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1]2000年在《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之创新》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财务报告作为企业与外部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财务报告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它有助于维持和发展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集团的关系,以获得继续合作和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变化,现行财务报告模式表现出不适应性,受到了来自用户的强烈批评,为此,世界许多国家致力于完善财务报告理论的研究,试图探索一条改进财务报告的可行之路。在这一领域,比较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4年发表的题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指出,企业报告改进必须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此为原则,进一步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的多项建议,目的是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对于决策相关信息的需要。 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财务报告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示出来,同时人们也对财务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国有经济站主导地位,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为此我们要利用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国有企业为求得发展,进行资本运营,需要借助财务报告掌握有关信息,以制定有效的兼并、重组等决策;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并发行股票上市交易,必须在证券市场公开披露真实、可靠和相关的信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需要利用来自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加工、汇总,以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对财务报告问题普遍重视不足,会计研究往往侧重于会计核算,对财务报告局限于介绍编制方法,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专著。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加强财务报告的研究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紧迫要求。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选择了财务报告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从事财务报告研究,首先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即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以何种形式提供信息以及何时提供信息,回答了这四个问题,才可能进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研究。而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会计目标的全部内容,因此,我们说,研究财务报告必须从会计目标谈起,因为会计目标是财务报告的定向机制,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以目标为指南,它的改进和发展也必须紧紧围绕会计目标进行。如果会计目标不明确,财务报告研究就会无的放失,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财务报告从最初只有一张资产负债表,到现在包括三张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环境变化使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者都有所改变,从而提出了新的会计目标,相应地,为了实现这一会计目标,财务报告也必须随之变化。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两个问题,一、会计目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讨论这一问题,并对我国应确立什么样的会计目标提出个人见解。二、在会计目标的指导下,分 析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局限性,并探讨改进方法。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论,介绍会计目标的概念和影响会计目标的各种因素。会计目标即财 务报告目标,涉及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以何种形式提供信息以及何时提供 信息四个方面。它们受信息使用者和供给者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讨论它们对会计 目标的影响作用时,必须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会计特征和技术水平下进行。 第二部分会计目标的棵讨,比较分析关子会计目标的两个学派,并就我国会计目 标提出一点见解。目前,关于会计目标形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派,“受托责任学 派”和“决策有用论”。首先对这两个学狮简要介绍,比较两者的观点以及产生的 经济环境,得出结论,这两个学派是不同经济环境的产物,并无孰优孰劣之分,而是 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悼。其次,以此为指导,在分析我国特定国情一我国信 息使用者和供给者具体情况的刎上,提出我国的会计目标应该是“受托责任学派” 和“决策有用论”并行,既瓣供反映受托责任履行倩况的信息,又要满脓用者的 决策需求. 第三部分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 究。现行报告模式建立在向外部使用者提供经管责任的会计目标基础之上,自然无法 满足“决策有用论”的要求。一方面,财务会计的内在属性使财务报告呈现出一定的 局限性,另一方面,环境的变化使其发生作用所依存的条件有所改变,从而降低了财 务报告的有用性。本部分首先从上述两方面原因分析了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然后 专门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第四
路军伟[2]2007年在《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政府会计在全球范围迎来了改革的黄金时期,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问题也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0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已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为更好地指导政府会计改革实践,我国学术界应加强政府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鉴于受托责任是现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会计环境是会计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本文以公共受托责任为逻辑起点,以我国的政府会计环境为基本背景,在深刻剖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弊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适应我国政府会计当前及未来改革的有效的政府会计——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不同于企业的经营受托责任,它源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建立。根据受托客体的不同,公共受托责任包括公共权力受托责任和公共资源受托责任,其中,公共资源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赖以存在的基石。换言之,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对政府会计产生了需求。这一观点可以进一步从委托代理、公共管理、公共选择以及私人选择等多个视角加以解释,并分别形成政府会计需求的委托代理观、公共管理观,以及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观;这三种需求观点分别对应“控制取向”、“管理取向”以及“报告取向”的政府会计模式,而这三种模式又分别对应于陈立齐和李建发教授在2003年所提出的三层次政府会计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不同的需求观点、政府会计模式以及会计目标分别适应于不同的政府会计环境。根据对我国政府组织内环境的分析,作者认为,政府组织内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是造成当前政府内部一些代理人/部门在取得和使用公共资源(特别是预算资源)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关键原因,基于此,我国应选择“控制取向”的政府会计模式;根据对我国政府组织外环境各个方面的分析,作者认为,我国政府的各种外部利益相关者对自身作为委托主体身份的认同感不够强烈,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基于此,“报告取向”的政府会计改革在我国应是一个长远目标;根据对国际环境的分析,作者认为,绩效和结果导向是当前和未来的一大趋势,这要求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应更加注重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基于此,我国应选择建立“管理取向”的政府会计模式。综合起来看,“控制取向+管理取向”是作者对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全局性定位。然后,在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弊端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能够实现“控制取向+管理取向”模式的有效的政府会计体系,即包括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在内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一般原理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构建政府财务会计系统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会计对象的选择;二是会计主体的构造。政府财务会计在会计对象的选择和会计主体的构造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选择空间。政府预算是一个关于资源取得和使用的法定性契约,因此,严格遵守政府预算是政府受托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财务会计的历史性特征无法克服政府内部代理人/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政府预算的破坏行为。而政府预算会计则能够弥补政府财务会计这一缺陷。根据预算的级次,政府预算会计包括政府层面的预算会计,以及机构层面的预算会计。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的关键是根据政府预算执行的关键步骤设置预算会计账户,对预算的批复及执行的过程进行记录和反映。根据对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作者分别对构建我国的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设想。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都是政府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们在受托责任基础、基本原理和功能、会计基础和对象,以及会计主体与报告等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使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作者认为,两者应在会计主体的构造、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基础的选择,以及会计报告内容的安排等几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和整合;为此,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方式和措施。
赵合云[3]2012年在《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研究》文中认为“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研究”顺应了公共绩效管理研究的国际潮流,体现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现实选择,对于丰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理论体系、促进公共绩效管理框架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提升我国政府治理的绩效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围绕研究主题,在论述了走向扩展是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的基础上,运用财务报告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理论,从目标、主体、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报告体系等方面对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1章,绪论。主要分析了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阐明了论文的内容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走向扩展: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的现实选择。首先阐述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接着分析了政府财务报告与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关系;然后剖析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所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必要性与政府财务报告的可扩展性两个方面论述了走向扩展是政府财务报告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第3章,政府财务报告扩展的理论基础。在分别梳理了财务报告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政府财务报告扩展的理论依据。第4章,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扩展的基本思路。首先介绍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现状;接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剖析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主体、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报告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扩展的基本思路。第5章,目标的扩展。首先阐述了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公共受托责任观;接着根据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规律推演出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扩展方式:从合规导向扩展为绩效导向;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扩展的具体政策建议。第6章,主体的扩展。首先阐述了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一般理论;接着论述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扩展方式:从单一层次主体结构扩展为多层次主体结构;最后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财务报告主体扩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主体扩展的具体政策建议。第7章,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的扩展。首先阐述了政府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的基本理论;接着论述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的扩展方式:由单基础模式扩展为双基础模式;然后在介绍西方国家政府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扩展的实践并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由单基础模式向双基础模式扩展的具体政策建议。第8章,体系的扩展。首先分析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成;接着论述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扩展方式:引入专门的政府绩效报告;然后在介绍西方国家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扩展的实践并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我国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扩展为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并引入专门的政府绩效报告的具体政策建议。从整体上分析,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问题。从现有的对政府财务报告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都是对现有政府财务报告的缺陷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地提出改进意见,很少关注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而本文首次提出了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问题,认为走向扩展是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并以此为主线,运用财务报告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理论,从目标、主体、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报告体系等方面对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具体而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视角出发较深入地分析了政府财务报告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以往的绝大多数相关研究是将公共绩效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而从已有的少量把公共绩效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来看,还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且都不是从整体性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的。本文在阐述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特别是在论述了政府财务报告与公共绩效管理框架关系的基础上,从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视角较深入地分析了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形成对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主体、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报告体系所带来的挑战,并从必要性与可扩展性两个方面论证了走向扩展是政府财务报告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这是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一个创新。第二,以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以往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或分析性的定性研究,少有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而本文为深入研究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专门设计了一份针对相关利益者的调查问卷,并根据其统计结果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分析。这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创新。第三,在理论层面论述了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方式。本文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是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应对新挑战的现实选择。并以此为主线,从目标、主体、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报告体系四个方面出发,在理论层面上论述了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方式。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目标应该从传统的合规导向扩展为绩效导向;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应该从原来的单一层次主体结构扩展为多层次主体结构;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应该从传统的单基础模式扩展为双基础模式;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应该从传统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扩展为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第四,在实践层面提出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扩展的具体政策建议。针对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目标、主体、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报告体系四个方面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究竟该如何扩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1)在目标的扩展方面,认为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要逐步走向多元化,他们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将从单一的预算信息扩展为综合财务信息,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包括预算资源的取得和使用、预算与实际的对比、政府的现金流量、政府的资产与负债、政府的服务努力与成本和成就、政府(部门)运营的相关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相关情况在内的综合财务信息;(2)在主体的扩展方面,认为要建立一个由各级政府、政府部门及政府相关单位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结构的报告主体体系;(3)在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的扩展方面,认为要在保留并优化现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将现在的单基础模式扩展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的双基础模式,并将现在的单基础报表要素扩展为同时包含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执行报表要素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状况报表要素在内的双基础报表要素;(4)在报告体系的扩展方面,认为要分步实施,最终建立起由预算执行情况表、资产负债表、营运表、现金流量表、财务业绩总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主要报表以及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组成的包含专门政府绩效报告的双基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王铁燕[4]2007年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会计信息作为特定经济主体会计行为的结果,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除了琼民源、红光实业还有银广厦等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数量更大的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会计信息及其质量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分析了这几个国家或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并与中国最新制定的会计准则中所提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比较,旨在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概念进行辨析;第二部分对国际组织及主要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描述,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并对各国及国际组织普遍关注的几个质量特征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阐述会计环境和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由于我国的环境存在特殊性,会计目标的侧重也有所不同,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国家现成的模式,而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笔者认为这个体系应该由普遍性约束条件、核心质量特征、主要质量特征及其构成要素、次要质量特征及其构成要素和信息质量的取舍标准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效益>成本”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普遍约束性条件;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中立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和充分披露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其中可比性包括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可理解性包括列报形式、文字措辞和辅助形式,充分披露包括清晰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重要性是确认质量的取舍标准。最后,根据当前国际上提出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有透明性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透明性的增强可以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另外几项的建立得以实现,因而不需要单独将其列为一个质量特征要素。
贺敬平[5]2013年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为摆脱财政困境,提高政府效率,提升综合国力,西方国家发起了号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行政改革浪潮。作为公共管理基础性信息的政府会计系统一直处于公共管理领域改革的前沿。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政府会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改革侧重于将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从财政收支扩展到政府资产和负债方面;第二阶段的改革主线是将传统的现金制基础政府会计转向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尽管世界各国都对政府会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但各国的改革思路各有千秋,改革的结果也截然不同。近年来,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一系列规范政府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质量的法规得以发布,如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9年和2011年财政部推出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医院会计制度》等。学术界也对政府会计改革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以下共识:一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使会计信息同时满足政府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双重要求;三是健全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使其反映整个预算执行过程;四是中国政府会计应坚持渐进式改革,并与整个财政体制改革进程相协调,从而降低改革成本。理论既源于实践,也将指导实践。既然政府会计改革实践已经对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需要,除了已经作出的努力和形成的成果之外,还需要理论界就政府会计的改革路径进行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探讨。以分析现行制度环境下,政府会计信息供求的均衡状况以及制度的均衡状况,透析各利益集团在这种均衡状态中的成本收益状况,从而发现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源泉,并提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以及最低的成本顺利地推进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本文充分吸收新制度经济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和政府会计改革权变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入分析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权变过程和过去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规律,对海南省两项政府会计改革试点进行了案例分析,并紧贴中国政府会计的制度环境提出了一条以增量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论与文献综述两章。导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动机、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内容安排,框架结构及创新与不足等。文献综述则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变迁理论以及制度变迁与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政府会计的现有研究成果,并对已有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技术研究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二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机制,三是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第三部分是本文国别研究的部分,在该部分,本文通过比较回顾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机制和路径的选择,探讨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政治博弈与制度约束。深入研究了现有会计环境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可行性与实施措施。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案例研究部分。并以海南省政府会计改革试点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中国现行制度环境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进而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并修正前两个部分的研究结论。第五部分主要关注本文研究结论衍生出对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门瑢[6]2017年在《基于“资源流—价值流”的我国铁路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铁路产业的快速发展,铁路网规模持续扩大,铁路业务、技术和管理不断创新。新形势下铁路行业固有属性和非固有属性对铁路会计信息质量形成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严格按照铁路会计规范提取会计信息,铁路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决策有用性低"的会计信息悖论现象。铁路统一调度指挥和复杂的成本收益分辟困难,以及传统铁路管理体制,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复杂。在"十三五"国企改革和高铁"走出去"战略重大背景下,铁路运输企业需要进一步开展市场化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都对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文献主要涉及三个主题:一是铁路产业技术经济文献,主要针对铁路产业及铁路运输企业的公益性、网络经济、资产专用性、集中统一调度指挥、复杂的生产与管理界面等特征展开研究;二是铁路会计信息质量文献,主要运用会计目标理论、信息不对称及信号传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从一般性理论和方法视角针对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三是元素流和价值流文献,主要结合特定产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元素流——价值流"分析框架对物质和价值流转进行分析。本文立足已有研究成果,力图回答如下几个问题:铁路产业具有什么样的固有属性和非固有属性?基于铁路产业特殊技术经济特征的"铁路资源流—价值流"如何反映铁路资产价值及会计信息流动?铁路产业属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是什么?本文以"铁路资源流——价值流"为基础,结合铁路产业基本属性和生产流程分析,以铁路运输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为主线,按照"铁路产业属性——资源价值流——会计信息质量"的逻辑思路,采用铁路生产和工艺流程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铁路会计信息质量"资源流——价值流"形成机理、固有属性与非固有属性对铁路会计信息质量的传导机制,以及铁路运输会计信息质量优化路径展开系统性研究,并针对铁路关联交易、专用性资产、货运收入清算、运输成本清算等四个重点领域展开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铁路产业特征对铁路会计信息质量的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产生重大影响。铁路产业具有固有属性和非固有属性两个方面的技术经济特征,其中,固有属性包括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资产专用性、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等方面,非固有属性包括调度指挥集中统一、财务清算、会计分级核算、预算管理等方面。铁路产业属性深刻影响了铁路会计信息产生的制度环境和会计规程,从而形成对铁路会计信息质量的系统性和局部性影响。特别地,我国铁路产业集中调度指挥和按照铁路行业特有会计规则核算的成本收入清算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论文构建了"铁路产业属性——铁路资源价值流——会计信息质量"机理分析系统,建立了"铁路资源流——价值流"的铁路价值流和信息流的传导机制、"铁路资源价值流——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生成机制、"铁路产业属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机制。立足铁路运输生产和工艺流程分析,分析了铁路行业公益性、铁路行业大管理跨度和复杂生产过程、铁路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具有行业特征的铁路行业会计标准、铁路管理体制机制对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传导与作用。第三,铁路会计信息质量优化路径包括:建立铁路生产要素交易市场(价格发现市场),设置专用资产交易市场,完善铁路会计准则、会计规程和会计操作规范;优化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各环节;有效加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内控要素;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系统等会计技术等,从而提高铁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谨慎性、透明度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四,针对铁路关联交易、专用性资产、货运收入清算、运输成本清算等四个重点领域的研究表明,铁路网络性基础产业(Industry with Network Characteristics)的固有属性是影响铁路关联交易、专用性资产、货运收入和运输成本清算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原因。为提高铁路会计信息质量,要重点解决如下问题:委托运营模式下关联交易定价不合理,信息披露不透明等;专用性资产主要存在估值难、无形资产确认不充分等;货运清算收入存在清算单价不合理;成本核算比较粗放、预算管理下存在着盈余管理等问题。本文建立了"铁路产业属性——铁路资源价值流——会计信息质量"机理系统,探究了基于铁路产业属性和生产工程流程的会计信息质量传导机制与实现路径,评价了我国铁路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为改善我国铁路产业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和实际操作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中国铁路产业改革和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任刚[7]2014年在《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影响推动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如政府财务压力、资本市场的影响、外部的准则制定机构、会计职业团体的利益等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是债务风险问题造成的财务压力。我国也正面临类似的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日渐成为改进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最为急迫甚至也最为重要的驱动因素。包括债务信息在内的政府财务信息主要应由政府的会计系统提供。由于目前我国政府的会计系统存在职能不全面,分析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合理性、有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管理者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督与控制。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控等动因,研究改进完善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乃至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已成为当前我国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政府职能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基础为指导,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进行剖析,提出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涵义、信息质量特征、披露目标、会计基础、形式与内容等基本框架。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本文考察了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本文选取美国、英国、法国等典型国家和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其中可资借鉴的共性做法和有益经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提出了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的总体目标和近、中、远期分步目标建议。结合这些目标,本文提出了层层递进、先易后难的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方案,并尝试对这些思路措施进行了描画:基于目前最为急迫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近期应提供高质量的政府债务信息,为此,可审慎推动政府债务核算基础的转换。本文从变革预算会计系统中政府债务核算模式着手突破,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方式核算、披露一级政府债务。即保留现行以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科目,增加一些对决策中起重大作用、但在当前的预算会计系统中尚未得到恰当反映的权责发生制债务科目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更加全面地披露政府债务情况。本文还构建了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披露机制并利用公开数据进行了可行性检验。考虑环境变迁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中期应披露相对全面的政府财务信息,为此,可先试点、再试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从中期来看,在尚未制定出台相关政府财务会计制度情况下,本文提出通过转换预算会计数据以及搜集整理并汇总披露政府相关财务信息的构想,并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主体及其包含的合并范围、与预算报告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本文研究设计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机制,并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路径建议。远期为全面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应建立健全政府会计系统,还应注重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审计鉴证等在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中的协同作用,从而深度披露政府财务信息。本文研究提出了凸显我国特色的、以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为主体、政府管理(成本)会计等为补充、各子系统相对独立的三轨制政府会计系统模式。本文围绕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主体与信息使用者、形式与内容、披露目标、会计基础以及信息质量特征,阐述了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策略。本文还对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整合完善政府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系统来强化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如何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审计鉴证在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中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
孙新宪[8]2013年在《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题目是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会计模式是会计实务体系的高度理论袖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是各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会计模式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从会计模式研究、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再到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体现了其规律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别是基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框架,各国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准则日益国际趋同,然而由于各国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科技水平、法律、文化等各异,因而各国会计模式除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外,其他部分仍将保持其各自特点而运行,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本研究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又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其会计逻辑起点是会计对象,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本文中吃、论点是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包括方个分论点,遵循"总论-分论-总论(结论)"逻辑思路,采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研究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本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际国内文献回顾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之处。第2章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首先系统论述会计模式基本理论,其次与国外主要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对比分析,再次分析了民航企业所处会计环垢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务,剖析了良航企业现行会计模式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国家会计改革要求、国家民航发展战略、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及民航企业发展,提出构建良航企业t理型会计模式,包括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功能、构成要素、框架及运行等,其构成要素包括民航企业会计目标、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知巧管适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及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本文第3-8章主要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系统论述。第3章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于系统论、信息论,首先从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载体等H个维度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借鉴了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运用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法构建了民航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度民航企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南航信息化程度较高。第4章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与知识管理。首先从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过程、会计管理手段=个维度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开展了民航企业财务风险巧警实化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民航企业财务风险较小。第5章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首先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了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就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最后论述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民航企业相关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同时民航企业自身重在巧部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6章内部控制导向的良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企业组织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次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为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再次就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企业核沁竞争力关系实化,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可提升民航企业心竞争力,最后论述巧部控制导向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第7章国际化的良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运用系统论、企业国际化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昏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要素与框架、重点及其措施。第8章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首先论述该模式运行外部环境保障,其次阐述该模式运行组织保障,再次论述该模式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最后述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及国际化运行展望。第9章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首先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其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与明确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肉容与方向。本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促进中国民航企业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宋伟官[9]2015年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正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预算会计面临前所未有的动态变革环境。无论是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还是透明度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其必须改变以适应于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和日渐增强的社会监督与全球一体化的趋同需求。而国内正在改革的公共财政体制与建设中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也需要政府会计的改进来配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政府工作报告》(2014)也提出“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防止和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乃大势所趋。如果政府预算会计想要实现根本性的变革,那么如何突破传统运行机制的桎梏将是决策者们所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条件是否成熟?变迁过程将面临哪些障碍?如何设计可行的路径来克服这些障碍以保证改革绩效目标的实现?本文立足于我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政府会计改革其实质是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政府会计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变迁过程中的替代、转换与交易活动存在着种种约束条件。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政府会计制度变迁是相关利益方重新缔结契约的过程。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对所控制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达到相关利益方效用最大化,这是任何改革的最终目的,政府会计改革也不例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系统分析政府会计变迁供求均衡问题、制度变迁障碍、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等深层次改革问题进行研究,以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向进行恰当定位和合理选择,使得我国的政府会计制度能够顺利实现变迁。本文是关于政府会计的规范研究,以政府会计制度变迁为主线,研究如何从旧的政府会计制度安排过渡到新型政府会计以达到制度的均衡。具体来说,本文重点回答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三个基本问题:(1)制度均衡问题——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是否需要改革?即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是否均衡。(2)制度变迁障碍和路径依赖问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面临哪些障碍因素,原有的变迁路径将对政府会计制度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3)制度变迁路径选择问题——怎样顺利实现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过渡?即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设计、方向策略和绩效保障。对这三个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问题的回答,是本文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从政府会计制度环境、变迁成效,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需求、变迁路径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现有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制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供需理论,并对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为政府会计制度供给与需求分析。该部分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分析了现行政府会计制度需求和政府会计制度供给,研究了两者的一致性问题,由此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所处的均衡状态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障碍分析。该部分运用Luder权变模型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因素与政府会计改革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对于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激励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和管理变量,以及实施障碍等因素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同时分析了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效益,从个体、社会全体、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并运用“交易费用两分法”构建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的类型和影响。第六部分总结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特征和对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影响。第七部分分析和对比了典型的国家和地区政府会计变迁历程和路径特征,归纳出各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的一般规律。并以我国“海南模式”为案例,分析了我国海南省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需求和路径选择,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第八部分研究我国政府会计路径设计和选择。基于前面的分析,该部分提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将是渐进式的增量变迁。为了实现改革的绩效目标,除了分步走、分阶段策略外,还应做好配套制度安排,促进政府会计制度顺利实现变迁。
杜华[10]2006年在《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缺少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仅仅依靠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现有政府会计体系是无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的。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在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倡导建设公共财政的今天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政府会计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我国国情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全文共分六部分。导论部分说明了研究背景,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概况。认为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该课题将丰富会计理论,填补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某些空白,研究该课题有助于指导我国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会计体系,同时对理论与实证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规范研究、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本文第二部分阐述了政府会计理论基础。表明了政府会计在整个会计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讨论了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对建立政府会计体系的启示。对政府会计体系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分析研究了中国现行政府会计的现状,提出现有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第四章结合第三章的问题与现状分析给出了影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控制资源总体规模的大小,公共财政建设与财政配套改革进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相应成本,传统文化基础与政府部门的组织文化、组织规则等。结合第五部分归纳出的美、英、德、新等西方国家先进经验与不足的启示,在第六部分提出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总体原则。指出应借鉴国外的经验,考虑中国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政府会计体系;给出了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具体内涵是“两个体系、一项制度”,即以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会计制度为基础,建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提出适当引入基金会计模式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也给出了阶段性目标以及现阶段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和策略,认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建立总体上讲是渐进式的,现阶段应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指导下进行,提出在一些具体业务上先实行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建议。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政府会计支持体系的概念,认为构建过程中要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继承与发展,中国与国际,中央与地方,理论与实践,先进与实用六个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之创新[D]. 张颖. 天津财经学院. 2000
[2].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研究[D]. 路军伟. 厦门大学. 2007
[3]. 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研究[D]. 赵合云. 湖南大学. 2012
[4].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 王铁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5].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D]. 贺敬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6]. 基于“资源流—价值流”的我国铁路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研究[D]. 门瑢.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7].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研究[D]. 任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
[8].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 孙新宪.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9].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D]. 宋伟官. 东北财经大学. 2015
[10]. 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 杜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标签:会计论文; 会计目标论文; 财务报告论文; 会计论文; 政府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受托责任观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