化。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与社会无关的“ 自然”的人,因而人与自然是同一的。只有马克思才把人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客观 的社会存在,所以马克思把“人化的自然”看作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把劳动实践看 作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间环节。通过劳动这个中间环节,自然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了, 它具有了社会性。人的本质在自然中对象化了,成了现实。结果是自然被人化了,人又 被对象化了。所以,美不仅在“自然”,也不仅在“人”,而是在“人化的自然”之中 ;美不仅在客体,也不仅在主体,而是在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之中。

收稿日期:2002-01-16

标签:;  ;  ;  

论马克思的“自然人性化”理论_费尔巴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