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心率失常36例论文_姚欢,沈海军

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 215600

【摘 要】目的:探究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心率失常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对36例缓慢心率失常患者进行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均经静脉植入,观察患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后发生囊袋血肿等并发症共计5例(占13.9%),未影响到治疗进行;随访结果显示,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良好,有2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和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心率失常安全、有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关键词】缓慢心率失常;心脏起搏器;埋藏式;静脉植入

缓慢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且病情较为严重的一类传导系统疾病,由该类病症引发的心源性晕厥、抽搐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临床治疗缓慢心率失常除了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外,多采用药物治疗方案,近年来非药物治疗方案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等机械方法等,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本研究收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6例接受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缓慢心率失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缓慢心率失常患者36例,均接受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46~76岁,平均年龄为(64.2±5.8)岁,疾病原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占41.7%),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占33.3%),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占19.4%),房颤伴长间歇2例(占6.1%)。来诊时以头晕、乏力等症状为主诉,其中发生晕厥16例,黑蒙13例。

1.2方法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29例,头静脉6例,颈外静脉1例,左侧入路,送入起搏电极后,将心室电极和心房电极分别置于右室心尖部、右心耳,本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心电图等检查,病窦综合征患者另行食道调搏检查,对于文氏阻滞点测定结果在130次/min以上者,安置AAI;术中测心房、心室电极阻抗、阈值等参数,起搏器的安置在500mAX光机透视下进行,符合所设置的参数,再固定电极,将起搏器置入左胸壁囊袋中,并与电极连接,有1例患者电极重新自原血管植入,未达到参数要求患者,从右侧重新放置,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改为右侧入路,所用起搏器类型有VVI、VVIR、DDD和DDDR,均为Medtronic公司生产;完成手术后,分层缝合筋膜及皮肤,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2092起搏分析仪和程控仪对起搏参数进行测定。

2结果

2.1治疗情况

本组36例患者,多由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所致,置入起搏器类型:VVI共25例(占69.4%),VVIR共4例(占11.1%),DDD共5例(占13.9%),DDDR共2例(占5.6%);并发症:心房电极微脱位2例,囊袋血肿2例,膈肌起搏1例,合计5例(占13.9%),经及时处理,未影响到治疗进行。

2.2随访情况

随访结果显示,36例患者安置起搏器后,心动过缓所致头晕、乏力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未见起搏电极脱位等异常情况,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良好,多数患者能够正常工作。1例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DDD以VAT模式工作,术前有心衰症状表现患者11例,植入起搏器后心功能有所改善;术后1年左右,死亡2例,死因为消化道出血和呼吸衰竭。植入起搏器后,首次程控测定数据见表1。

3讨论

缓慢心率失常是一种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病症,包括窦性缓慢性心率失常和各种传导阻滞,该类病症多由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基础疾病发展演变而来,近年来,随着上述疾病发生率的逐年上升,缓慢心率失常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非药物治疗缓慢心率失常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兴奋迷走神经、电复律、电除颤、心脏起搏器等,就心脏起搏器而言,该方法通过低能量电流按照预定频率有规律地刺激心室、心房,可维持正常心脏活动,随着起搏器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应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展,适用于心率过于缓慢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2-3]。目前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心率失常,可采用的电极植入方法有头静脉切开插入、锁骨下静脉穿刺,各具优势,锁骨下静脉穿刺易于插入,应用较多,当然,该方法的使用也对术式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证,选择的起搏点要保证阈值好,囊袋要大小适合,并在术后加强监护[4]。

本组研究中,36例缓慢心率失常中,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居多,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有1例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例行先天性心脏病术,症状均较为严重,2例房颤伴长间歇患者,均为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均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囊袋血肿等并发症共计5例(占13.9%),其中心房电极微脱位见于心,房电极过感知,膈肌起搏于次日消失,囊袋血肿可能与延期使用阿司匹林有关,加强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消退;随访结果显示,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良好,仅有2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和呼吸衰竭,总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是非药物治疗缓慢心率失常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做好术前准备、精确电极定位以及严格囊袋处理,能够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振岭,任澎.起搏器置入术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应用研究的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12(5):748-750.

[2]李萍,江时森,张华,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原因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10(3):278-282.

[3]杨彦.植入两种模式心脏起搏器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15,3(12):171-173.

[4]张萍,俞杉,吴强,等.右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脊柱畸形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超声引导植入心脏起搏电极导管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10(2):828-829.

论文作者:姚欢,沈海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  ;  ;  ;  ;  ;  ;  ;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心率失常36例论文_姚欢,沈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