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提高学生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中学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下,“应试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题海战术”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灌、限、浅、死”成了教学的重要特征,结果是“埋头应试应不了试,沉溺题海不会做题”,造成了普遍存在的“二低”(教学效率低、学生能力低)、“二累”(教师累、学生累)、“二缺少”(学生缺少发展的潜能、教师缺少教学的后劲)的状况。
1996年,我们根据化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省化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召集部分教育教研专家和教师进行了专题研讨,构思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多种设想,并由部分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探索;同年9月,召开了以“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议题的“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印发了会议纪要,从而拉开了课题研究的序幕。
1997年,我们在多次化学教研工作会议上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研讨;4月,在山东师大附中,由卢巍老师执教,举行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研究课,课后代表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至此,大家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方案基本形成了共识;10月,在山东省化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年会上,确立了“以研究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的教学研究工作重点。1998年2月《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作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研究课题,通过省级立项。
这是一项在学科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科研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出一套较为系统、全面、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指导意义的可行性理论。
2.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树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感情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化学教学新观念。
3.初步完成教学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形成若干种有代表性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制成教学录像,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4.从化学科教学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科教学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5.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批教育、教学、科研的骨干人才。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生能力的培养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整体状况始终没有明显的改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问题,更有理论研究上的欠缺和实践上的偏离等方面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个大课题,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工作。我们的研究主要希望在下列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理论方面
关于“学习能力”的定义、构成、目标层次及其形成过程,在理论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中学各科教学大纲的提法也不尽相同。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在一定意义上给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操作困难。
在学习能力与知识、技能、情感的关系上,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模糊认识。一些人认为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大量的知识,能力的
培养是学生走上社会以后的事情;也有一些人认为情感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之间风马牛不相及,割裂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之间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目前教学实践中用考试作为学科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是不够科学的。它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是比较片面,尽管对知识的考察是有效的,但难以全面检测学生的能力,因而不利于调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积极性;二是重视的是结果,难以展示获得结果的过程,而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于过程之中。另外,在这种评价中,发现问题已是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采取被动的补救措施远不如主动的优化过程效果好。
上述问题将被分列成若干个子课题,分头进行专题研究,以求有所突破,形成对化学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
2.实践方面
化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课型各有其特点,将培养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课型相结合,形成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并制成录像,供教师们分析、研究、学习,从而推动全省的化学教学改革。这些内容也将被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在各实验点研究完成。
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练习虽多,但基本都属于检测型的内容,不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展现学生的解题思路,因而难以真正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课题组编写的供各年级师生共同使用的《化学学习能力培养指导》一书,力求发挥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习能力的培养给以具体指导。
三、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的组织
该课题是由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省化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课题负责人是尹鸿藻和毕华林。研究任务主要由课题组完成。课题组以各级教研室为依托,组成省课题组和市地课题组,上下协调,分工负责。
课题实验工作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区域性实验,条件好的学校也可以学校为单位设立实验点。这样要求,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研究、改革的氛围。实验点的工作原则上要按照课题组制定的《实验工作指导意见》进行。该课题成立课题实验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实验点的实验工作。
课题领导小组,由省、地、县教研究领导、部分实验学校的领导以及课题组的部分成员组成,负责把握研究的大方向,解决研究和实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四、课题研究的计划进程
整个课题的工作分为两期工程,1996~2000年为第一期工程,主要完成各项研究任务;2001~2005年为第二期工程,进行研究成果的推广。两期工程完成后,要达到基本改变我省化学教学现状的目的。
一期工程的计划进程如下:
1.1996.7~1997.9,酝酿形成课题。
2.1997.9~1998.2,课题申报,组建课题组。
3.1998.3~1998.5,宣传发动,确定实验点,形成实验工作指导意见,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指导小组。
4.1997.11~1998.8,编写《化学学习能力培养指导》一书。
1996.7~1998.12,编写《学习能力培养导论》一书。
5.1998.9~2000.9,实验点实验工作全面展开,分工研究各子课题。
6.2000.9~2001.6,各子课题形成文字材料和录像,课题组对各实验点工作进行验收。
7.2001.6~2001.12,形成课题研究的综合材料,报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审批。
五、课题研究目前的进展情况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课题组全体同志及全省化学教学教研同行们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目前,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已经建立,有关人员已进入角色;各地的实验点已经确定,共有22个县区和39所学校参与实验工作;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的子课题项目已经确定,并进行了分工;《化学学习能力培养指导》一书已经发稿,《学习能力培养导论》一书正在编写中。
这项研究的宣传与开展,已经对我省的化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地方和学校意识到这一研究抓住了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些学校的领导不失时机地号召其他学科也进行相应的改革。积极性之高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给我们的研究鼓了劲,增强了信心,我们相信这项研究一定会取得成功。