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
在实际教学经验或者由家长经孩子作业辅导而来的反馈中,我们发现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即其思维游离于真正的数学思维之外,而多去跳跃性地联想到自己感性化的生活经验,这造成教师教学、家长辅导的障碍,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便呈低效、低质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培养其数学思维的问题则亟需被提至学科教研日程上来。以下,则便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问题给出的三方面的说明论述。
1.强调情境特定性,规避想象元素
小学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这并不适用于以“逻辑”和“严谨”为标识的数学学科,因为数学问题始终存在于一个客观的、特定的情境下,相应的主体思维也便应在此之内进行发挥,而并非在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指导下加附各式的想象元素。但实现此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数学问题情境特定性的重点强调与对学生想象意愿的耐心规避。
例如:在《分数与除法》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去思考“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的问题。此题的情境即是在特定的人数和蛋糕数的条件下,对蛋糕进行平均分配。但当我去巡看同学们的作答情况时,却发现了五花八门的错误答案。问其因,则为:“2块蛋糕可以都分给一个人,因为另一个有‘孔融让梨’的精神”、“可以两个人每人分两块,第三个人分三块”......如此,这便是学生依托自身生活经验与想象进行的思维游离于此特定问题情境之外的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对此,我则对题目情境“平均分配”进行了再次、重复的强调,并对其“孔融让梨”等的此类属于想象元素而非此特定情境所给条件进行了否定和剥离,如“题目并没有让你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分蛋糕,而是让你去秉持着公平、公正、‘平均’的原则进行分配”此对题目情境特定性的强调将逐步使同学们的思维养成在情境内活动的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情境内分析问题,建构数量关系
在问题特定情境创建并进行强调、以使学生的“想象性”思维回归到此之后,便应是通过分析情境内具体的条件与问题,建构数量关系,以使其沿科学正确的数学思维路径,寻找到问题解决思路的环节。
例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一单元《邮票的张数》一节的教学中,我则让同学们先去思考一道课后习题,习题内容为:妈妈的年龄比小丽年龄的3倍多4岁,妈妈今年37岁。问:小丽今年几岁呢?在经过上述的“情境强调”环节与同学们诸如“这里说的年龄是周岁还是虚岁”等的生活或想象类元素的排除之后,我则引导其去一字一句地分析题干、分列条件和问题,而后建构数量关系:妈妈今年37岁的年龄是小丽年龄的3倍多4岁,如果设小丽的年龄是x岁,那么妈妈的年龄则为3x+4,妈妈的年龄为37岁,所以3x+4=37,x即可求出。此问题解决思路分析与数量关系建构则为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而为之后更进一步的通过对数学符号的引入方式的数学思维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数量关系后引入数学符号,明晰运算形式
思维和语言具有一体性特征,具体地,构成数学语言的数学符号用以传输、表达数学思维而成为在数学思维培育中的重要环节,但这亦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接收和汲取。而当数学思维作为前备条件,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接受则更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例如:在上述《邮票的张数》一节的教学中,对于用以说明上述观点的“年龄”之例,还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在引入方程运算符号——x之前,先对此问题进行运用传统解答方式的思考与计算,即“37-4=33(岁)、33÷3=11(岁)”,在此之后,我则说道:“这样分步计算的方式并不简便,如何用一个式子去表示这完整的思路呢”?同学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则依照上述分步计算的反向思维,列到:(37-4)÷3,在此,我又让同学们思考如何用正向思维和一个式子来进行表示的问题。正待同学们思考时,我则引入了未知数“x”的数学符号的概念,以使其明晰简便化运算形式。因为同学们掌握了解题思路,亦能够快速地领会“3x+4=37”此中“x”符号的含义,从而树立起数学符号意识、提升起数学思维。
总之,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首先需得排除其在自身生活经验与想象下生出的干扰性因素,以将思维放置问题情境内,再而则是分析情境事理、利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理、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遵从此原则顺序的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培育因为契合数学规律与学生接收规律,因而必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屈永峰.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53.
【2】孙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才智,2019(32):119.
论文作者:吕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情境论文; 同学们论文; 学生论文; 年龄论文; 符号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